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攀杰,張順聰,袁凱*,郭丹青,李永賢,羅培杰,郭惠智,李宗瑤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脊柱??疲瑥V東 廣州 510000)
椎弓根螺釘固定術自20世紀50年代首次報道以來,目前已成為恢復脊柱穩(wěn)定性的最常用手術方法之一[1]。盡管椎弓根螺釘具有良好的固定能力,但固定失敗的案例仍有發(fā)生,常見的問題包括螺釘?shù)臄嗔?、松動等。螺釘松動是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2]。螺釘松動主要是由于固定強度不足導致的,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為0.6%~27.0%,而對于骨質疏松的患者,其發(fā)生率甚至可能高達60%[3-5]。椎弓根螺釘?shù)姆€(wěn)定性主要取決于骨螺釘界面強度[6],目前術者主要根據(jù)患者術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影像學資料以及術中的“置釘手感”來評估骨螺釘界面強度。術者的“置釘手感”,其可量化指標即為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insertional torque,IT),也有文獻譯為擰入扭矩[7]。有研究報道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與螺釘?shù)目拱纬隽Τ收嚓P[8],Mizuno等[9]還指出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可能作為預測術后螺釘固定的穩(wěn)定性的指標之一。因此,大部分脊柱外科醫(yī)生都希望在椎弓根螺釘置入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插入扭矩,以使螺釘具有良好的穩(wěn)定性。本文就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的相關影響因素綜述如下。
既往研究表明,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與BMD呈正相關,BMD正常的椎骨一般擁有較大的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值[8]。Okuyama等[10]術中實測腰椎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取置釘過程中插入扭矩最大值用來研究,發(fā)現(xiàn)根據(jù)Jikei骨質疏松量表,骨量正常組的最大插入扭矩平均值為(1.72±0.23)N·m,在Ⅰ級骨質疏松患者為(1.34±0.27)N·m,骨質疏松Ⅱ或Ⅲ級的患者為(1.01±0.26)N·m,BMD與插入扭矩之間存在高度正相關性。Kuklo等[11]通過對34個人體胸椎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BMD越大的標本,其最大插入扭矩值也越大;相同的攻絲直徑下,平均BMD為0.732 g/cm2的第一組標本,其最大插入扭矩平均值為(0.295±0.021)N·m;而平均BMD為0.614 g/cm2的第二組標本,其最大插入扭矩平均值為(0.202±0.018)N·m。Ozawa等[12]根據(jù)腰椎術中螺釘桿完全錨固時的插入扭矩是否大于10 kgf·cm(1 kgf·cm=0.098 N·m),將受試者分為高、低扭矩組,結果表明插入扭矩與骨質疏松程度呈負相關,骨量正常組平均插入扭矩為(15.8±3.8)kgf ·cm,Ⅰ級骨質疏松患者為(12.6±5.2)kgf·cm,骨質疏松Ⅱ和Ⅲ級患者為(11.2±5.3)kgf·cm。Lee等[13]研究181例腰椎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患者,發(fā)現(xiàn)置釘過程中骨量正常組患者產(chǎn)生的最大插入扭矩平均值為2.08 N·m,骨量減少組為1.48 N·m,骨質疏松組為1.37 N·m,骨質疏松患者的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的平均值低于非骨質疏松患者,并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骨質疏松癥患者和骨量減少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刂饕晒锹葆斀缑嬷械募羟辛湍Σ亮Ξa(chǎn)生,因此會受到骨小梁稀疏程度的影響[10]。