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森 林 圖_付 琳
過年啦!
每年春節(jié),不這么喊上一嗓子,好像就沒有過年的氛圍?!斑^年啦”這句話自帶“喜氣洋洋”特效,可以觸發(fā)我們對一年中最重大節(jié)慶的期待。
所以,盡管年味日漸淡薄,但每當年節(jié)臨近,人們還是會滿懷期待地互相感嘆“過年啦”,然后盤點一年的收成,總結(jié)得失,展望未來,鼓足勁兒踏上新一年的征程。
正因為人們重視過年,所以過年的講究也特別多。在《紅樓夢》里,賈府從臘月開始進入過年狀態(tài),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才算過完年,其中種種講究更是令人咂舌。
在我的老家,豫北的一個小村莊,過年也有自己的講究。
記得小時候,一進臘月,父母就開始念叨:“過了臘八就是年,年貨要備起來了?!背巳夂筒?,每家最少還要準備三掛鞭炮。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必須放一掛;初一早上餃子熟了要放一掛;初五又稱破五,也要放一掛。家里再窮,這三掛鞭炮也不能少。
大年三十晚上,吃過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看春晚、包餃子。新年倒計時的鐘聲就要響起時,父親早已在院子里嚴陣以待,他拿著一根線香,只等倒數(shù)一秒時點燃鞭炮。隨即,整個村子就被鞭炮聲籠罩,我們這些小孩子都捂住耳朵,心里害怕卻還是湊在旁邊看熱鬧。
放完鞭炮,吃幾個餃子,小孩子們就撐不住要睡覺了,大人們也趕快瞇上一會兒,為幾個小時后的拜年養(yǎng)足精神。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代表餃子熟了的鞭炮聲就又響了起來。家家戶戶都煮好了餃子、備齊了酒菜,等著拜年的敲門聲響起。年輕人成群結(jié)隊,挨家挨戶給族里的長輩拜年。每進一家,都會被熱情的長輩灌兩口酒暖身子、塞幾個餃子墊墊肚子,最后撐得只能拜完年就趕緊跑……
大人們忙著拜年,小孩子們除了跟在后面胡亂湊數(shù),最感興趣的就是在鞭炮碎屑里找尋沒點燃的小炮仗,然后比誰撿的多,再一起花樣翻新地研究怎么玩這些小炮仗,玩膩了就拿出剛到手的壓歲錢,奔向各自心儀已久的小玩意兒。
忙碌的大年初一過去后,初二初三也不閑著。這幾天是走親戚的日子,家家戶戶熱熱鬧鬧、迎來送往,人人臉上都滿是喜悅的笑容。
一直熱鬧到初五,點燃最后一掛鞭炮,送走了年,生活才慢慢平靜下來。大人們要去田里檢視一下麥苗墑情,小孩子們也要抓緊完成寒假作業(yè)。
但是,不過元宵節(jié),村莊里彌漫的年味就不會散去。
寫作業(yè)的間隙,孩子們會纏著父母為元宵節(jié)做準備,關(guān)鍵是要買一盞自己喜歡的燈籠。小時候的燈籠大都用高粱稈扎出個四方骨架,四周圍上雪白的紙,紙上印著武松打虎、嫦娥奔月等圖樣,玩的時候要在底部的木板上用蠟油固定一支蠟燭。這個蠟燭也有講究,一般的人家會用家里剩下的蠟燭頭,有條件的人家則會專門買回一包手指長的紅色小蠟燭。
這包小蠟燭常會引得孩子們艷羨不已。但是,游戲開始的時候,是蠟燭頭還是小蠟燭就沒有了分別。這個游戲叫作碰燈籠,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們甩著燈籠互相碰撞,誰的蠟燭倒了、燈籠燒壞了就是誰輸。
記得小時候,我打著剛買回來的燈籠參加游戲,第一個回合就慘敗而歸——嫦娥奔月燒沒了,武松打虎只剩半邊,簡直令人傷心欲絕。父親不耐我的哭訴,用家里的舊報紙修補了殘破的燈籠。長大后,每逢元宵節(jié),父親都要提及此事,大家會共同哈哈笑。
隨著元宵節(jié)臨近,街上漸漸有了賣土煙花的商販。在當時,土煙花也算奢侈品,家里只有在年景好的時候才會買上一回。
土煙花貌不驚人,外表像個泥球,頭上一根引線,里頭填充著土火藥。買土煙花像是買彩票,買對了比現(xiàn)在的煙花還好看,買錯了只能收獲一個啞炮。
那一年,父親搬回家兩個土煙花。到了正月十五,吃完晚飯,左鄰右舍紛紛聚集到我家院子里。父親在大家的期待中點燃了第一個土煙花的引線,結(jié)果屏息等待許久,只冒出了幾個小小火花就偃旗息鼓了。在一片惋惜聲中,父親點燃了第二個煙花的引線。幸好這個還算爭氣,銀白色的碎花不斷拔高,引發(fā)一陣陣歡聲笑語,所謂“火樹銀花不夜天”大概就是指那時候的場景吧。
歲月如白駒過隙,記憶中的鞭炮聲已經(jīng)很久不曾聽到,也再沒有看到過那年那樣美的煙花。可國泰民安,山河無恙,城鄉(xiāng)璀璨的燈火比得過最美的煙花,人間的煙火氣就是最濃厚的年味。
過年啦,我們一起迎接新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