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柱,胡追成
(1.上海長寧區(qū)江蘇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050;2.上海應象中醫(yī)門診部,上海 201103)
耳尖一穴,為臨床常用之奇穴。筆者曾于1996年發(fā)文予以論述,認為其最早出處為唐代《新集備急灸經》,時名“陰會穴”,明代《奇效良方》更名耳尖,并列入“奇穴”范疇[1]。耳穴療法主要有中國模式和法國模式兩種體系。奇穴耳尖先被納入中國模式的耳穴療法,后又為法國模式的耳穴療法所重視接納。本文通過文獻梳理,回顧耳尖穴進入耳穴療法及其發(fā)展之歷程,或有益于臨床和學科之發(fā)展。不當之處,尚祈指正。
古埃及和希臘早有刺激耳郭以治療疾病之記載,燒灼法僅為其中之一。燒烙耳郭治療坐骨神經痛一法,曾在法國科西嘉地區(qū)廣為盛行,如1850年法國醫(yī)學外科期刊在“論烙燒耳郭作為坐骨神經痛的根治療法”一文中,報道了Lucciana醫(yī)生使用烙燒耳輪腳治療坐骨神經痛,該法由馬蹄鐵匠操作[2]。但此法未被后之歐洲醫(yī)家所重視,僅在民間流傳。
法國是歐洲最早應用針灸療法的國家,早在16世紀就有人記錄針灸效果。之后一些醫(yī)生對之產生興趣,并應用于臨床。諾吉爾博士(P.Nogier)(1908—1996年)是位外科醫(yī)生,曾學過針灸療法。1951年,他在里昂診所中發(fā)現(xiàn)一些患者耳郭上有灼燒之痕跡,原來是馬賽的巴林(Barrin)夫人通過特制小鐵棒燒灼耳郭的對耳輪下腳,以治療坐骨神經痛后遺留下的痕跡。巴林夫人聲稱此法系一位旅法華人傳授其父,而她則繼承了這項技術。諾吉爾依法為患者治療,效果之好使其大為驚訝。但覺得燒灼過于殘忍,遂以針刺替代,也同樣收到滿意的效果。于是,諾吉爾[3-4]根據(jù)刺激皮膚可引起內部器官功能改變以及坐骨神經痛是腰椎病變引起等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進行觀察與研究。1956年2月在馬賽召開的針灸學術會議上,諾吉爾發(fā)表了研究論文,指出外耳與內臟有密切聯(lián)系,并公布新發(fā)現(xiàn)耳穴 42個,其分布圖大致如同倒置胎兒。這份耳穴圖譜充分考慮了解剖與胚胎學的連續(xù)性。1957年《德國針灸雜志》[5]3、4期合刊上刊載了諾吉爾的論文“ü'ber die Akupuuktur der Ohrmusehel”。歐洲古老的燒灼耳郭法、西傳的中國針刺療法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互碰撞和融合,從而誕生了耳穴療法(時稱為耳針療法)。耳穴療法迅速在法、德推廣應用,并受到世界各國針灸學者的重視,廣為流傳。值得注意的是,未見古埃及和希臘有刺激耳輪尖部之記載,諾吉爾也未在耳輪之上部置刺激點,也就是說,耳尖部位在埃及和歐洲未曾應用。
1958年《上海中醫(yī)藥雜志》第4卷第12期為“針灸專號”,該期出版后銷售一空,需重印供應[6]。其中刊登上海中醫(yī)學院首屆生葉肖麟的譯文“耳針療法介紹”,主要摘譯了諾吉爾的論文,分為“耳郭結構”“反射點與反射區(qū)”及應用范圍和操作方法等,還附有Bachmann和Jo Frehn兩位醫(yī)生的病例[7]。由于時值國內重視和普及針灸療法,耳穴療法立即引起中西醫(yī)學者的重視,認為其是“祖國針灸療法中的一個組成部份”[8]。于是掀起了學習的熱潮,并在全國范圍內迅速普及、應用和研究。