傳統(tǒng)的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在評估BMD方面存在的一定局限性,其通過二維平面的掃描測量來間接反映三維平面的BMD,故BMD單位通常為g/cm2,即面積BMD。相對于真實的體積BMD并不十分準確,且脊柱退性變和股骨旋轉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測量值增加,從而導致術者所需要的真實骨密度被掩蓋[8,13]。相比于雙能X線吸收測量法,通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測量的椎骨體積骨密度能更準確地預測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Mizuno等[9]使用QCT測量固定節(jié)段椎體的體積BMD,發(fā)現(xiàn)錐形椎弓根螺釘組的體積BMD和插入扭矩之間呈正相關。由于椎骨內的密度不均,因此為植入物的目標部位骨質提供有價值信息,需要避免這種不均勻特性的干擾,故此,局部評估螺釘釘?shù)兰爸車墓琴|量應比其他測量方法更能準確地預測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豙14]。Ishikawa等[5]對比雙能X線測量的腰椎椎體BMD、股骨頸BMD、髖關節(jié)BMD和QCT測量的腰椎椎體中心體積BMD、椎弓根螺釘在椎體內固定部位區(qū)域的體積BMD等5種不同類型的BMD測量方法,發(fā)現(xiàn)QCT測量的椎弓根螺釘在椎體內固定部位區(qū)域的體積BMD預測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的能力最強。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CT掃描的亨氏單位(hounsfield unit,HU)值與骨密度存在相關性,也可用來評價骨質[2,15]。目前沒有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與HU值相關性的研究資料,但是皮質骨軌跡螺釘有相關報道如下。Matsukawa等[16]探究了皮質骨軌跡螺釘釘?shù)乐車鶫U值與螺釘插入扭矩的關系,將術后當天CT圖像中的螺釘位置抽離出來,軟件處理后使之影印到術前CT像中,然后進行骨組織三維重建并通過設置感興趣區(qū)域圈出釘?shù)乐車琴|,測得平均HU值。該研究共納入了92個患者351枚螺釘,進行了至少為期1年的隨訪,結果發(fā)現(xiàn)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與釘?shù)乐車鶫U值之間的相關性顯著高于其與股骨頸骨密度、腰椎骨密度之間的相關性(r值分別是0.75、0.59、0.55,均P<0.001);術后隨訪共計16枚螺釘松動,松動的螺釘組與未松動的螺釘組HU值分別為7.68和13.00,未松動的螺釘具有更高的HU值,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傳統(tǒng)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與螺釘周圍的HU值存在何種關系,目前尚未有文獻報道,值得進一步研究。
相同骨密度、螺釘規(guī)格及植入方式情況下,骨代謝指標不同是否會對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赜杏绊?,目前尚缺乏這樣的研究。莊乾宇等[17]研究了134例腰椎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患者,記錄術中雙側L4椎骨最大插入扭矩平均值,以研究隊列中扭矩的中位數(shù)1.25 N·m作為界值,將研究隊列分為高、低扭矩組,發(fā)現(xiàn)除了L4椎體骨密度之外,1,25羥維生素D3(OR=1.111,P=0.015)、甲狀旁腺激素(OR=1.045,P=0.040)也是腰椎術中實測扭矩的獨立影響因素,高扭矩組中有更高的甲狀腺素水平(P=0.033)、1,25羥維生素D3水平(P=0.003)。