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敬 王麗華 王 彥 黨寧寧
山東大學附屬濟南市中心醫(yī)院皮膚科,濟南,250013
皮膚混合瘤(mixed tumor of the skin,MTS)是一種臨床少見的來源于附屬器腫瘤,又稱為軟骨樣汗管瘤(chondroid syringoma,CS)。皮損好發(fā)于頭、面、頸部。由于MTS臨床少見,易誤診?,F(xiàn)總結分析我科門診手術切除并病理確診的12例皮膚混合瘤,結合文獻探討其臨床病理特點,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選取自2008年至2020年6月在我院皮膚科就診,經病理確診并有完整資料的12例MTS患者。回顧性分析患者的發(fā)病年齡、發(fā)病部位、皮損特征、誤診情況、病理表現(xiàn)等。
患者發(fā)病年齡為22~77歲,平均(50.08±16.52)歲,中位年齡51歲。男女比為1.4∶1。患者病程為0.5~5年,中位病程為1年。12例均發(fā)生于面部,其中上唇部4例、鼻部3例、面頰部3例、右嘴角1例、下頜部1例。腫物均為單發(fā),大小約為0.3 cm×0.3 cm~1.1 cm×1.4 cm。11例表現(xiàn)為淡紅色或膚色腫物,表面光滑,邊界清楚、質硬,活動度可(圖1a~1c)。有1例患者表現(xiàn)為花生大外生性腫物,表面結血痂及淺黃色漿痂,界清、質韌,活動度可(圖1d)。11例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1例出現(xiàn)疼痛。12例患者中只有1例臨床診斷為MTS,其余診斷為皮膚纖維瘤和表皮樣囊腫的各3例,診斷為鈣化上皮瘤及附屬器腫瘤的各1例,診斷為皮角1例,皮疹待查2例。
皮損組織病理示:11例表皮完整,1例出現(xiàn)表皮壞死。12例均為真皮內邊界清楚的腫瘤團塊,周圍繞以假包膜(圖2a)。腫瘤由比例不定的上皮及間質成分組成。根據上皮組織成分,本組患者中7例向大汗腺分化,5例向小汗腺分化。兩種類型MTS均可見上皮成分呈巢狀、條索狀或大小不等相互吻合的管狀結構及囊腔分化結構,囊腔內可見粉紅色黏液物質(圖2b);腫瘤細胞呈立方形、多角形。腫瘤上皮成分:7例大汗腺型中4例見角囊腫、1例出現(xiàn)向毛囊分化;5例小汗腺型中有2例可見角囊腫、1例出現(xiàn)鱗狀分化,但未見向毛囊分化。腫瘤間質呈致密纖維性、黏液樣基質,可見漿細胞樣細胞、多角形細胞及梭形細胞。在大汗腺型MTS間質中各有3例可見脂肪細胞(圖2c)和軟骨樣基質(圖2d)。
12例患者均于門診局麻下行手術切除縫合,擴切范圍為0~0.5 cm(平均擴切范圍為0.27 cm)。患者電話隨訪2個月~6年,均無復發(fā)。兩例患者在隨訪期間失訪;一例患者因肺癌去世,術后至患者去世2年間未見MTS皮損復發(fā)。
1a:右上唇部皮下蠶豆大腫物,表面淡紅色、光滑,界限清楚,活動度可;1b:右面頰部直徑0.8 cm,膚色皮下結節(jié),表面光滑,活動度可;1c:左鼻翼0.5 cm×0.3 cm,膚色皮下結節(jié),表面光滑,活動度可;1d:左下頜部花生大外生性腫物,表面結血痂、淺黃色漿痂,可見一紅繩系于腫物頂端,界限清楚,質韌,活動度可
2a:真皮中下部見界限清楚的腫瘤結節(jié),周圍繞以假包膜(HE,×20);2b:腫瘤上皮成分呈巢狀、條索狀、管狀結構及囊腔分化結構(HE,×100);2c:可見脂肪細胞,間質內可見明顯黏液樣基質(HE,×100);2d:可見角囊腫及大片軟骨樣間質(HE,×40)
皮膚混合瘤(MTS)占皮膚腫瘤的0.01%~0.098%,國內報道為0.17%[1]。
