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冠鵬
(碧桂園(上海)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上海 201808)
某住宅剪力墻在施工過程中發(fā)現部分剪力墻混凝土強度遠達不到設計強度,存在安全隱患,需進行加固處理。經過對比分析,最終確定采用置換混凝土的方法對剪力墻進行加固處理,加固前對剪力墻和相關區(qū)域進行支頂,并制定了置換加固的工藝流程。
某住宅小區(qū)1#、2#、3#、5#樓原設計18層,主體結構施工至第四層時,業(yè)主單位發(fā)現混凝土試塊強度不足,遂安排檢測單位進行混凝土回彈,發(fā)現混凝土強度低于原設計強度2個等級左右,存在安全問題,進行加固處理。
根據現行有關結構加固規(guī)范[1,2],結合本工程實際,可供選擇的方法有:
(1)直接拆除,但此法浪費大量的資金,而且社會影響極大。
(2)加大截面法。采取增大混凝土結構或構筑物的截面面積,以提高其承重力和滿足正常使用的一種加固方法。
(3)碳纖維和粘鋼加固。碳纖維和粘鋼加固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剪力墻的軸壓比,也不能達到原設計要求,且在今后的使用過程中,若住戶發(fā)現該建筑結構進行過加固處理,會給住戶帶來不安。
(4)置換混凝土。在保持原結構截面的情況下,用跳倉法分批鑿除原剪力墻混凝土,用高標號的混凝土進行置換。該方案施工簡單,保留原結構,不留后遺癥。
經多方討論分析比較,最終選擇了跳倉法置換混凝土的加固方案。
本工程施工技術的主要難點在于混凝土置換過程中的支撐體系。本項目剪力墻混凝土置換采用跳倉式置換施工,施工中嚴格執(zhí)行有關規(guī)范規(guī)定,具體施工流程如下:鋼筋探測→放線→支撐安裝→驗收→剪力墻混凝土分段剔鑿→剪力墻混凝土破除→分段界面修復→混凝土鋼筋修復及加筋→驗收→墻模板安裝加固→驗收→灌漿料澆筑→養(yǎng)護→同條件養(yǎng)護試塊報告→拆除支撐,所有剪力墻按此順序進行置換。
(1)第一階段剪力墻混凝土置換時剪力墻部位采用上下鋼管腳手支撐,鋼管腳手距墻邊500mm;立桿間距800mm;采用頂絲托木方頂緊板底。
(2)第二階段混凝土置換支撐,本工程為負一層至四層局部剪力墻混凝土置換工程,主體結構已施工至四層,在混凝土置換過程中應考慮上部結構還需正常施工,根據置換混凝土的時間和上部結構繼續(xù)施工的需求,上部結構施工荷載按三層考慮,即剪力墻置換部位安全支撐需要按照完成7層結構的模擬施工工況進行設計施工。
臨時支撐體系采用鋼管+絲桿+木方,鋼管選用圓鋼管48×2.7規(guī)格,每層鋼管中間加幾道水平桿,剪力墻加固按2層(加固層及其下一層)支設,增加承重鋼管對梁底、剪力墻兩側進行鋼管支撐頂托,從而將梁、板及施工荷載的力通過支撐傳力至地面的鋼管,再通過鋼管架將力分散至樓面并傳遞到下部樓層,從而減少梁板懸挑的自身荷載,限制梁、板撓度的產生(說明:支撐數量的計算按照現有施工樓層以上再疊加三層,考慮全部設計恒載+1.0kN/m2大小的活載,待拆除加固的剪力墻承擔的全部荷載由支撐承擔)。
(3)墻體剔鑿拆除施工。剪力墻混凝土鑿除前,必須嚴格按設計圖紙彈出每批次混凝土置換范圍邊線,混凝土鑿除時加以嚴格控制,不得超過該范圍;剪力墻模板支設前應彈好定位線和水平控制線。
安全支撐搭設完成,經檢查驗收后方可進行墻體的拆除施工。本工程的拆除施工分兩次進行,第一次將部分鋼筋混凝土墻體按照1m間隔跳倉式拆除剪力墻,并完成混凝土置換,在置換混凝土強度達到要求后,再鑿除剩余部位混凝土,且每邊擴大50mm,以保證滿足設計要求。
根據鋼筋位置及分段間距位置采用人工鑿混凝土分割縫,將混凝土進行分段處理。
剔鑿第一段待置換墻體,拆除采取風鎬破碎及電錘剔鑿相結合的施工方法,風鎬剔鑿時應在鋼筋網中間的混凝土位置進行,不可直接剔鑿鋼筋,在接近鋼筋的位置時可用人工剔鑿。拆除時可以由上至下逐步剔鑿拆除,直至剔鑿拆除完成。
人工修整洞口邊緣,保證交接界面有6mm~10mm的凹凸面。