Inoue等[18]將29個確診為絕經(jīng)后骨質疏松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16例為無藥物治療的骨質疏松癥對照組,13例為特立帕肽治療組。兩組術前BM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為(0.59±0.06)g/cm2,治療組為(0.55±0.10)g/cm2。特立帕肽組的患者接受術前至少1個月的每天皮下注射20mg(n=7)或每周皮下注射56.5 mg(n=6)的方案治療,記錄術中螺釘桿完全錨固時的插入扭矩。結果發(fā)現(xiàn)特立帕肽治療組平均插入扭矩為(1.28±0.42)N·m,明顯高于對照組(1.08±0.52)N·m(P<0.01),但兩種特立帕肽治療方案之間扭矩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發(fā)現(xiàn)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嘏c椎弓根螺釘規(guī)格之間具有相關性[9]。螺釘?shù)穆菁y、螺距、外形等參數(shù)的改變都會影響其生物力學性能[19-20]。Kwok等[21]率先在人體標本中對比了5種不同類型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發(fā)現(xiàn)錐形椎弓根螺釘具有較高的插入扭矩,且扭矩峰值的大小決定于椎弓根螺釘?shù)闹睆?。通常,直徑小的椎弓根螺釘主要接觸松質骨而與皮質骨接觸較少,所以產(chǎn)生的扭矩也較小,直徑大的椎弓根螺釘會接觸較多的皮質骨因而產(chǎn)生的扭矩也較大。
Polly等[22]通過對8具不同年齡階段(42~92歲)的成人脊柱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當螺釘直徑增加1 mm時,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無明顯變化;當螺釘直徑增加2 mm時,插入扭矩增加8.4%,螺釘直徑與長度都增加時有協(xié)同增進效應;直徑增加1 mm并且長度增加5 mm時,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明顯增加。
Inceoglu等[23]通過對27個小牛腰椎標本研究發(fā)現(xiàn),錐形椎弓根螺釘在插入椎弓根的過程中,觀察到扭矩值逐漸增加;直到螺釘?shù)淖詈笠粋€螺紋嚙合到椎板中;而在柱形螺釘中,插入扭矩大約在置釘?shù)闹悬c達到最大值,此后保持不變。就各組最大扭矩結果數(shù)值而言,7.5 mm的錐形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乇?.5 mm的柱形椎弓根螺釘高出158%,而7.5 mm的柱形椎弓根螺釘比6.5mm的柱形椎弓根螺釘僅高出73%,這表明具有漸進螺距和螺紋形狀的錐形螺釘設計明顯產(chǎn)生了更大的插入扭矩。
Mizuno等[9]研究了23例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患者,發(fā)現(xiàn)錐形椎弓根螺釘無論是中間扭矩還是最終扭矩都比柱形椎弓根螺釘有著更高的數(shù)值,但是該研究中錐形螺釘?shù)耐庵睆狡毡楸葓A柱形螺釘要大,所以單純比較插入扭矩的數(shù)值大小偏倚過大。但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發(fā)現(xiàn),BMD和插入扭矩之間的相關性取決于螺釘?shù)念愋?,錐形椎弓根螺釘組插入扭矩與骨密度呈正相關;中間扭矩與最終扭矩呈正相關,而在柱形椎弓根螺釘組卻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相關性。相同直徑的錐形和柱形椎弓根螺釘,前者近尾端的內徑要大于后者,所以在置釘過程中錐形螺釘可以將更多的松質骨壓實到周圍相對堅硬的皮質骨上,所以插入扭矩逐漸增加,因而錐形釘?shù)闹虚g扭矩與最終扭矩呈正相關;而柱形螺釘?shù)膶挾仁枪潭ǖ?,特別是在骨質疏松的情況下,骨螺釘界面很小,螺釘尖端的阻力主要代表插入扭矩,所以柱形釘?shù)闹虚g扭矩和最終扭矩的平均值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3]。