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為什么要把人死得有意義、有價值,說成“重于泰山”?漢武帝時,司馬遷曾任太史令。那時匈奴時常進(jìn)犯,有一位善于騎射的勇將李陵,自請帶兵五千北上拒之,不料被八萬匈奴騎兵包圍。李陵寡不敵眾,堅持了十余天,殺敵一萬多人,因無后援,退路又被截斷,被俘而降。漢武帝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生氣,就把李陵的三族都給殺了。司馬遷為李陵辯解,說李陵有功于漢朝,他的功足以抵補(bǔ)戰(zhàn)敗之罪;他的投降不是真降,而是在等待時機(jī)報效國家。漢武帝一聽此言勃然大怒,司馬遷慘遭下獄,并被處以“腐刑”。司馬遷在肉體和精神上受到嚴(yán)重的摧殘,痛苦萬分,曾打算一死了之。但他轉(zhuǎn)念一想:假如我這樣死了,就如同牛身上少了根毫毛,同死了一只螞蟻有什么兩樣?而人們又不會將我同烈士相比,還以為我罪大惡極,是該死。于是他忍受恥辱,堅持活下去,頑強(qiáng)地完成了巨著《史記》?!叭斯逃幸凰溃蛑赜谔┥?,或輕于鴻毛”,這句話透出了這位偉大的史學(xué)家的凜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