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四歲那年,一場家庭變故,讓孩子失去了原本完整的家庭,一個單親媽媽最擔心的就是缺少父愛的孩子將來會性格孤僻、敏感,人格發(fā)展不健全, 怎樣減少對孩子的傷害,彌補孩子缺失的父愛呢?思來想去,我能給予孩子的只有加倍的關愛和陪伴。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也具備一些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如:興趣廣泛,毅力堅定,自覺性強等。我想這與我每晚的相伴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孩子每晚的學習時光,就是我們母女最為親密的美好時光。 一張書桌,一邊是女兒,另一邊是我,我們相伴著讀書,用心做著各自的工作/ 學習。她常常與我分享學校里發(fā)生的趣事,我也會簡單說說我的工作,我們相互陪伴,相互促進。
孩子在各方面都能往好的方向一直發(fā)展,這讓我備感欣慰!單親媽媽帶孩子的那份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是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我漸漸也看到了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這難道是每個孩子成長必經(jīng)的叛逆期到來了嗎?有時候,我發(fā)現(xiàn)孩子不那么聽話,做起事情往往和我背道而馳。這讓我不由地開始焦躁起來,我該如何教養(yǎng)好孩子呢?我還要做些什么呢?
直到聽完講座,我才茅塞頓開!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她對很多事物都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當孩子不聽話時,可能是孩子和我們的意見不統(tǒng)一,我們已不能讓孩子“指哪打哪”,無法左右孩子的想法,我們必須學會運用一些新的方法,如不露痕跡地采用“事先鋪墊”“認同再議法”,幫助孩子走出困惑,達成共識。當然,我認為這是方法,更是一種技巧,核心是不露痕跡,這需要作為家長的我慢慢修煉。
教養(yǎng)孩子僅僅有關心與陪伴是遠遠不夠的,我還要懂得她在不同年齡的性格特點和心理需求,孩子在成長,我也要成長。平時我要多與孩子的老師溝通、交流,更多地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多學習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與孩子共同成長!
合肥市行知學校四(5)班徐樂顏家長
指導老師:費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