李超等[24]通過對6具新鮮成人標本的54個胸、腰椎研究發(fā)現(xiàn),相同直徑的錐形與柱形椎弓根螺釘,在下胸段錐形螺釘?shù)淖畲笈ぞ鼐?1.445±0.66)N·m顯著大于柱形的最大扭矩均值(1.073±0.42)N·m(P<0.01),而在腰段錐形(1.020±0.50)N·m和柱形螺釘(1.126±0.58)N·m的最大扭矩沒有明顯差異。國人下胸段椎弓根的內徑(橫徑)的范圍一般為5.3~5.8 mm,而下腰段椎弓根的內徑(橫徑)范圍為6.8~13.0 mm[25],所以李超等使用相同直徑為5.5 mm的錐形和柱形椎弓根螺釘,錐形螺釘近尾端的內徑要大于柱形螺釘?shù)膬葟?,更加接近于椎弓根的內?橫徑),可以將更多的松質骨壓實到周圍相對堅硬的皮質骨上,甚至可能切入皮質,從而獲得更大的插入扭矩。
椎弓根螺釘置入方式與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的關系目前有著不同觀點。Oktenoglu等[26]使用均質的多孔聚氨酯泡沫作為測試介質比較準備導向孔(apilothole)對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的影響,將12個椎弓根螺釘(全長30 mm,外徑5.5 mm,芯部直徑3.5 mm,螺距1.5 mm)分別放置在測試介質塊體的中央,非導向孔組使用鉆頭直徑為3.1 mm的立式鉆床鉆出深4 mm的淺孔,導向孔組使用鉆頭直徑為3.1 mm的立式鉆床鉆出19 mm深的導向孔,導向孔的長度是測試材料內螺釘插入深度的80%。結果發(fā)現(xiàn)非導向孔組的椎弓根螺釘?shù)淖畲蟛迦肱ぞ鼐禐?1.08±0.02)N·m,導向孔組的椎弓根螺釘?shù)淖畲蟛迦肱ぞ鼐禐?0.76±0.02)N·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1);非導向孔組的最大拔出力均值和導向孔組的最大拔出力均值分別為(995.3±160.3)N和(895.5±154.3)N,拔出力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準備導向孔導致椎弓根螺釘?shù)牟迦肱ぞ仫@著降低,他們歸結于在鉆孔的過程中可能導致微裂縫的產(chǎn)生,而微裂縫在螺紋周圍留下較大的空隙,因此使得插入扭矩下降。Silva等[27]在15只綿羊的L1~3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術,其中10只術后立即處死(5只用以做生物力學檢測,5只用以做組織形態(tài)學骨螺釘界面評估),另外5只術后8周取材做組織形態(tài)學骨螺釘界面評估,術中每個椎骨左側椎弓根的導向孔為2.0 mm(小于椎弓根螺釘?shù)膬葟?,右側椎弓根的導向孔為2.8 mm(與椎弓根螺釘?shù)膬葟较嗤?,所有螺釘規(guī)格為自攻絲椎弓根螺釘(全長30 mm,外徑4.0 mm,芯部直徑2.8 mm)。結果發(fā)現(xiàn)5只用以做生物力學檢測的綿羊的平均骨密度為(0.62±0.12)g/cm3,導向孔為2.0 mm的左側椎弓根螺釘最大插入扭矩均值為(3.7±0.5)N·m,導向孔為2.8 mm的右側椎弓根螺釘最大插入扭矩均值則為(3.2±0.5)N·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6);導向孔為2.0 mm的左側椎弓根螺釘最大拔出力均值為(2 196.9±420.9)N,導向孔為2.8 mm的右側椎弓根螺釘最大拔出力均值為(1 926.8±259.11)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27);導向孔較小的螺釘組具有更大的插入扭矩和拔出力。在組織形態(tài)學骨螺釘界面評估中,術后立即處死的5只綿羊,導向孔為2.0 mm的左側椎弓根螺釘組和導向孔為2.8 mm的右側椎弓根螺釘組,其骨內植物接觸的百分比為(40.81±12.87)%和(6.15±2.69)%(P<0.01),其螺紋內的骨質面積為(37.40±5.68)μm2和(14.22±3.85)μm2(P<0.01),其螺紋外的骨質面積為(33.67±7.59)μm2和(23.51±5.97)μm2(P< 0.01);術后8周取材的5只綿羊,導向孔為2.0 mm的左側椎弓根螺釘組和導向孔為2.8 mm的右側椎弓根螺釘組,其骨-內植入物接觸的百分比分別是(62.49±19.73)%和(16.38±9.42)%(P<0.01),其螺紋內的骨質面積分別是(58.47±4.68)μm2和(41.33±9.84)μm2(P<0.01),其螺紋外的骨質面積分別是(61.67±9.85)μm2和(45.15±6.52)μm2(P<0.01)。導向孔較小的螺釘組具有更大的骨螺釘接觸面積,內植物上也有更多的骨質長入,因而能夠獲得更大的插入扭矩和更強的抗拔出能力。然而,由于該研究使用的是骨質較好的綿羊,所以不能將該結論應用到骨質疏松的患者中。