MTS具有PLAG1或EWSR1基因的重排[2]。臨床表現(xiàn)為孤立、堅實、無痛、界限清楚的皮膚結節(jié),生長緩慢。MTS發(fā)生于成年人,大多位于頭頸部,以鼻部、上唇、頰部多見,偶可累及軀干、腋窩,罕見陰囊受累。本組患者皮損均位于面部。其中一例腫物表面結血痂及漿痂患者,可能與其自行長時間用繩將腫物系住有關(圖1d)。但也有腫物自行破潰的病例報道[3]。
組織病理表現(xiàn)為真皮內或皮下局限性、多囊性結節(jié)。腫瘤主要由上皮性和間葉性兩種成分構成。小汗腺、大汗腺、皮脂腺、毛發(fā)等多種細胞構成上皮結構,軟骨樣基質、纖維性基質或黏液性基質組成間質成分。腫瘤可分為大汗腺型和小汗腺型,大多數為大汗腺型。大汗腺型主要表現(xiàn)為不規(guī)則分支管狀結構伴囊腔形成,內襯扁平和立方上皮,導管上皮可見頂漿分泌現(xiàn)象。小汗腺型表現(xiàn)為由單層立方上皮構成的相對一致的小圓形腺管,無頂漿分泌現(xiàn)象。本組病例的病理表現(xiàn)與Sulochana等[4]總結MTS的組織病理學特點相一致。本組患者僅大汗腺型中出現(xiàn)毛囊分化,是由于毛囊、皮脂腺及大汗腺具有共同的胚芽起源,因此出現(xiàn)毛囊或皮脂腺分化更支持MTS向大汗腺分化的觀點[1]。既往報道脂肪組織在大汗腺型中較多見[1],本組病例也僅在大汗腺型中出現(xiàn)脂肪細胞,而小汗腺型中未見。MTS與唾液腺多形性腺瘤在組織學上相類似,但多形性腺瘤很少出現(xiàn)毛囊或皮脂腺分化,這有利于兩者的鑒別。
MTS皮膚鏡下可表現(xiàn)為,黃色均質無結構區(qū),周圍點狀、線狀毛細血管擴張,局部不規(guī)則均質褐色色素沉著[5]。但僅為個案報道,關于MTS特征性的皮膚鏡表現(xiàn)還需要參考更多樣本進行總結,從而更有利于無創(chuàng)診斷。
MTS臨床少見,誤診率高,本組病例中僅有1例臨床擬診為MTS。臨床中易誤診皮膚纖維瘤、表皮樣囊腫、鈣化上皮瘤等。皮膚纖維瘤常發(fā)生于四肢外側,特別是小腿伸側,主要表現(xiàn)為褐色圓形或卵圓形堅實結節(jié),表面平滑或粗糙,輕捏皮損時結節(jié)常部分下陷而出現(xiàn)酒窩征。表皮樣囊腫皮損常見中央孔,在非感染情況下較易推動,必要時可行超聲檢查,能觀察到囊壁及其內部特征性表現(xiàn)洋蔥皮樣或漩渦狀改變。鈣化上皮瘤也表現(xiàn)為面部質硬堅實的皮下腫物,但好發(fā)于兒童,皮下腫物常呈不規(guī)則狀,可見“帳篷征”及“蹺蹺板征”。以上疾病組織病理相對特異,可通過活檢相鑒別。
惡性MTS罕見,男女發(fā)病率1∶2,常見于51~61歲,易侵犯四肢遠端(尤其是足部),臨床皮損無明顯特征性[6]。目前有報道在惡性MTS中發(fā)現(xiàn)PHF1-TFE3融合[7]。在病理學上,與良性MTS相比,在病變區(qū)域可見較多病理性核分裂象及異型核、侵犯淋巴管、衛(wèi)星結節(jié)及腫瘤性壞死等,但最可靠的特征是細胞核的顯著非典型性[8]。
良性MTS的首選治療是手術完整切除。惡性MTS具有較高的轉移發(fā)生率,一般推薦陰性手術切緣的廣泛局部切除或Mohs手術[9],同時術前行全身體格檢查。由于惡性MTS罕見,目前無大型觀察性研究中評估安全切緣的寬度。一般情況下,惡性附屬器腫瘤臨床切緣可取1~2 cm[10]。經廣泛局部切除或Mohs手術治療的惡性附屬器腫瘤,局部復發(fā)率為10%~50%[11,12]。因此,術后需要隨訪以監(jiān)測復發(fā)。
綜上所述,MTS多來源于大汗腺。男性較女性多見。在臨床中,青中年患者面部淡紅色或膚色堅韌腫物需考慮皮膚混合瘤,需完整切除并行病理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