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首駿
1. 引言
PC樹脂和ABS樹脂均是是世界上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一,聚碳酸酯(PC)具有突出的沖擊韌性、寬的使用溫度、良好的電絕緣性能和尺寸穩(wěn)定性等優(yōu)點,但是其不足之處為熔體粘度大、加工成型困難(特別是加工大型制品),容易產(chǎn)生應(yīng)力開裂、缺口敏感性大、不耐溶劑,且價格昂貴。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具有良好的耐沖擊性和加工流動性,價格也比較便宜,因而得到廣泛的應(yīng)用,但是因耐熱性、耐候性能差,力學性能不夠理想而限制了它的應(yīng)用。PC和ABS共混所得到的PC/ABS合金在性能上可形成互補:一方面共混合金的耐熱性、沖擊強度及拉伸強度優(yōu)于ABS;另一方面其熔體粘度比PC低,加工性能比PC好,制品內(nèi)應(yīng)力和沖擊強度對制品厚度的敏感性也大大降低。但是由于PC/ABS在高溫加工過程中存在降解現(xiàn)象,對產(chǎn)品有很大的影響,所以加工溫度對PC/ABS影響的研究,可以為加工工藝的改進提供依據(jù)。
2. 實驗方法
將ABS和PC原料在恒溫干燥箱中于100℃下烘干兩小時,開啟密煉機預(yù)熱設(shè)定密煉機各區(qū)溫度、加工時間、轉(zhuǎn)子轉(zhuǎn)速等參數(shù)。
取50gABS原料于密煉室中,開動轉(zhuǎn)子煉制10min后打開,立即趁熱用小鏟子刮凈膠料,此為洗滌密煉機,去除金屬壁表面雜質(zhì)。稱取烘干的ABS原料60g左右,分別在260℃、300℃條件下,放入密煉室密煉10min后打開,用洗凈烘干的瓷盤盛裝取下的膠塊,待冷卻后裝入塑料袋貼上標簽,注明加工溫度。
同上用PC洗滌后加工得到260℃和300℃下PC的樣品,最后稱取PC/ABS共混物60g左右(PC和ABS質(zhì)量比為3:1)分別在260℃和300℃下加工制得兩個PC/ABS混合樣。
使用傅里葉紅外光譜儀(FTIR)和凝膠滲透色譜儀(GPC)分別分析用密煉機高溫(260℃和300℃)加工后的ABS、PC、PC/ABS共混物的化學結(jié)構(gòu)變化和相對分子量變化情況,從而了解升高加工溫度對PC/ABS共混物的影響。
3. 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
3.1傅里葉紅外光譜的實驗結(jié)果與討論
圖3-1~圖3-8分別為未加工的ABS、260℃加工后的ABS、300℃加工后的ABS、未加工的PC、260℃加工后的PC、300℃加工后的PC、260℃加工后的PC/ABS、300℃加工后的PC/ABS紅外譜圖。
由圖3-9未加工的ABS和260℃加工后的ABS的譜圖對比(A曲線表示未加工的ABS譜圖;B曲線表示260℃加工后的ABS譜圖),看出未加工的ABS比260℃加工后的ABS在1640cm-1附近的羰基(C=O)特征吸收峰大,這可能是由于未加工的ABS存放過久發(fā)生了表面氧化,但其內(nèi)部未被氧化。而在加工密閉環(huán)境中,氧氣進入很少,幾乎不發(fā)生氧化反應(yīng)。加工過程中被氧化的表面和未被氧化的內(nèi)部均勻混合,所以未加工的ABS的羰基的特征吸收峰大。同理,由圖3-10未加工的PC和260℃加工后的PC的譜圖對比(A曲線表示未加工的PC譜圖;B曲線表示260℃加工后的PC譜圖),發(fā)現(xiàn)未加工的PC也發(fā)生了表面氧化。
由圖3-11 260℃加工后的ABS和300℃加工后的ABS譜圖對比(A曲線表示260℃加工后的ABS譜圖;B曲線表示300℃加工后的ABS譜圖)和圖3-12 260℃加工后的PC和300℃加工后的PC譜圖對比(A曲線表示260℃加工后的PC譜圖;B曲線表示300℃加工后的PC譜圖),看出不同加工溫度下的ABS、PC的各個特征吸收峰的形狀基本不變,說明加工溫度對ABS、PC化學結(jié)構(gòu)影響不大。