有學者研究了螺釘置入前攻絲與螺釘插入扭矩的相關性。Kuklo等[11]發(fā)現(xiàn)用5.0 mm外徑的椎弓根螺釘固定時,使用外直徑4.5 mm的絲錐進行攻絲比使用外直徑5.0 mm的絲錐增加47%的最大插入扭矩,而當使用4.0 mm的絲錐時,其數(shù)值則是93%。較小的攻絲直徑會增加插入扭矩,然而較大的攻絲直徑卻是不提倡的,攻絲尺寸過大(大于植入的螺釘?shù)闹睆?會使得螺釘固定強度不足,從而導致手術失敗[28]。Polly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同一孔內同一螺釘退出后再置入,椎弓根螺釘最大插入扭矩下降34.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Kang等[29]配對設計研究了11個骨量正常以及20個骨質疏松的胸椎標本,一側椎弓根實行同孔二次置釘為實驗組,記錄二次插入時的最大插入扭矩及第2次置釘后的最大拔出力,另一側椎弓根只置釘1次作為對照組,記錄其最大插入扭矩及最大拔出力。整體結果顯示第一次置釘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為(0.82±0.40)N·m,第二次置釘組為(0.58±0.47)N·m,對照組為(0.87±0.50)N·m。同一孔內同一螺釘退出后再置入,椎弓根螺釘最大插入扭矩下降29%(P<0.01),相比對照組下降33%(P<0.01),第一次置釘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3);然而將骨量正常和骨質疏松區(qū)分,骨量正常的第一次置釘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為(0.91±0.40)N·m,第二次置釘組為(0.72±0.60)N·m,對照組為(0.94±0.65)N·m,三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骨質疏松的第一次置釘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為(0.88±0.39)N·m,第二次置釘組為(0.50±0.37)N·m,對照組為(0.83±0.41)N·m,對照組與第二次置釘組、第一次置釘組與第二次置釘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然而實驗組與對照組無論骨質疏松或骨量正常,最大拔出力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通常,椎弓根螺釘植入后從釘?shù)纼韧顺觯瑫コ糠炙少|骨,同孔再次置釘則可能擴大釘?shù)?,因而會導致插入扭矩下降并影響固定穩(wěn)定性[22],然而Kang等[29]發(fā)現(xiàn)二次置釘雖然會導致插入扭矩下降,但是對椎弓根螺釘?shù)目拱纬隽Σ]有太大影響,且骨量正常組二次置釘后的最大拔出力高于對照組。Tan等[30]在20個豬腰椎標本進行了二次置釘,每個椎弓根螺釘?shù)倪M針點均位于椎骨上關節(jié)突的外側緣,置釘深度為35 mm,一側椎弓根以平行于上終板的方式插入直徑為6.2 mm、長為35 mm的椎弓根螺釘作對照組,另一側先將同規(guī)格的螺釘以螺釘尾端與上終板呈10°傾斜插入,完整退釘后再次以平行于上終板的方式重新定位置釘。記錄第2次置釘時的插入扭矩用以研究作為實驗組,結果發(fā)現(xiàn)對照組與實驗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分別為(3.20±0.28)N·m和(2.04±0.28)N·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最大拔出力均值分別為(1664±378)N和(1391±295)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實驗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較對照組下降36%、抗拔出力下降16.4%。
