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東坎街道坎南小學 黃榮榮
教師在進行教學預設時,要依據文本的難度考慮學生是否需要預習文本,并在此基礎上合理開展猜讀教學。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經驗相對匱乏,有一些文本如果學生沒有觸及就不能合理地解讀,因此教師可以安排他們在課前進行預學。有一些字詞雖與文本的解讀缺乏關聯、與重難點內容不著邊際,但會影響閱讀的流暢性,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去破除閱讀障礙。文本中有一些晦澀難懂的生字詞,學生唯有突破這些字詞,才能準確地理解文本。
對于一些超越最近區(qū)的難點內容,僅靠教師的引導,難以獲得有效解決,只有依賴學生的課前查閱與反復的思考,才能為深度的解讀作鋪墊。對于一些不熟悉的古詩,學生可以借助預學了解含義,從而深刻理解內容。有一些內容的解讀離不開背景知識的挖掘,學生只有了解作者、了解特定的背景,才能了解作者的情感,融入文本的世界。一些作品的年代往往距今久遠,如果直接讓學生閱讀,則他們不易理解文本的內涵,教師應讓學生通過反復的閱讀讀準字音、讀流利文章,作者生平、讀文本背景。這樣學生能于難點之處產生自己的思考,于疑點之處大膽提問,能獲得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實現對文本解讀的優(yōu)化。
對于生詞少的文本,學生可以借助前后信息猜測生詞的含義。一些文本中有著情節(jié)暗示,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果學生提前預學,反而會減輕文本情節(jié)對學生的震撼,影響學生對文本的體悟。當文本的難度落腳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時,教師要恰當地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借助猜讀準確地解讀文本。
題目是文眼,學生能透過文眼感知內容,教師可以于題目處設置猜讀點,以半透明的方式讓學生猜讀,這樣能吸引學生的參與興趣。如在《綠》一課教學中,在這個文章題目中,學生會產生生種種質疑,諸如“綠”是一種顏色?還是一個季節(jié)?“綠”是什么的象征?小學語文的語篇排版較為簡單,許多開篇之語往往是整個語篇的中心句,也為后面人物的出場、情節(jié)的推動起到鋪墊作用。教師要在此設計中猜讀點,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開啟學生的思維大門。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往往蘊含深意,這些詞語既能聯系主題內容,也能彰顯人物的形象,引發(fā)矛盾沖突,教師以這些詞進行猜讀,能讓文本的脈絡得以顯現。如,在《“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描寫船長指揮逃生工作的句子,“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后,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你就開槍打死他。”這段話簡短有力,能讓學生感受到船長的沉著冷靜、忠于責守,也為后面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埋下了伏筆。一些句子能關聯文本中心,或暗含著作者的行為思路,或彰顯情感發(fā)展的態(tài)勢,教師可以依此設置猜讀點,給學生帶來思維的沖擊,把握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文本中有留白之處,學生融入自己的主觀判斷去填補,教師依此設置猜讀點,能讓學生的想象空間變得開闊,能增進學生對文本的體驗。
精彩的文章常用懸疑的設計,這些懸念能推動文章發(fā)展,也能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在這些地方設置猜讀點,讓他們去解讀文本。環(huán)境描寫在文學作品中發(fā)揮著渲染環(huán)境、烘托氣氛的作用,或暗含著人物命運的沉浮,教師在這些環(huán)境描寫之處去設置猜讀點,能為學生閱讀、感受文本進行指引。如在《窮人》一課中的一段環(huán)境描寫中用了“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風暴”“又黑又冷”等詞,教師在此讓學生猜讀,既能豐富他們對文本情節(jié)的想象,又能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的興趣。
教師要對文本的猜讀加以梳理,并為學生設計疑問,為學生提供適度的閱讀障礙,這樣能引他們步步深入去主動揭示文本的主題。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猜讀題目,不讓學生預學文本,而是在上課伊始以簡短導語開門見山,或借題導入,讓學生去猜讀。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文時,教者提出問題:大家看了題目有什么想問的嗎?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何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嗎?是如何借的?這樣能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文本,讓他們在閱讀中尋找答案,驗證自己的猜想。開篇之句往往是文本的中心,為后面的發(fā)展做鋪墊。教師可以拋出這個關鍵句,提出主問題并引導學生去搜集信息、猜讀內容。教師也可以在講解之后引導學生進行猜讀,這樣能幫助他們去概括總結,加深他們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在文本中,能彰顯主題思想的關鍵詞句往往不只一處,它們能直指文本的中心,是作者情思脈絡的體現,教師要抓住這些關鍵詞句進行猜讀教學。一些能關聯文本中心的句子對情節(jié)主題會有所暗示,教師可以平鋪直敘的方式去梳理內容,并穿插一些中心句加以猜讀,這樣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體驗,增加他們對文本內容的把握。
文本會有留白之處,能使情感的內涵得以延伸、使人物的形象變得更豐富,能促進學生的感知體驗,在空白處猜讀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增進他們的認知體驗。在文本出現懸疑之前,敘述會較為淺顯,主題也變得模糊不清,有了懸疑他們難以準確地分析文本的走向,教師應安排學生猜讀,讓學生想象后面發(fā)生的故事,從而深化學生對主題內容的解讀。
教師要對學生的猜測進行點撥,但不能直指謎底,要讓謎面不斷豐富,從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面去猜讀,拉近他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他們在自主猜疑中提升解讀的效果。在猜讀題目時,學生對文本的認知是陌生的,他們能獲得的只是短短的幾個字,教師要引導他們從題目的模糊義出發(fā)去猜讀,將固有含義與想象部分結合起來,營造情境讓學生去想象、思考。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結合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想象,但不能胡猜亂想。在分析詞句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去猜讀,讓他們聯系上下文信息去歸納、建構,體會文本的情感。要引導學生提煉關鍵詞句,或結合前后文本的語境,或借助標點符號進行猜讀,這樣學生才能猜得準確、猜出深意。對于一些不確定的地方,也是給學生留有思維空間的地方,他們的猜想會更加靈活。教師要引導他們結合語境,在語言的間隙處猜讀,或展開想象以自己的經驗去猜讀,或以文本之外的背景去猜讀。經過仔細的推敲,學生能洞悉文本內涵。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猜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他們潛能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認知視野,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促進他們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同時要強化引導、誘引啟發(fā),讓學生掌握猜讀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語言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