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會芬
閑來讀《唐詩三百首精選》,其中以蟬為意象的詩還不少。一查資料,才發(fā)現(xiàn)古詩詞中以蟬入詩的作品數(shù)量巨大,我所知道的不過是冰山一角。
1
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指的是客觀事物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作者在文學作品中借助一種可觀可感的實際存在的事物,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思想感情,比如:用明月來表達思念之情,用楊柳來表達離別之情,用落花來表達傷感之情等,明月,楊柳,落花這些寄托著作者獨特情感的客觀事物,就叫意象。在古詩詞中,風花雪月、花木山石、蟲魚鳥獸、樂聲器物等,都可作為意象,成為詩人表達某種獨特情感的載體,但是我經(jīng)過查找資料,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昆蟲的蟬,在古詩詞中所占的地位卻非其他可比,原來這種現(xiàn)象和中國的蟬文化有關(guān)。在古人的眼中,蟬是一種神圣的靈物,具有很高的地位,蟬的寓意是性情高潔、不食人間煙火,又因為蟬的生命歷程很特別,所以蟬也代表著重生之意。根據(jù)我有限的知識,上至春秋時期,下至清朝乾隆年間,在這大約近3000年的漫長時日,每一個時代的詩詞作品里,都有蟬這種小小昆蟲的身影。
最早寫到蟬的詩歌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里?!对娊?jīng)》成書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对娊?jīng)》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指的是有地方色彩的音樂曲調(diào)。“風”共有160篇,都是民間歌謠,其中的“豳(音bin)風”有詩7篇,寫的是豳地(今甘肅慶陽、陜西旬邑、彬縣一帶)農(nóng)家生活和農(nóng)業(yè)勞動的情景,算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搬亠L”中的《七月》里寫道:“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边@句話的意思是,四月遠志草已經(jīng)長得很茂盛了,到了五月就能聽到蟬的叫聲?!对娊?jīng)》中還有“如蜩如螗,如沸如羹”的詩句,意思是說蟬鳴聲沸水一樣,這里的蜩和螗,也是指蟬。據(jù)資料上講,先秦時寫蟬的詩,多寫它的鳴叫,到了魏晉南北朝,文人對蟬的描寫,已深入到其聲音、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例如南北朝時期的詩人范云所寫的《詠早蟬詩》就對蟬進行了多方面細膩的描述:
詠早蟬詩
生隨春冰薄,
質(zhì)與秋塵輕。
端綏挹霄液,
飛音承露清。
魏晉時期的詩人陶淵明在《己酉歲九月九日》中“哀蟬無留響,圓木空自凋?!庇谩鞍s”來表達感時悲逝之情,同時期的陸機在《擬明月何皎皎》中“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句,則借“寒蟬”表達自己凄涼冷寂的心境。在這兩首詩中,詩人已將蟬寄寓了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在古代文學史上是一個跨越,也是一個值得探究的現(xiàn)象。到了唐宋時期,詩詞創(chuàng)作達到了一個巔峰,寫蟬的篇目不但增加了很多,而且詩詞中的蟬與文人已經(jīng)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人們賦予蟬的意義就更多了。
蟬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陰濕黑暗的地下度過的,蟬的幼蟲孵出后,順著樹干鉆入地下,在地下生活3到7年,才能破土而出,褪去外殼,成為成蟬。古詩詞里出現(xiàn)的蟬,指的都是成蟬。成蟬靠吸食樹木的汁液生活。成蟬也只有大概十多天時間能見天日,之后就死去歸于塵土了。因為蟬的這種生活習性,大多數(shù)時間里,并不能引起人的注意,只有成蟬在樹上高聲鳴叫的那些日子里,人們才會注意到它,所以古人対蟬并不十分了解,認為蟬孤居枝頭,餐風飲露,生性高潔,更賦予了它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形象。古詩詞中以蟬為意象的作品,大抵有三種情況:以蟬自比、借蟬抒懷和借蟬報時令。需要說明的是,有的資料中把“借蟬渲染清幽環(huán)境”另列為第四種情況,但是我們都知道,景與情和,情因景生,二者相互生發(fā)與滲透,看似寫景,實則抒情,情景交融,所以在本文中,我把“借蟬渲染清幽環(huán)境”與“借蟬抒懷”歸為一個問題。