次年1月,上海市立第一人民醫(yī)院即展開了耳針療法的臨床研究,之后又很快與上海市楊浦區(qū)中心醫(yī)院、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等創(chuàng)建上海市耳針協(xié)作小組,由中醫(yī)學、西醫(yī)學、臨床、科研等人員組成,統(tǒng)一開展了耳穴的驗證、臨床實踐和相關實驗,又用傳統(tǒng)中醫(yī)學文獻對耳穴療法進行了考證。如1959年11月出版的《耳針的應用》中就有“關于耳部治病的文獻考據(jù)”“祖國醫(yī)學對耳的認識”“耳廓與經脈的關系”“耳針治病的理論依據(jù)”等內容。隨著醫(yī)療實踐,耳穴的數(shù)量增多,刺激方法更為多樣,治療病癥不斷擴展,以耳穴診斷病癥也出現(xiàn)不同方法,多篇實驗研究報道陸續(xù)發(fā)表,均為創(chuàng)立中國模式耳穴療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9年8月《人民軍醫(yī)》發(fā)表的“耳針療法介紹”一文中,最早將耳尖穴納入耳穴療法中,并稱之為“外生殖器與尿道及直腸后部”[9],顯然是根據(jù)“倒置胎兒”推論的,故未得到眾針家之肯定。1960年3月5日北京科學技術協(xié)會籌委會編輯的《科學小報》報道了北京醫(yī)學院附屬平安醫(yī)院許作霖先生(1900—1993年)臨床上應用耳穴的經驗,還發(fā)現(xiàn)了精、氣、神、天癸等具有中醫(yī)學特色的耳穴,耳尖穴也位列其中[10]。我國針家不斷地向來自法國的耳穴療法注入中醫(yī)學元素,同時又根據(jù)臨床實踐對諾吉爾的耳穴療法進行不斷修正。
1969年,諾吉爾的《耳針療法》問世[11],標志著法國模式耳穴療法的確立;1972年,南京部隊某部《耳針》編寫小組編寫的《耳針》問世,則標志著中國模式耳穴療法的誕生。《耳針》[12]認為:“耳朵上的大多數(shù)穴位不僅有著西醫(yī)生理解剖名稱所賦予的固有功能,而且有著經絡學說、臟象學說所包含的豐富內容?!敝袊樉膶W者一方面對諾吉爾的耳穴療法進行吸納、修正和增添,另一方面又從中醫(yī)學整體觀念出發(fā),以經絡臟象學說為指導,對耳穴的主治和治療,偏于從臟腑經絡角度去指導臨床,同時又顧及現(xiàn)代醫(yī)學生理和病理,實為一大創(chuàng)舉,也是有別于法國模式耳穴療法的重要特征。在《耳針》一書中,耳尖穴已被作為常用要穴。由于耳尖穴是奇穴,又兼為耳穴,故其同時被收入針灸著作和耳穴專著。在1990年頒布的經穴國家標準中,耳尖穴為48個奇穴之一,1992年和2008年頒布的耳穴國家標準中又均收入了耳尖穴。
由于耳尖穴抗過敏和治療眼部疾病作用顯著,20世紀 80年代又為法國耳穴療法體系所接納,命之為“過敏點”,之后又稱為“組胺點”。因其能治療眼疾,也有法國醫(yī)家稱之為“眼點”者。
自唐代至20世紀50年代,耳尖穴在臨床應用并不廣泛,除清《刺疔捷法》稱之為耳涌,用以治疔之外,仍以眼病為主,未見重大的進展與突破。然自從兼為耳穴之后,其主治功效迅速拓展。
在《耳針》中,耳尖穴為74個常用耳穴之一,其主治功能為“退熱,降血壓,消炎,降血氨,治療肝昏迷。還有較強的鎮(zhèn)靜止痛作用”。此為耳尖穴主治功效的第一次總結。至此,耳尖穴已不再以眼病為主,遺憾的是本書中耳尖穴主治遺漏了眼病內容。1974年出版的《針灸學》[13]補充了“結膜炎”“角膜翳”等眼病。