(4)被剔除混凝土清理。拆除完成后的混凝土垃圾及時清走,不得堆積在樓板上。
(5)鋼筋修復及驗收[3,4]。墻體混凝土鑿除后需對鑿除部位的鋼筋進行清理,將鋼筋附著的混凝土清除,保證鋼筋表面干凈,對于破壞的鋼筋采用焊接進行連接,焊接長度單面焊不少于10d,雙面焊不少于5d。
剔鑿過程中應保證不破壞原有鋼筋,對少數在剔鑿過程中被破壞的鋼筋,應切除并增補同面積鋼筋,新增加的鋼筋需進行植筋處理的,植筋工程質量應滿足相關規(guī)范及驗收要求,鋼筋綁扎時應將原有鍍鋅鐵絲拆除,對所有鋼筋重新綁扎,鋼筋修復完畢后進行隱蔽工程自檢,自檢合格報監(jiān)理驗收,驗收通過方可進入下一道工序。
(6)模板支設。本工程模板結構設計按清水混凝土要求考慮,為保證混凝土成型后的質量,必須以模板體系的選型為重點,加強對梁墻節(jié)點,陰陽角、模板接縫的模板設計、加工、拼裝。
剪力墻根據墻體高度配置模板,每層墻體內、外側模板配置高度至上層板底高度,墻體模板采用復合木模板,沿高度方向在模板背面釘100mm×50mm木方,豎向木方間距300mm要求木方寬度、高度一致,表面平整無死結,水平向以雙排鋼管布置,用對拉螺栓解決混凝土澆搗的側壓力問題,垂直間距下密上疏,自下而上固定。底層穿墻螺栓距樓板100mm,其上3道間距300mm,其余間距500mm,穿墻螺栓直徑12mm,拼縫間隙不大于2mm,若大于2mm,可用海綿條塞填。
鋼筋驗收合格后,彈好模板控制線,根據模板控制線,開始支設模板,先安裝一側的模板,穿好螺桿后,再安裝另一面模板,在模板及螺桿安裝就位后,收緊模板。為便于混凝土灌注以及澆筑密實,支模前,在上層樓面現澆板上開洞,洞口寬度每側約300mm,長度根據每次置換混凝土剪力墻長度確定,現澆板洞口底模與剪力墻模板同時支設完成。在樓板開洞前先用紅外線探測出樓板鋼筋位置,開洞時盡可能不損壞樓板鋼筋,為防止?jié)仓炷脸霈F漏漿現象,沿模板四周與梁、板及剪力墻接縫處貼海綿條。
(7)混凝土澆筑[5,6]。模板支設完畢經驗收合格,為保證混凝土澆筑質量,剪力墻采用C60水泥基灌漿料從墻體澆注口澆注入模,采用兩側用錘振擊模板結合振動棒的辦法澆筑混凝土,灌漿料澆筑一次到位,保證混凝土的入模高度,以使模內混凝土澆筑密實到位。
為保證一層剪力墻置換混凝土與二層剪力墻底混凝土接合處質量,一層剪力墻混凝土一次澆筑至二層樓面現澆板兩側300mm開洞頂標高上100mm位置,現澆板附加三級鋼?8@400混凝土澆筑前預先留置完畢并保證位置正確,二層樓面現澆板上開洞兩側支設50mm×100mm木方,以保證剪力墻置換混凝土成型。
上批次剪力墻置換混凝土澆筑封模前,于其中部與下批次待置換混凝土剪力墻接縫處放置定制木方,做成凹形企口,以保證一層剪力墻置換混凝土批次之間垂直施工縫接合處質量。
除按照規(guī)范要求留置試塊以外,應多留兩組同條件試塊用以確定拆除支撐混凝土強度,從而進行下一次的施工置換。
(8)模板拆除。剪力墻置換的混凝土澆筑完成,強度滿足拆除條件后方可拆除模板,拆模時注意對陰陽角部位混凝土的棱角進行保護。
(9)混凝土養(yǎng)護。模板拆除后應選派有責任心的專人對混凝土進行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7天。
(10)支撐的拆除。當混凝土置換全部完成后,對剪力墻進行同條件試塊檢測,強度達到灌漿料設計強度的75%后,由上往下拆除各段支撐。支撐拆除后,每天對該段剪力墻進行監(jiān)測,連續(xù)監(jiān)測2周后,未發(fā)現異常,則正常使用。拆除時與安裝時施工順序相反,先裝的后拆、后裝的先拆。
高層混凝土結構剪力墻施工過程中,剪力墻混凝土強度實測值遠低于設計強度值時,置換混凝土是比較合理的加固施工方法,置換混凝土施工前需對置換構件周圍進行頂撐支護處理,確保施工過程中的結構安全,且為保證后續(xù)上部結構的施工,可對后續(xù)工況在進行充分考慮模擬計算的情況后,進行上部結構的繼續(xù)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