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清
(遵化市崔家莊畜牧獸醫(yī)站,河北 遵化 064200)
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腸球菌、化膿鏈球菌、停乳鏈球菌等致病菌均可引發(fā)奶牛乳房炎,影響乳品產量和質量,且這些致病菌也可引發(fā)奶牛子宮內膜炎,進而推遲奶牛產后發(fā)情,或造成屢配不孕,增加配種和飼養(yǎng)成本。奶牛胎衣不下會降低繁殖率,繼發(fā)感染子宮內膜炎。乳房炎、子宮內膜炎、胎衣不下這三種疾病是奶牛場最易感和危害性最大的產科疾病,若久治不愈,奶牛的生產和繁殖性能會受到破壞,也容易喪失經濟價值,因此必須對這三種常見的產科疾病進行綜合防治。
乳房炎是奶牛發(fā)病率最高的產科疾病,主要為奶牛乳腺體或乳腺葉間結締組織感染致病菌所引發(fā)的炎癥,奶牛感染乳房炎后不僅影響乳品質,也會使泌乳量降低。
對奶牛乳房危害較大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無乳鏈球菌和化膿鏈球菌等,主要與飼養(yǎng)管理不當有關。一是擠奶操作不當。若機械擠奶時損傷奶牛乳頭管,或擠奶間隔過長,造成奶牛乳房脹痛,或擠奶沒有擠凈,均可讓奶牛乳房中滯留部分乳汁,且奶牛乳房無乳罩,這種開放性狀態(tài)容易讓致病菌進入到乳頭管中而感染發(fā)病。二是牛舍環(huán)境衛(wèi)生差。墊草沒有及時更換、地面潮濕不清潔均可能讓致病菌感染乳頭乳管,進而引發(fā)乳腺組織出現炎癥癥狀。三是乳房物理性損傷。乳房的碰撞、摩擦、擠奶或犢牛吸吮時用力可擦傷乳頭、乳房,凍傷也可引發(fā)乳房炎。四是奶牛病理因素。奶牛瘤胃酸中毒及其他飼料源性中毒也可降低奶??共×Γ斈膛;加衅渌装Y性疾病時也可引發(fā)乳房炎。
1.2.1 急性型
奶牛乳房突然出現紅腫熱痛障礙,乳房質地變硬,淋巴結腫脹,產奶量下降,乳汁中有許多顆粒狀或絮狀物或少量膿性分泌物,乳汁稀薄呈淡黃色。奶牛體溫升高,精神和食欲不佳,呼吸脈搏加速,眼結膜潮紅,反芻次數減少,喜臥,不愿站立,整個病程短,病牛往往因急性全身性感染而亡。
1.2.2 慢性型
大多由急性型治療轉換而來,奶牛產奶量下降,乳汁呈淡黃色,混有顆粒物,發(fā)生病變的乳房區(qū)域觸診有疼痛感,按壓有硬塊。
1.2.3 隱性型
病牛無典型癥狀,乳汁顏色和泌乳量也無明顯變化,可通過體細胞計數和酶學指標檢測等方法檢測乳品中變化。
急性型和慢性型乳房炎可通過觀察病牛乳房、乳汁變化來診斷,隱性型主要通過實驗室診斷方法,如乳汁體細胞計數小于50萬·mL-1為陰性,大于50萬·mL-1則為陽性。
急性型:氨芐西林鈉注射液20 g·kg-1體重+5%葡萄糖生理鹽水2 L+板藍根注射液25 mL 靜脈注射,2次·d-1,連續(xù)注射3~5 d。同時擠凈乳汁,插入通奶針,用0.1%高錳酸鉀溶液(38~40 ℃)沖洗,再注入少量鹽酸普魯卡因氯化鈉注射液和氨芐西林,1次·d-1,連續(xù)注入3~5 d[1]。
慢性型:擠凈乳汁,插入通奶針,用0.1%高錳酸鉀溶液(38~40 ℃)沖洗,再注入活血化瘀和消腫散癰的乳炎康1 支,若病情稍微嚴重可加量1 支,1次·2 d-1,連續(xù)注入3 d。
隱性型:使用清熱解毒、化結散瘀、消癰止痛的蒲公英散,使用量為300 g·頭-1,用溫開水沖調灌服,1次·d-1,連續(xù)使用1周。
一是規(guī)范擠奶,定期檢查和維修擠奶設備,保障擠奶頻率和裝置的穩(wěn)定性,擠奶前后都做好設備的清潔和消毒;二是做好牛舍環(huán)境衛(wèi)生,及時更換墊料,保障地面無糞污;三是定期進行乳房炎檢查,養(yǎng)殖場最好每個月檢查1~2次,這樣能及時發(fā)現問題,降低急性型乳房炎發(fā)病率。四是做好牛群凈化,若發(fā)現頑固性乳房炎的奶牛,需要及時淘汰,以防擴散致病菌。
奶牛子宮內膜炎是子宮黏膜上出現炎癥,可流出黏性分泌物或膿汁。子宮內膜炎對奶牛發(fā)情時間、配種率具有較大影響。
