劉霞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傳授學生體育健康知識,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個性,心理特征以及意志品質(zhì)的鍛煉。本論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對于德育融合在高校體育課教學必要性進行描述,從實際的角度,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德育融合的內(nèi)容進行總結,為體育教師在新課改形式下進行體育課教學德育融合奠定更多理論依據(jù)。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各種德育教育成為了現(xiàn)階段體育教學活動中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越來越多的體育教師在進行運動技能傳授過程中,通過合理化的備課,融入德育內(nèi)容,在進行各種體育運動項目過程中,設置各種各樣的情境,使學生在運動學習中能夠達到德育的培養(yǎng),促進身體健康的同時,塑造完美的人格,從精神層面對學生進行促進。信息化的時代使大學生平時所接受的各種信息資源參差不齊,越來越多的學生在思想上經(jīng)不起各種誘惑。從一定程度上學校的德育教育也有所欠缺,體育教學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高校德育教育的主要課程也是學生在平時課程教學過程中最容易接受德育熏陶的課程。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在工作《意見》中提出“將學校體育工作作為重要課程進行建設,并且通過構建全面的教育體系,完善學校體育的綜合性多元功能,推進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工作要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奮發(fā)向上的全面的人?!蓖ㄟ^運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增強體質(zh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意志,這也是在未來學校體育工作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德育工作與素質(zhì)教育相結合,在體育與德育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進行重組與構建使學校體育課程成為德育教育的主戰(zhàn)場,能夠很好的使學生在進行體育課過程教學中,融入德育思政教育的關鍵點,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進行德育的熏陶?,F(xiàn)階段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資源不斷的更新,使越來越多的學生融入到社會的大集體當中,這是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各種聯(lián)系,更加的密切,對于學生在平時所學到的各種道德相關體系,也有了一定的改變,這就要求高校教學過程中對于德育教育應該更加的重視,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從多方面和多元化進行德育的滲透,并從各學科角度進行德育的融合。其中,體育教學作為在德育思想過程中,最重要的課程承載著德育教育的關鍵,體育教師通過各方面的教學實際操作與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對于傳統(tǒng)的體育課程要進行改進,以德育的編排,使現(xiàn)階段的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適應學生對于德育課程的需求。體育課程作為高校學生在學習期間重要的學科在潛移默化當中,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德育相關的知識體系,體育教師通過合理化的策略,將德育相關知識與體育教學相融合,就能夠很好地使學生達到體育與德育同時學習的目的,同時也是對現(xiàn)階段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推進。
1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意蘊
體育教學作為眾多課程當中所涵蓋的教學目標,具有豐富的教學理念,從三個層面上進行分析,使學生身體健康的增強,心理健康的提升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適應三個維度和角度對于學生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的干預。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當中培養(yǎng)健全的人。這就要求學校體育課程在平時的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充分的以學生在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個性心理特征的培養(yǎng)上都有著一定的涉獵。體育教學所凸顯的不僅僅是對于學生身體健康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夠在社會適應能力上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2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德育融入的途徑
在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以及教學內(nèi)容的區(qū)分,將德育融入的途徑分成五個方面。首先,教師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個體,應當起到一個積極效仿的作用,使學生在平時的課上活動和一切人與人之間相互接觸的行為上,都應該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這也是學生從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習德育的開始;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的將學生與教師的地位平等表現(xiàn),尊重的態(tài)度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導與說服,更能夠使學生信服,教師在授課與學生進行交流過程中都應該運用平等的觀念與態(tài)度進行操作。