2
作者以蟬自比。
蟬居高枝鳴叫,飲露水生存,清朝乾隆皇帝在其詩《秋蟬》中也有“飲露聲才潔”的說法,古代文人認為蟬不食人間煙火,寓其高潔,尊其品行,借以自比。
以蟬自比的詩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虞世南的《蟬》。虞世南(558年—638年),今浙江慈溪人。南陳至隋唐時期文學家、政治家,貞觀年間任秘書少監(jiān)、秘書監(jiān)(相當于三品官)等職。以上信息中有兩個關(guān)鍵點,一是從虞世南的諸多頭銜來看,他既有相當高的文學造詣,又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二是虞世南從政的高峰是在貞觀年間,貞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都非常輝煌的時期,“貞觀之治”這個歷史名詞,是稍懂一點歷史的人都熟悉的。虞世南沉靜寡欲、性情剛烈,他的直言敢諫,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深得李世民敬重,稱他為“德行、中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再來看虞世南的這首詩:
蟬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詩的前兩句從蟬的外形和叫聲兩個方面來描寫蟬的形象?!按咕q”是說蟬頭部伸出的觸須,就像下垂的冠纓,因為古人常以冠纓指代貴宦,所以“垂緌”暗示顯宦身份?!傲黜懗鍪柰睂懴s的叫聲傳得很遠,表現(xiàn)了蟬的鳴叫聲的響度和力度。三四句在一二句的基礎上引發(fā)議論,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會以為是借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強調(diào)“聲自遠”是由于位高而致遠,不是借助外力的結(jié)果。至此,詩人以蟬自比,那種因為品性高潔而身居高位,因身居高位而聲名遠揚的從容自信的形象呼之欲出。
其次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所寫的《在獄詠蟬并序》。駱賓王,生于626年,卒年不詳。駱賓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據(jù)傳我們熟知的《詠鵝》即為駱賓王七歲所作。駱賓王性情高冷偏執(zhí),雖有才但仕途坎坷,664年,駱賓王38歲,被唐高宗李治封為奉禮郎,算是個九品官,后來又被提升為侍御史。據(jù)史料上說,唐高宗儀鳳三年(678年),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怒武則天,遭到誣陷,以貪贓罪名下獄。駱賓王的這首《在獄詠蟬并序》,就作于此時。來看這首詩:
在獄詠蟬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廳事也。有古槐數(shù)株焉,陰至夕照低……每至夕照低陰,秋蟬疏引,發(fā)聲幽息,有切曾聞。……嗟乎!聲以動容,德以象賢,故潔其身也,稟君子達人之高行,……仆失路艱虞,……不哀傷而自怨,位搖落而先衰?!卸Y詩,貽諸知己……。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寸心。
在詩的前面,駱賓王先寫了250多個字的序(這里有所刪減),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作了簡要介紹,為寫蟬做了一些鋪墊,然后對蟬的叫聲,身形姿態(tài),生活習性等作了描述,接著寫由蟬聯(lián)想到自己的身世,這段序交代了這首詩的來處和作者寫這首詩的目的。在詩中,首聯(lián)借蟬聲起興,引起客思,“南冠”指囚犯,交代了作者的身份,“客思深”是說詩人的憂憤之情,頸聯(lián)用“露重”,“風多”喻環(huán)境艱難,“飛難進”指宦海沉浮難進,“響易沉”指言論受壓迫,這兩句看似寫蟬,實則是寫自己的遭遇。尾聯(lián)以蟬的高潔,喻自己的品性。詩人借蟬自比,抒寫悲憤之情,塑造了一個屢遭挫折和打擊,空有滿腔才學抱負而不得施展的文人形象,令人唏噓!說句題外話,駱賓王晚年參與徐敬業(yè)討伐武則天,寫了著名的《為徐敬業(yè)討武瞾檄》,兵敗后結(jié)局不明。
再次是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蟬》。