奶牛乳房炎致病菌也可引發(fā)子宮內膜炎,除此之外,布魯氏桿菌、沙門氏菌、牛病毒性腹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也可引發(fā)子宮內膜感染。一是牛舍環(huán)境不良,養(yǎng)殖戶沒有做好奶牛皮膚刷拭工作,產房轉入前沒有消毒,產后沒有及時清理胎衣和惡露,產房褥草發(fā)霉;二是生產過程中消毒不當,助產用具或術者手臂都沒有做好清潔和消毒;三是奶牛受到熱應激刺激;四是配種不當引發(fā)子宮內膜感染;五是奶牛病理因素,如產道損傷、子宮積水等均易引發(fā)子宮感染。
2.2.1 急性型
病牛精神不振,食欲銳減,拱背努責,體溫升高,產奶量下降,陰門處有黏性分泌物,呈躺臥姿勢時分泌物更多。直腸檢測時子宮頸開張,子宮頸有膿性分泌物,一側或雙側子宮角變大,子宮壁彈性下降、增厚,按壓有疼痛感,子宮內有積液[2]。
2.2.2 慢性型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轉換而來,病牛體溫略微升高或者正常,精神和食欲無明顯變化,陰門處有少量分泌物。直腸檢測時子宮頸略微開張,子宮壁增厚,子宮角略微增長。
可采取陰道分泌物進行檢測確診。
急性型:用2~5 L生理鹽水(38 ℃)反復沖洗子宮,直至無膿性分泌物排出, 1 次·d-1,連續(xù)沖洗3 d,若仍有膿性分泌物可再沖洗1個療程。同時子宮內放入1200萬IU青霉素粉劑或10 g磺胺粉。
慢性型:用1 L 生理鹽水(38 ℃)沖洗子宮,1 次·d-1,同時服用中藥:紅花、地丁各30 g,蒼術、三棱各40 g,榔片、當歸、蒲公英、連翹、雙花各50 g,益母草100 g,研制成粉末,溫水沖調,一次性灌服給病牛,1 次·d-1,連續(xù)服用3~5 d。
一是做好產房環(huán)境衛(wèi)生,奶牛分娩后及時清理污物;二是做好配種、接產工作,助產用具使用前消毒,術者手臂消毒;三是每天刷拭奶牛體表,促進血液循環(huán)。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胎衣無法自然脫落而停留在母牛子宮內,一般產后12 h未自行脫落即可診斷為胎衣不下。由于母牛的胎盤(子葉型)結構復雜,母牛胎衣不下發(fā)病率較高。
一是奶牛營養(yǎng)失衡,妊娠期間維生素A、維生素E、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缺乏;二是奶牛產齡過大或產雙胎,或胎兒和母體胎盤不易分開;三是奶牛產道損傷,生殖系統(tǒng)感染。
3.2.1 胎衣全部不下奶牛產后不安,拱背努責,大部分胎兒胎盤沒有排出,陰門處懸掛少量胎膜。
3.2.2 胎衣部分不下奶牛出現里急后重表現,陰門處有少量黏性淡紅色液體排出,伴有惡臭味,胎兒胎盤部分排出,母牛脈搏、呼吸、心跳加速,體溫增長至40 ℃,腹瀉,伴有消化不良癥狀[3]。
根據奶牛臨床癥狀和直腸檢測結果可確診。
產后7 h左右,肌肉注射100 IU催產素,4 h再注射1 次?;蛲ㄟ^手術剝離胎衣,切勿強行剝離,術前術者必須消毒手臂,術后向子宮內注入適量土霉素溶液,間隔1 d再次用藥,待母牛分娩物透明即可停藥。
一是產前30 d 飼料中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E、硒,產后2 h 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500 mL。二是奶牛產前要保持適量運動,產前7 d也需要保持運動,每天運動2 h有助于自然分娩和胎衣排出。三是產后讓母牛飲用其排出的羊水2~3 L,也可促進胎衣排出。
總之,奶牛是對環(huán)境清潔度、溫濕度較為敏感的家畜,飼養(yǎng)員可通過日常食欲、精神狀態(tài)、分泌物和排泄物來觀察奶牛生理和病理狀況。隱性乳房炎和慢性子宮內膜炎的臨床癥狀不典型,因此需要定期進行健康監(jiān)測,以防發(fā)生突發(fā)急性感染。奶牛胎衣不下與日常營養(yǎng)攝入有關,因此奶牛妊娠期尤其是妊娠后期要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適量運動以促進自然分娩和胎衣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