針對大學生在體育課教學中教師應選擇適當?shù)恼n程教學內(nèi)容與平時社會接觸,社會流行的相關內(nèi)容進行接軌,這就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到學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學,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同時,又能夠達到德育引導與滲透的作用;由于大學生在教學和引導過程中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理解以及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設計過程中都有很高的認知度,這使教師在公共體育課教學過程中,容易使用一些相對簡單并且豐富的教學方法,無論是大學生配合的程度以及在整節(jié)課學習的教學效果,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學校體育課程過程中,與教師打成一片,并且積極的配合教師完成整節(jié)課的學校體育教學工作,教師所要做的就是通過合理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學生在公共體育課教學實施過程中融入合理化的德育課程。最后,學生在公共體育課程實施過程中,對于課上的表現(xiàn)以及整節(jié)課的評價非常的在意。教師要針對個體的不同,以及在課上的表現(xiàn)和所要達到的德育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這也是學生在整個體育課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融合的關鍵。
3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德育融入的必要性
3.1 公共體育教學德育融合適應學生身心發(fā)展
學生從高中進入到大學,進入大學到社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并且也是個性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使學生在大學期間對于所遇到的困難,有很好的認識,在校內(nèi)進行各種知識的學習,能對校外各種豐富影響因素都有著正確的判斷,隨著在社會的不斷生活,使學生所受到的各種誘惑與判斷,容易產(chǎn)生一定的迷失,這時候就應該通過各種合理化的手段課程進行德育的學習與灌輸,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成長過程中追求正確的人生觀,促進學生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有一個正確的道路,這也是學生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所經(jīng)受的關鍵時期。
3.2 公共體育教學進行德育融入豐富德育途徑
對于德育課程來說,主要的德育課程主要是以思想道德品質(zhì)課程為主,而現(xiàn)階段,學生對于這方面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夠高,并且在實際的課上,對于課程內(nèi)容的認知,也有一定的差距,這就使得德育教育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需要主要課程的實施,更重要的是,通過各學科在多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認識和理解,德育所帶來的各種目的與認知。體育學科作為特殊的學科,在德育課程融入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學生,能夠通過各種肢體動作以及所感知與認知的課程內(nèi)容不同,更容易使學生在進行多種感知條件下德育的融入。
3.3 公共體育教學中德育融入是必然趨勢
在公共體育課教學過程中,體育課程所要涉及的體育運動知識,要求學生在能夠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要有健全的人格,以健康的體態(tài)與心態(tài)去面對社會,在新的課程標準實施過程中,強調(diào)了學校體育課程對于學生在三個層面上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不僅僅是身體健康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共同提高。然而,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同時,涵蓋了德育課程在體育課教學過程中所要面對的各種困難問題,這無疑是體育教學在建設過程中與德育融合的必然性,對于學校體育發(fā)展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德育所設置的教學目標,制定出學生在課上所要面對的各種困難與個體之間的矛盾,這就使德育課程融入體育課教學具有相當?shù)谋厝恍浴?/p>
4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中德育融入的內(nèi)容
4.1 道德情感的滲透教育
在德育課程過程中,要充分的認識到道德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使學生在平時的社會集體生活當中,始終使集體主義精神為重要的導向,當個人與集體發(fā)生矛盾時,更重要的是,以集體主義為主要的重點這也是學生在進入到高校生活當中所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在道德情感當中,責任感的教育是我國傳統(tǒng)的美德,要求學生在長期的自我生活與激勵生活當中,要正確的認識責任感所帶來的任務,始終以社會主義建設為重要的理想與目標進行各種責任感的集體性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在各種課程當中融入德育教育。例如,在公共體育課教學過程中的足球教學中,個人責任感與集體主義精神就能夠有很好的體現(xiàn)。
4.2 意志品質(zhì)的間接培養(yǎng)
意志品質(zhì)在個體生活當中具有重要的個體支配行為,這就要求學生在高效的集體生活當中,不僅僅要表現(xiàn)出個體的差異性,還應該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表現(xiàn)出積極的心態(tài),而意志品質(zhì)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所涉及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德育融入相對較多,例如一些困難的體育運動項目能夠使學生在進行練習和遇到各種難度動作過程中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進行克服這種德育的融入,很好的使學生進行個體意志品質(zhì)的養(yǎng)成。
4.3 社會行為的正向引導
社會行為不僅僅是平時所要面對的各種行為準則,還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的共同完成,某項事物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行為的競賽規(guī)范,能夠很好的約束自己社會行為的養(yǎng)成,激烈的排球運動過程中,通過各種有效的技戰(zhàn)術進行演練,使學生在傳球以及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過程中完成一個標準的戰(zhàn)術配合能夠使學生快速的對于社會行為的規(guī)范以及執(zhí)行合作能力都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基礎教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