時至90年代,耳尖穴的主治功效又被數(shù)次總結。1990年植蘭英、蒙貴清編著的《耳穴療法》認為耳尖穴具有抗炎退熱、抗過敏、鎮(zhèn)靜醒腦、明目、止痛、降血壓、止暈7個功效,主治病癥則有外眼、面頰、咽喉病癥、發(fā)燒、腦神經病癥、高血壓、皮膚病等[14]。1991年徐以經所著《中國耳針療法》[15]認為耳尖穴“具有消炎退熱、鎮(zhèn)靜降壓、抗過敏等作用,又在所附“耳穴功能的歸納綜合”中認為耳尖穴具有止暈、止驚、止喘、止癢、鎮(zhèn)靜、升壓、止瀉、明目、抗過敏、抗感染、抗風濕、退熱、安眠13個功效。同年黃麗春的《耳穴診斷治療學》[16]則認為耳尖穴具有消炎、退熱、降壓、鎮(zhèn)靜、抗過敏、清腦、明目的作用。2005年黃麗春在《耳穴治療學》[17]中對耳尖的功效再次作了總結,認為耳尖穴是“多功能廣譜穴”,具有退燒、消炎、鎮(zhèn)靜、止痛、降壓、抗過敏和清腦明目 7方面作用,還具有抗過敏、抗炎癥、抗風濕,提升機體免疫功能等“三抗一升”作用。
耳尖穴除了受到從事耳穴診治醫(yī)者重視之外,也獲得傳統(tǒng)針灸家的青睞。著名針灸家周楣聲臨床上也善用耳尖穴,其在1985年《灸繩·灸賦》自印本[18]中提出“兩耳多功于兩足”,并注釋為“雙耳尖……固然對全身諸病均有作用,而對足部諸病更為明顯”。周楣聲[19]甚至稱耳尖穴“百病皆主”,其“重要性應位列百會、膏肓與涌泉之前”,耳尖穴“傳統(tǒng)的應用范圍僅限于頭面諸病,如頭痛、鼻出血、紅眼睛、腮腺炎及急性扁桃體炎等。但經臨床經驗表明,可以說是全身百病無所不主,可治療呼吸系統(tǒng)疾病,如上感、咳喘;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如心絞痛、心悸(節(jié)律不齊);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腹痛、腹瀉;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如腎絞痛、痛經、尿道炎等,均皆有效。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全身各部軟組織損傷,尤以下肢軟組織損傷,如遠近相結合,其功尤為優(yōu)異,可以立即控制疼痛與促進血腫之吸收”。1998年《灸繩》[20]正式出版時又在“麥粒灸”條下按耳尖穴效果之快慢與大小詳加列舉,并增添了“手術后疼痛預防與控制感染”。
臺灣董景昌先生創(chuàng)用“耳三穴”,其主穴為“耳上穴”即耳尖穴,主治霍亂、偏頭痛、感冒、扁桃腺炎。其弟子楊維杰[21]則認為:“尚可治發(fā)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瞼腺炎、倒睫毛、失眠、心悸、皮膚癢疹、腰痛、泌尿病均甚有效。治感冒、發(fā)燒、扁桃體炎及腫大、皮膚癢疹均甚效。治心悸、多汗、腰痛亦頗有效。治療失眠特效”“耳尖點刺治療失眠尤其特效”。
耳尖穴功效主治大幅增加,應歸功于其兼為耳穴,導致臨床廣為應用?!夺樉碾蜓ㄍ肌穂22]認為:“由于耳尖穴既是奇穴,又為耳穴,故其在臨床上的主治應用更為廣泛。”雖然耳尖穴主治功效眾多,但臨床應用也有其局限性,即其對急性病、實熱證,效果顯著,對慢性病、虛寒證則功效較差;即使失眠,臨床上也非人人見效,對此應有清醒認識。
自唐代以降,耳尖穴主要以灸法為主。然其位于耳郭上方,面積小,難操作。1956郝季槐所著《簡易針灸療法》[23]主要介紹艾灸與刺血之臨床應用,認為“耳尖上灸是不容易襯東西……勿令燒著耳尖肉。”然而該書沒有介紹耳尖穴的刺血法,可見其時仍以艾灸為主。
