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財金剛
去肯尼亞做生意的朋友在微信上告訴我,他有時候會感到恍惚,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中國還是在非洲。我問他為什么,他發(fā)了一張圖片過來。在非洲,印有漢字的二手衣服正在逐漸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非洲人第一次看到衣服上印著的漢字,就跟中國人第一次看見埃及金字塔上的銘文一樣。在非洲大地,這些印有東方神秘符號的衣服,已經悄悄成為當地人衣柜里的時尚單品。紅色長褲,搭配金色襯衫背后大大的“命”字,再加上拄著的拐杖,整個氣場就像是精通五行八卦的算命大師。
那些奔赴非洲旅游的中國人,在街上看到黑人穿著餓了么或者美團的T恤衫走過,通常會第一時間打開手機里的外賣軟件,直到什么也搜不出來,才恍然大悟。在中國,夾帶商業(yè)廣告字樣的文化衫連自己公司的人下班后都想立馬脫掉,但是這些印著“開業(yè)大吉”“全網最低”等標語的衣服,卻因為顏色亮麗,而成為非洲時髦群體眼里的搶手貨。無論走到哪里,你總能看見各種中國學生的校服和中國企業(yè)的工裝。中國文化通過印在這些二手衣服上面,在非洲大陸上像角馬一樣遷徙。
中國平均每人每年會購買10件左右的新衣,其中會有3~5件衣服被丟棄,每年被丟棄的衣服約有5000萬噸,而回收率不到10%。那些印著中國過時網絡流行語的T恤,直接讓我的朋友在空間和時間上同時產生感知錯亂。“我只想安靜地做個美男子”和“做個俗人”等網絡用語,讓他回憶起了自己“殺馬特”時期的QQ個性簽名。但對非洲人來說,胸前規(guī)整的漢字在他們眼里意味著時髦。
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東北部的吉空巴市場,不僅是肯尼亞最大的露天市場,也是整個東非最大的二手商品銷售與集散地。整個市場有上千個攤位,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件來自中國的二手衣服在這里中轉。一件印著“穿越深圳”漢字的T恤,在混雜著英語和斯瓦希里語的討價還價聲中,被一位強壯的黑人女性收入囊中。5天后,這件T恤將會出現在肯尼亞北部城市洛德瓦爾下面的村子里,在村子入口的一棵樹下被一位村民以380肯尼亞先令賒賬穿走,暫時結束它的旅行。而兩個月前,這件T恤還在深圳龍華區(qū)某個小區(qū)房子的衣柜里,它的最先持有者是一位讀初三的學生。這件衣服是在她去年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時發(fā)的,今年穿起來有點緊,于是她的媽媽在冬季到來前將這件衣服連同幾件舊衣服打包好,丟進了小區(qū)的舊衣物回收箱里。
將舊衣服丟進小區(qū)的回收箱里,第二天你就將它們忘了。但是你的舊衣服卻跟隨全球化的浪潮,開啟了一段秘密旅途。在整個珠三角地區(qū),每天有數萬名二手衣服商販,活躍在各個小區(qū)收集衣服,他們就是非洲潮流最前沿的國際買手。由他們收集的二手衣服,會被轉運到中轉站,再交由專門從事這一行的貿易公司。這些舊衣物會在貿易公司的手里經過一輪篩選,差一點的切碎與棉布混合做成工業(yè)擦機布,好一點的打包裝貨柜,發(fā)往非洲。
在非洲,從中國進口二手衣服早就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二手衣服在整個非洲都很常見,從加納、尼日利亞、科特迪瓦、坦桑尼亞,到貝寧、烏干達和肯尼亞,在這些國家的二手服裝市場,每天都擠滿了前來淘貨的批發(fā)商。只有跟老板關系好的人,才能在中國貨柜到達的第一時間得知消息。
不少攤販會將拿到手的二手服裝進行清洗、熨燙、裁剪等再加工,再重新流入市場。在國內一斤6角錢收購的二手衣服,經過一輪又一輪的轉運,在非洲露天市場完成了蛻變,一件可以賣上人民幣幾十元不等。
很多非洲人根本不會去想購買二手衣物有什么好處和壞處,關鍵是它們實在是太便宜了。即便是當地的中產階層,也會混跡于二手服裝市場,選購心儀的衣服。一個當地人坦言:“二手衣服買回家基本上可以直接穿,而購買傳統服飾,還需要找人專門量身定制,并且價格不菲?!?/p>
//摘自不相及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