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又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惫?97年(貞元十三年),曾兩次落第的唐代詩人孟郊,46歲那年終于進士及第,一時興起,作了這首科舉成功者的小詩,而其中最成者是狀元。
自隋朝初創(chuàng)科考制度起,“狀元熱”便高燒不退,綿延歷史1200余年,至今方興未艾。近年來輿論一再呼吁給“狀元熱”降溫,但獨木橋形成的天然屏障,“狀元熱”總是春風吹又生。不過,歷史上的狀元比今天的狀元難度高許多,畢竟全國僅一名,不像現(xiàn)在這樣省有省“狀元”,市有市“狀元”。像明朝還實行三年一科考,三年才出那么一名狀元。作者經(jīng)反復梳理發(fā)現(xiàn),歷史上現(xiàn)有資料可考的狀元僅有592位。如此說來,考上狀元想不得意都不可能。
本書作者章憲法長期致力于明清史、地方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地域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在寫作這本書時,語言風趣幽默,令人印象深刻。章憲法在本書中以明代唯一“三元及第”的商輅為敘事主線,解讀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文狀元求學、科考與從政的獨特歷程,闡述了科考制度的變遷。
正是因為無所不在的科考崇拜,古往今來,關于狀元主題的藝術作品比比皆是。許多戲曲中,苦大仇深的冤屈,不少正是通過科考折桂才得以昭雪,包括本書反復提到的著名黃梅戲《女駙馬》。不過,戲曲只是盡可能迎合觀眾的想像,章憲法通過仔細考證指出,像戲曲中中的“女駙馬”馮素珍那樣女扮男裝,一路過關斬將摘得狀元桂冠的奇遇毫無可能。姑且不論科考競爭之激烈,就是從鄉(xiāng)試到會試,再到殿試,一路需要多次的入場前的搜檢“驗明正身”,女狀元也不可能有。
相比之下,本書主角商輅就非常牛了。小小年紀在當?shù)匾呀?jīng)嶄露頭角,不過后來的會試并不順利。后人常被商輅的“三元及第”光環(huán)所吸引,很少有人注意到,商輅的頭兩次會試均以失敗而告終。同樣位極宰相、比商輅晚百年的張居正也是通過科考進入仕途。若論成就,張居正自然當仁不讓。與商輅的春闈不第不同,張居正參加鄉(xiāng)試時,卻因湖廣巡撫顧璘刻意“照顧”而落榜。顧璘是愛才之人,不想年紀尚輕的張居正步“傷仲永”后塵,這才讓張居正在仕途上“吃一塹”。后來的事實也表明,張居正確實練就了一種特有的韌勁,歷經(jīng)種種挫折而不餒。
同許多狀元一樣,狀元身份只是商輅通向權(quán)力朋友圈的一張燙金名片,他是否真的具備過人之處,還必須在復雜的官場中得到檢驗。事實上,并不是狀元一定能夠抵達權(quán)力的頂層,本書所提到的數(shù)百位狀元,絕大部分除了留下一個空落落的名字外,均湮沒于歷史塵埃之中。商輅最重要的并不是耀眼的狀元身份,而是他的才華。在“土木堡之變”中,商輅的才華為他贏得兩任皇帝的信任加了不少印象分。當然,與張居正官場的老辣還是有所差距,商輅的身上透著濃濃的文人氣息,當然也可以說是骨氣,所以才會有了后面的“成功”致仕。
商輅只是章憲法書寫科考制度演變的引子。透過這個引子,我們可以看到,相較于隋以前用人制度的“沾親帶故”,科考制度的出現(xiàn),歷史上首次“打通了底層上升的通道”,盡管這條通道十分狹窄。為了捍衛(wèi)科考的公平公正性,制度一再完善,像武則天創(chuàng)造的“糊名制”沿用至今。而透過明洪武十三年的“南北榜案”,我們看到科考制度兼顧地域公正性的重要意義,其實此法武則天亦有先例。也正是因為這種地域公平性,歷史上也派生出“高考移民”這樣的怪相……
今天的高考制度與過去的科舉制度有著根本區(qū)別,但高考在公平公正性等方面著實沿用了科舉制度的許多優(yōu)點。高考雖然還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但目前仍舊是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遴選機制,無出其右。當然,與歷史上的科考制度不同,隨著高考制度的不斷完善,一考定終身的現(xiàn)象越來越不可能,即便是所謂的狀元,未來能否展現(xiàn)雄才大略,還有許多功課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