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曉芳 薄艷 婁 凡 胡曉樂
大連市中心醫(yī)院內分泌科,遼寧大連 116033
糖耐量試驗是一種準確率較高的機體糖代謝狀況檢測方法,該檢查方法主要可分為靜脈及口服兩種實施途徑,其中,以口服糖耐量試驗最為常見[1]。在糖耐量試驗過程中,患者需于受檢日清晨進行空腹血糖水平檢測,然后一次性服用劑量為75 g 的無水葡萄糖,之后分別于服糖后30 min、1、2 及3 h 進行血糖水平檢測,以有效判斷患者的血糖水平[2]。目前,臨床多采用靜脈穿刺采血方法及靜脈留置針采血方法為糖耐量試驗患者進行血液標本采集[3];其中,靜脈穿刺采血需在短時間內為患者進行連續(xù)性靜脈穿刺操作,進而明顯增加了患者的靜脈受損情況及機體痛苦感[4]。而靜脈留置針作為一種可長時間留存血管中的輸液工具,可有效減少患者在糖耐量試驗中的靜脈穿刺次數(shù)及血管受損情況,同時可明顯降低護理工作壓力及患者的痛苦感,臨床應用效果較為理想[5]。本研究旨在探討糖耐量試驗中靜脈留置針多點采血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2~10月于我院進行糖耐量試驗的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盲選分組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27~51歲,平均(46.3±2.9)歲;糖尿病患者29例,糖耐量減退患者11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29~50歲,平均(45.8±2.7)歲;糖尿病患者有27例,糖耐量減退患者有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得以開展。
納入標準:①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③可主動配合開展研究內容。
排除標準:①合并患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②合并存在精神障礙相關癥狀表現(xiàn);③中途無法繼續(xù)研究。
對照組患者進行靜脈穿刺采血,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在首次采血前需保持空腹狀態(tài),之后由護理人員應用一次性使用靜脈血樣采集針于患者的上臂肘靜脈位置處進行采血操作,連接生化真空采血管實施靜脈采血,采血完畢后,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及下次采血時間。之后,分別于患者服用葡萄糖后的30 min、1、2 及3 h 同樣方式靜脈采血操作,核對真空采血管條碼上患者的基本信息,每次采血后30 min之內送往實驗室進行相關檢測。
觀察組患者進行靜脈留置針多點采血,具體的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在首次采血前需隔夜保持空腹狀態(tài)至少8~10 h,之后由護理人員應用直型留置針于患者上肢的粗直血管位置處進行穿刺操作,待穿刺成功后,將留置針的針芯取出,并應用無菌透明敷貼對留置針進行固定處理,同時取下端帽,連接一次性使用靜脈血樣采集針(輸液式),連接生化真空采血管實施靜脈采血,待采血完畢后,即應用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3~5 ml 對留置針進行正壓封管處理,同時告知患者相關注意事項及下次采血時間。每次采血前需先回抽約3 ml 血液并棄用,然后將白色小夾在靠近采血處根部夾緊。分別于患者服用葡萄糖后的30 min、1、2 及3 h 進行相同方式靜脈采血操作。同樣,認真核對真空采血管條碼上患者的基本信息,每次采血后30 min 之內送往實驗室進行相關檢測。
比較兩組患者對應采血標本各時間點的血糖水平、收縮壓、精神壓力和病情嚴重程度。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為患者進行血糖水平檢測,并將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擇作為相應檢測儀器;應用生活事件評定量表(LES)和癥狀自評量表(SCL 90)對患者的精神壓力及病情嚴重程度進行評價,上述量表的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精神壓力及病情現(xiàn)狀越嚴重。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空腹及服用葡萄糖后30 min、1、2 及3 h的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應采血標本各時間點血糖水平的比較(mmol/L,±s)
表1 兩組患者對應采血標本各時間點血糖水平的比較(mmol/L,±s)
組別例數(shù) 空腹 服用葡萄糖后30 min 服用葡萄糖后1 h 服用葡萄糖后2 h 服用葡萄糖后3 h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0 40 8.3±1.4 8.0±1.2 1.03 0.31 13.5±2.6 13.3±2.5 0.35 0.73 16.8±3.1 16.4±3.3 0.56 0.58 12.4±2.3 12.5±2.1 0.20 0.84 9.1±1.8 9.2±1.7 0.26 0.80