清代著名學者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崩钌屉[為什么聽到蟬鳴就聯(lián)想到自己,并把自己和蟬聯(lián)系起來,也是有其原因的,我們先來大概了解一下李商隱的身世。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李商隱21歲進士及第,得以為官,不想造化弄人,當時任節(jié)度使的令狐楚與李商隱既是師生,又情同父子。當時的朝廷勢力分為兩派,即“牛黨”和“李黨”,這兩個黨派因為政見不和,爭斗十分激烈。令狐楚父子是“牛黨”的重要人物,李商隱也就被認為是牛黨的成員。后來,李商隱迎娶了“李黨 ”代表人物李德裕的交好、也是“李黨”的王茂元的女兒王氏為妻,此時令狐楚剛?cè)ナ啦痪?,李商隱娶“李黨”女兒為妻的行為就被解讀為對剛?cè)ナ赖亩鲙煹谋撑眩谑?,這樁婚姻將李商隱拖入了“牛李”黨爭的漩渦,加之李商隱不肯與他人同流合污,導致李商隱處處被排擠,處境日益尷尬和艱難。據(jù)史料記載,848年,李商隱失去官職回到長安,窮困潦倒之際,寫信給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此時令狐綯已進入政治權(quán)力的核心),請求令狐綯幫助,但遭到令狐綯的拒絕,后來他只能通過自己考試得到一個非常低微的官職,李商隱這一首以蟬自比的詩作《蟬》,應該就是在此時寫的。李商隱因為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空有才華卻不得機會施展,一生郁郁不得志,約858年,李商隱病逝于鄭州,時年僅45歲。了解了李商隱的身世,就不難理解他的這首五言詩: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欲疏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李商隱在詩中以蟬自況,前四句說蟬本性清高而餐風飲露,難求一飽,不得溫飽而作不平之鳴,不過是徒勞枉費聲響而已,蟬叫得那么哀傷,樹依然碧綠,毫無同情之心。字字寫蟬,卻字字是自比,表現(xiàn)出他因高潔而致貧窮的困境,以及哀苦無告的心情。后四句直抒胸臆,寫自己宦海幾度浮沉,漂泊無定,歸來時故園荒蕪,已沒有安身之所,進退兩難。李商隱借蟬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現(xiàn)了自己和蟬同病相憐,像蟬一樣因為清高而不被世俗所容,生活困頓的處境。
宋詞中也有以蟬自比的表現(xiàn)手法。南宋著名詞人、“豪放派”代表之一張孝祥的《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就用這種寫法。張孝祥自幼資質(zhì)過人,入仕后力主收復北宋失地,憂國憂民,但最終為形勢所迫黯然離開官場,英年早逝。張孝祥在《水調(diào)歌頭·泛湘江》中用“蟬蛻塵埃外,蝶夢水云鄉(xiāng)”,贊美了秋蟬脫于污泥的高潔品質(zhì),也以蟬自比,表達了不與求和茍安之輩同流合污的決心。
3
詩人借蟬抒懷。
借蟬抒懷的詩作以孟浩然的最具代表性。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園派詩人,我們現(xiàn)在一說到唐代的山水田園詩,首先想到的是王維,其實,孟浩然才是唐代山水詩的創(chuàng)始人,是王維的先行者。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頓。關(guān)于孟浩然求仕,還有一個故事,原文是這樣的:孟浩然和王維友情甚篤,一次,王維私邀孟浩然入內(nèi)署,恰逢玄宗至,孟浩然嚇得躲到了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jù)實奏聞,玄宗命出見。使孟浩然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在這個故事中,孟浩然因為一句詩讓玄宗皇帝不快,付出了一生被棄用的沉重代價。不管故事是否屬實,孟浩然一生不仕,心中的悲憤之情是可想而知的,經(jīng)歷太多的失望痛苦后,他歸隱山林,終其一生。在孟浩然的詩中,《秦中感秋寄遠上人》是比較有名的一首,這首詩從內(nèi)容上看,應當為他在長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詩中充滿了失意、悲愁的情緒,可以說是一首寫得情真意切的抒情詩。
秦中感秋寄遠上人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guī)煛?/p>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詩中表達了詩人想隱居山野,但是無錢維持生活所需,北入長安求仕也并非自己所愿,原來的壯志也因為年歲的增長而衰減,傍晚聽到暮蟬哀鳴,心中就更加悲傷。詩人借助寫蟬,把生活困頓、欲所不能的心情寫得非常貼切,讓人讀來感同身受,暮年、暮色、暮蟬哀鳴,怎能不“益悲”呢?孟浩然借蟬抒懷的詩句還有《家園臥疾,畢太祝曜見尋》中“隙駒不暫駐,日聽涼蟬悲”,《題長安主人壁》中“我來如昨日,庭樹忽鳴蟬”,《荊門上張丞相》中“始慰蟬鳴柳,俄看雪間梅”等,抒發(fā)的都是詩人感嘆時光飛逝、歲月不再時,聽到蟬的叫聲心中更加悲涼的心情。唐詩中還有白居易的《題李十一東亭》和韋應物的《郊園聞蟬,寄諸弟》,都是借蟬抒發(fā)對親友的思念之情,羅鄴的《蟬》,借蟬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王維的《早秋山中作》則是借蟬抒發(fā)隱士情懷,而南宋詩人陸游的《秋日聞蟬》中“世間最是蟬堪恨,送盡行人更送秋”則是借蟬寫離愁別恨的佳作。