與置釘前攻絲有些類似的是,置釘過程中發(fā)生的椎弓根側壁破裂,會使椎弓根螺釘?shù)墓潭◤姸却蟠蛘劭踇31]。Ge等[32]從6頭成年豬中獲得30個新鮮腰椎標本(L1~5),在直接可視化熒光檢查技術下使用導絲來制作椎弓根側壁破裂釘?shù)?,使用絲錐和椎弓根探針完成椎弓根側壁的開裂,在同一椎體左右椎弓根分別采用最佳位置椎弓根螺釘置入方式(OS組)及椎弓根側壁破裂位置置入方式(RS組)交替置入相同規(guī)格的椎弓根螺釘,所有的螺釘不會突破椎體的前緣,為了和螺釘置入過程中產(chǎn)生的最大插入扭矩值區(qū)別,定義在椎弓根螺釘擰緊的最后一圈,產(chǎn)生的扭矩最大值是固定扭矩(seating torque),發(fā)現(xiàn)兩者不相等。OS組和RS組的最大插入扭矩均值分別為(111.6±8.4)N·cm和(79.0±6.3)N·cm,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S組和RS組的固定扭矩分別為(85.9±5.6)N·cm和(60.3±4.8)N·cm,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S組和RS組的螺絲松動力分別為(75.9±7.0)N和(52.4±6.3)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S和RS的松動后軸向拔出力分別為(328.5±11.3)N和(269.1±9.6)N,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比于最佳位置的椎弓根螺釘置入方式OS組,椎弓根側壁破裂螺釘置入方式RS組的螺絲松動力、最大插入扭矩、固定扭矩和松動后軸向拔出力分別下降了29.2%、30.8%、30.5%和16.3%。
因此,為了避免術后螺釘松釘?shù)炔l(fā)癥的發(fā)生,置入過程中應避免椎弓根側壁損傷。同時,為了實現(xiàn)更大骨螺釘接觸面積、更大的抗拔出力以及更強的螺釘穩(wěn)定性,近年來椎弓根皮質骨軌跡螺釘固定技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已在腰椎手術中應用越來越廣泛[33]。Matsukawa等[34]在體內研究中發(fā)現(xiàn)CBT螺釘在腰椎、胸椎及骶椎的最大插入扭矩分別是傳統(tǒng)螺釘?shù)?.7倍、1.5倍和1.4倍,利用有限元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CBT螺釘在抗軸向拔出力上比傳統(tǒng)螺釘高26.4%[35]。Baluch等[36]在17具人類尸體上比較了CBT螺釘和傳統(tǒng)螺釘兩種置釘技術,一側椎弓根置入CBT螺釘,對側置入傳統(tǒng)螺釘,雙側循環(huán)加壓進行疲勞測試,發(fā)現(xiàn)CBT螺釘達到2 mm位移時所需的轉數(shù)和力均明顯高于傳統(tǒng)螺釘(CBT螺釘和傳統(tǒng)螺釘分別為184個循環(huán)、398 N和102個循環(huán)、300 N),說明CBT螺釘?shù)姆€(wěn)定性明顯高于傳統(tǒng)螺釘。皮質骨軌跡螺釘釘?shù)乐車琴|的平均CT值明顯高于傳統(tǒng)螺釘?shù)?.7~2.3倍,是皮質骨螺釘固定能夠更大程度把持皮質骨的理論基礎[37]。
目前大部分術者都是根據(jù)術中螺釘插入過程中的“手感”來評估置釘時的骨螺釘界面強度。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將術者的手感量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客觀數(shù)值。影響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的因素主要有骨密度、螺釘?shù)囊?guī)格、置釘方法等。目前關于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的研究以10年前的報道為主,近5年國內外研究均較少,然而由于時代的推移,椎弓根螺釘固定技術發(fā)展、變化較大,因此真正將術者的手感量化仍需要更多的、更系統(tǒng)的研究。而且目前研究中,對于螺釘長期穩(wěn)定性與插入扭矩關系的隨訪較少,所以,今后仍需要在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標準量化以及椎弓根螺釘插入扭矩與術后中長期穩(wěn)定性關系等方面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