由圖3-13 260℃加工后的PC/ABS和300℃加工后的PC/ABS譜圖對比(A曲線表示260℃加工后的PC/ABS譜圖;B曲線表示300℃加工后的PC/ABS譜圖),看出260℃加工后的PC/ABS比300℃加工后的PC/ABS在3500cm-1附近的羥基(-OH)特征吸收峰大,應(yīng)該是加工前PC/ABS未完全干燥有水,高溫下PC對水敏感,溫度升高水解加劇,所以導(dǎo)致羥基的特征吸收變大。
3.2凝膠滲透色譜實驗結(jié)果與分析
圖3-14~圖3-17為未加工的PC、未加工的ABS、260℃加工后的PC/ABS、300℃加工后的PC/ABS的GPC測試結(jié)果。根據(jù)GPC譜圖計算機的計算結(jié)果列于表3-1。表中,Mn為數(shù)均相對分子量,Mw為重均相對分子量,D=Mw/Mn為多分散系數(shù)。
從圖3-14中可以看出PC的大多數(shù)分子相對重均分子量是5 x103~105g/mol,峰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5x104g/mol左右,是一個寬度比較窄的單峰,說明PC分子量分布比較集中。
從圖3-15中可以看出ABS的大多數(shù)分子相對重均分子量是104~106 g/mol,峰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105g/mol左右,也是一個寬度比較窄的單峰,說明ABS分子量分布也比較集中。
從圖3-16中可以看出260℃下加工后的PC/ABS的大多數(shù)分子相對重均分子量是5x103~5x105g/mol,峰的最大值也出現(xiàn)在5x104g/mol左右,它的分布不再是個單峰,說明PC和ABS重均分子量分布沒有完全重合。且260℃下加工后的PC/ABS大多數(shù)分子的相對重均分子量(5x103~5x105g/mol)分布處于PC(5x103~105g/mol)和ABS(104~106g/mol)之間。圖3-16中,小于104g/mol區(qū)間的分子應(yīng)該主要來自于PC。
從圖3-17中可以看出300℃下加工后的PC/ABS的大多數(shù)分子相對重均分子量是104~105g/mol,峰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略小于5x104g/mol左右的地方,是個單峰,PC和ABS重均分子量分布基本重合。這可能是由于PC在300℃加工時降解加劇,使PC的相對分子量分布曲線稍向左移,與ABS相對分子質(zhì)量分布曲線重合,同時使多分散系數(shù)減小。
4. 結(jié)論
紅外圖譜表明加工溫度對PC/ABS共混物的化學結(jié)構(gòu)影響不大;GPC結(jié)果表明加工溫度升高,PC/ABS共混物中PC降解加劇,所以溫度過高不利于PC/ABS的加工。
參考文獻:
[1]李建國,孫婧麗.聚碳酸酯的生產(chǎn)和應(yīng)用[J].科學技術(shù),2011,3.
[2]呂恩年,李洪力,司丹丹.聚碳酸酯的生產(chǎn)、應(yīng)用及前景[J].河南化工,2010,10.
[3]張野,朱世峰,夏秀麗.合成聚碳酸酯的工藝技術(shù)及應(yīng)用進展[J].遼寧化工,2010,39(6):640-643.
[4]張微微,劉莉,司麗.PC/ABS共混體系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03,156(4):27-30.
[5]楊有財,李榮勛,劉光華.基于TGA-FTIR聯(lián)用技術(shù)研究ABS樹脂的熱氧降解行為[J].分析測試學報,2010,29(8):777-781.
[6]B.E Tiganis,L.S Burn,P Davis,et al. Thermal degradation of 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ABS) blends[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2002,76:425-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