在宋詞中,借蟬抒發(fā)不同感情的作品也不少。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文學成就與蘇軾比肩的詞人。盡管如此,柳永的仕途也頗多不順。柳永在入汴京科考途中,沉迷于蘇杭的都市繁華,遂流連于煙花柳巷,在此期間,柳永填詞多首,其才華使他在民間聲名鵲起,但命運之神卻和他開了一個玩笑,據(jù)說第一次科考落第后,柳永頗覺委屈,憤慨之下寫了《鶴沖天》,末句為“忍把浮名,換了淺酌低唱!”這本是一個文藝青年發(fā)牢騷的話,卻不想惹惱了皇帝:大宋功名竟抵不上淺酌低唱!之后連續(xù)三次科考,都以失敗告終,皇帝甚至親自把柳永的名字劃了,說:“何求功名,且去淺酌低唱!”第四次科考落第后,柳永心灰意冷,決定離開京都另謀生路,他最負盛名的代表作《雨霖鈴》就寫于此時。整首詞抒寫的都是詞人宦途失意后與戀人依依惜別、難以割舍的離情別緒。詞的開篇就用一個短句“寒蟬凄切”來描寫環(huán)境,通過蟬,渲染了一種凄涼悲愁的氣氛,為整首詞定下了情感基調(diào)。深秋的傍晚,詞人人生失意,不得已離京遠行,前途迷茫,又要與相戀之人惜別,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恰逢此時傳來寒蟬哀婉凄切的悲鳴,更讓詞人平添愁苦。柳永離開京都后,多年的羈旅流離,驀然回首,已不再是曾經(jīng)的那個輕狂少年,因此有了這一首《少年游》的首句“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如果說柳永在《雨霖鈴》是借蟬抒發(fā)一個不得志的少年抑郁愁苦之情,而在《少年游》中,他則是借蟬抒發(fā)人到中年嘗盡世事艱難滄桑之后的思鄉(xiāng)濃愁。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其著述《人間詞話》中說: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的這段話,就是對柳永借蟬抒懷最恰當?shù)谋硎觥?/p>
在南宋著名詞人晏殊的《浣溪沙》中,則用“湖上西風急暮蟬”來表達與友人離別時既焦慮又幽傷纏綿的心緒。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一句,描繪了一副夏夜月下美景圖,表現(xiàn)了詞人愉悅舒朗的心情。
4
借蟬報時令。
蟬的生命非常短暫。蟬通常出現(xiàn)在農(nóng)歷的小大暑時節(jié),即一年中氣溫最高的七至八月份,到秋天即死去,不能活到冬天,故有成語“蟬不知雪”。這里說一說乾隆皇帝的《蟬》,清朝乾隆皇帝雖是外族,但他酷愛詩詞,據(jù)說他一生寫詩達四萬多首。乾隆的這一首詩,給我們介紹了蟬生活的季節(jié):
蟬
園隴綠叢芒,溪田清茁秧。
三農(nóng)愁夏去,莫恁喚秋光。
蟬鳴多在夏末之際,因此古人就以蟬鳴作為秋天到來的信號。借蟬報時令的詩文不在少數(sh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人徐陵在《山池應令詩》中就有“猿啼知谷晚,蟬咽覺山秋”的詩句,借蟬說明時令已快到秋天。隋朝詩人薛道衡在《夏晚詩》中“高天澄遠色,秋氣入蟬聲”,也是借蟬報時令的例子。唐以后,將蟬入詩,借以說明時令的詩很多,如唐代劉禹錫的《始聞秋風》:“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意思是去年詩人看菊花與秋風告別,如今聽到蟬鳴知秋天又要回來了。另一位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臨風聽暮蟬”,從一個“蟬”字就可知這首詩寫的是夏末季節(jié)。宋代詞人姜夔的《惜紅衣》中“高柳晚蟬,說西風消息”的晚蟬,也是借蟬述說時令將變,秋風將至之意。五代南唐詩人李中的《海上從事秋日抒懷》:“千里夢隨殘月斷,一聲蟬送早秋來”意思是:夢見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在殘月中,夢斷了,傳來一聲蟬的鳴叫,就知道是早秋來臨了,更是把借蟬報時令的特點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了。
蟬,本是一種普通的昆蟲,但是因為它獨特的生活習性,成為眾多騷人墨客描寫的對象,蟬的短暫生命,也因此在中國文化史中得以延續(xù)。今天,當我們走進浩瀚無邊的古詩詞,側(cè)耳靜聽,跨越幾千年的歷史時空,依然能聽到這只小小的蟬悠遠綿長的鳴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