兩組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的收縮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采血后各時間點的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采血前,兩組患者的精神壓力和病情嚴重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血后,觀察組患者的精神壓力和病情嚴重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采血后的精神壓力及病情嚴重程度評分均低于采血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糖耐量試驗作為一種結果含金量較高的糖尿病診斷方法,其可通過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精確檢驗,進而為患者的臨床診斷提供價值較高的參考依據(jù)[6]。常規(guī)靜脈穿刺采血方法和靜脈留置針采血方法均為臨床較為常用的糖耐量血液標本采集方法[7]。其中,常規(guī)靜脈穿刺采血方法在試驗過程中,需在3 h 內為患者進行連續(xù)5次的靜脈采血穿刺操作,進而易導致患者在采血過程中出現(xiàn)明顯的痛苦及恐懼心理,并可致使患者無法主動配合開展采血操作,從而對患者的早期病情診斷及臨床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8];此外,頻繁為患者開展靜脈穿刺操作還可明顯增加其靜脈感染的發(fā)生率,同時可導致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靜脈受損情況或感染所致的體溫升高表現(xiàn),而對于高齡、肥胖等特殊患者人群而言,上述采血方法的采血操作難度相對較大,且患者在重復的止血帶應用過程中,易因止血帶松緊度調節(jié)不佳而出現(xiàn)皮膚起皺、靜脈充盈度受損等情況,進而使采血難度及耗時均明顯上升,以致對患者的檢測結果準確性產生一定影響,并明顯增加了護理人員的整體工作量[9-11]。靜脈留置針采血是一種近年來興起的新型采血方法,其可通過為患者長時間留存靜脈留置針,并通過靜脈留置針進行采血操作,進而可有效避免對患者進行多次靜脈穿刺,從而可明顯緩解機體的靜脈受損情況及患者的采血排斥感,同時可有效減少護理人員的靜脈采血耗時及工作量,具有較高的采血成功率,臨床應用效果較為理想[12-13]。但有研究者指出,靜脈留置針采血在采血過程中,可致使封管液與血液標本一同抽出,進而可對血液標本中的血糖濃度水平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導致整體血糖檢測結果均存在較大差異[14]。針對這種情況,本研究在觀察組患者的靜脈留置針采血過程中,已將含有0.9%生理鹽水的3 ml 血液于正式采血前棄用,之后方進行正式的血液標本采集操作,從而有效確保了血糖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及有效性[15]。上述兩種采血方法在本次研究過程中均統(tǒng)一于仰臥位狀態(tài)下為患者開展采血操作,進而有效避免了因體位差異所導致的檢驗結果差別,從而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檢驗的準確性。
表2 兩組患者采血后各時間點收縮壓的比較(mmHg,±s)
表2 兩組患者采血后各時間點收縮壓的比較(mmHg,±s)
組別例數(shù) 空腹 服用葡萄糖后30 min 服用葡萄糖后1 h 服用葡萄糖后2 h 服用葡萄糖后3 h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0 40 118.6±6.7 116.3±6.5 1.56 0.12 126.8±8.1 120.6±6.4 3.80 0.01 130.5±8.7 122.3±6.9 4.67 0.01 131.5±9.1 118.6±6.2 7.41 0.01 135.8±9.7 116.4±6.0 10.76 0.01
表3 兩組患者采血前后精神壓力及病情嚴重程度的比較(分,±s)
表3 兩組患者采血前后精神壓力及病情嚴重程度的比較(分,±s)
組別例數(shù) 精神壓力采血前 采血后 t 值 P 值病情嚴重程度采血前 采血后 t 值 P 值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40 40 21.9±2.8 22.3±3.1 0.61 0.55 18.7±2.5 14.6±2.2 7.79 0.01 5.39 12.81 0.01 0.01 36.8±4.1 37.2±4.2 0.43 0.67 34.3±3.8 25.7±2.3 12.25 0.01 3.40 15.19 0.01 0.01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對應采血標本各時間點的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采血后各時間點的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血后,觀察組患者的精神壓力和病情程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靜脈留置針多點采血可得到與常規(guī)采血準確度相似的采血結果,同時可避免影響患者的血壓、精神壓力及病情現(xiàn)狀。
綜上所述,為糖耐量試驗參與患者采用靜脈留置針多點采血方法進行采血處理可在得到準確血糖檢測結果的基礎上,減少采血對血壓及心理狀態(tài)造成的不良影響,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