1956年諾吉爾在馬賽召開的針灸學術會議上,推薦使用金針、銀針和穴位測定器。之后又發(fā)展為耳郭電刺激、激光刺激、磁療貼壓等非創(chuàng)傷性治療,亦有根據(jù)患者是左利手還是右利手而選擇金針、銀針予以針刺[24]。所謂金針和銀針,系法國著名針家蘇里耶(即蘇烈 George Soulie de Morant,1878—1955年)在 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根據(jù)西方順勢療法中常見的幾種金屬的生理實驗結果自創(chuàng),并以之作為補瀉方法[25]??梢娭Z吉爾所學的針刺術系蘇里耶所傳,與傳統(tǒng)的中國針灸療法有異。
耳穴療法一經傳入,我國針家便在臨床上采用各種刺激方法,除了針刺之外,“還使用皮內針、耳溫針、耳電針、耳水針”等[26],遠較法國豐富。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期間,耳尖穴也曾采用針刺法,如1959年出版的《針灸學簡編》記載耳尖穴“針一分,灸三至五壯,或灸三至五分鐘”。1963年《針灸經外奇穴圖譜》記載耳尖穴“針一分,有痛感。灸三至五壯”。之后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針刺、溫灸等刺激耳尖穴的療效不顯著,這是因為使用針刺法必須深刺或強刺激,方能取得滿意療效。有研究[27]報道,治療急性踝關節(jié)扭傷時,針刺耳尖穴需深刺,或向踝穴透刺,并順時針 360°捻轉3~5次;治療呃逆,也要“捻轉3~5 min”[28]。故針刺法很快被棄用。1960年許作霖介紹其臨床經驗時,已認為耳尖的刺激法為“瀉血”,其經驗很快得到肯定并應用于臨床。1972年出版的《耳針》明確指出:“主要用于放血,每次2~3滴?!?984年再版時強調“對本穴點刺放血數(shù)滴比針刺療效好”。于是刺血便成為耳尖穴的主要刺激方法。1994年《中國耳穴刺血療法》專著問世,該書將耳尖穴刺血單獨作為一種放血法予以詳細介紹[29],認為耳尖刺血“用途最廣、最常用、最有效”“往往可以代替其他穴位放血”,刺血量“一般每次放血3~5滴,視病情可放血到5~10滴”。
耳尖穴刺血亦為傳統(tǒng)的刺血療法所關注,如譚德福等編著的《中國實用刺血療法》也將耳尖穴納為刺血穴位之中[30]。
著名針灸家周楣聲重用耳尖穴,其法左右同取,右側為必取。至于操作,則以灸法為主。周楣聲曾創(chuàng)用了“萬應點灸筆快速點灸法”,欲替代麥粒灸[31]。惜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推廣。
李家琪于1972年發(fā)明“耳穴貼壓療法”,使用綠豆、王不留行子、磁珠等貼壓刺激耳穴,耳尖穴則使用刺血法[32]?!抖ㄙN膏療法》采用香桂活血膏或消炎止痛膏等貼在耳穴上,以治療慢性疾病和養(yǎng)生保健,全書未使用耳尖穴[33]。
通過對耳尖穴的探討,不難得知針灸療法要發(fā)展,一是傳承守正,二是融合創(chuàng)新,兩者缺一不可。耳尖穴本為奇穴,其先后為中法兩個耳穴療法模式所接納,并成為要穴,從而促進其功效主治的拓展,使用頻率也大幅提高,充分體現(xiàn)了傳承創(chuàng)新及中西醫(yī)學交流互鑒對針灸醫(yī)學發(fā)展之重要性,也對研究其他奇穴提供了借鑒。然而,目前耳尖穴的主治適應證尚缺乏嚴謹?shù)尿炞C;刺血、針刺、灸法等刺激方法之間亦缺乏對照性研究,而這些研究對耳尖穴的臨床應用或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