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陳志強 張亞楠 趙卓 延小麗 馬赟
腎病綜合征是一類腎臟疾病,主要是腎小球疾病所致的臨床綜合征。具有四大特征:(1)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大于3.5 g/天;(2)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低于30 g/L;(3)水腫;(4)高脂血癥。其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兩大類,繼發(fā)性腎病綜合征可由于感染、藥物、腫瘤及某些代謝性或者系統(tǒng)性疾病引起;原發(fā)性腎病綜合征主要運用腎小球類疾病,常見的病理類型有:微小病變型腎病、局灶節(jié)段型腎小球硬化、膜性腎病、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及系膜毛細血管性腎小球腎炎。西醫(yī)治療主要是運用利尿、降脂、糖皮質(zhì)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等,具有一定療效,但是存在激素依賴、激素抵抗、毒副作用明顯且容易復發(fā)等問題[1]。臨床實踐證明,中醫(yī)藥治療本病具有一定優(yōu)勢。
腎病綜合征患者常伴有水腫的癥狀,故中醫(yī)常將其歸屬于“水腫病”范疇。張景岳云:“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故認為其發(fā)病與肺、脾、腎三臟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現(xiàn)代醫(yī)家也作出了相應的探討,陳洪宇教授認為本病病機以風濕擾腎為主,治療時以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并用活血化瘀為根本大法[2]。張寧教授認為本病虛實夾雜,以脾腎虧虛為本,肝失疏泄、濕熱內(nèi)阻、瘀血停滯為標,治以“固本瀉濁法”,即健脾益腎,兼以調(diào)肝養(yǎng)血、清熱化濕、活血化瘀[3]。何澤云教授認為本病乃本虛標實之證,本證主要以脾腎虧虛最為突出,同時結(jié)合現(xiàn)代人生活習慣,嗜食肥甘厚味,缺乏運動,礙脾生濕,致水濕停聚,氣機失調(diào),再受風邪、水濕、熱毒等病邪侵襲,故而發(fā)病,治療應遵循“從肺治腎”的治療理念[4]。然筆者認為本病的病機多為脾腎氣陽不足,血瘀濕阻為患所致。在治療時并非只拘泥于補虛瀉實之法,還應注重疏利三焦,以恢復人體氣機、津液以及血液升降出入的正常運行。故本文將闡述疏利三焦法在腎病綜合征治療中的應用,以期為臨床上本病的治療提供參考和新的治療思路。
《難經(jīng)·六十六難》言:“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五臟六腑?!奔慈篂樵獨馍党鋈氲耐贰!鹅`樞·決氣篇》記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币蚨旱纳膳c三焦密切相關[5]?!鹅`樞·營衛(wèi)生會篇》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氣水變化于中焦,漚者,氣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則氣騰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霧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瀆?!奔大w現(xiàn)了上焦宣發(fā),中焦運化,下焦氣化,三焦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作用。元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源于先天,充養(yǎng)于后天,與脾腎相關,具有推動、溫煦、防御、氣化等作用,通過三焦輸送至身體的五臟六腑及形體官竅,進而調(diào)控各臟器組織的生理活動和功能。元氣化生與充養(yǎng)亦是通過三焦氣化——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而完成的[6]。若三焦不利,則元氣的化生與充養(yǎng)受阻。在水液代謝中,水液從脾到肺,再到其他臟腑組織,甚至腎與膀胱,無論是生理的津液還是病理的水濕,均是以三焦為通路,因而三焦的暢通對于津液的代謝異常重要[7]。《靈樞·邪客篇》:“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入于脈,化以為血?!笨梢娧菏怯山蛞杭盃I氣所構成,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暢則血行,氣壅則血瘀,因而人體的氣、血、津液,三者關系極其密切,且均與三焦功能密不可分,若三焦壅塞不通,元氣壅滯,氣的推動和溫煦功能失常,血液運行不暢,血瘀不行,且血不利則為水,故血瘀與濕濁水飲內(nèi)生而為患[8]。
腎病綜合征多屬本虛標實之證,以脾腎氣陽不足為本,血瘀濕阻為標,病位主要在肺脾腎,且與三焦氣化功能密切相關。三焦正常情況下,轉(zhuǎn)利樞機,傳化輸瀉,迭相負竭,以司其職,若出現(xiàn)三焦不通,“三焦不歸其部”,則會出現(xiàn)相應病證[9]。腎病綜合征患者,脾腎功能失調(diào),元氣生成不足,臟腑功能不利,通調(diào)、轉(zhuǎn)輸、開闔失司,致濕濁水飲內(nèi)生。濕濁水飲內(nèi)盛,壅塞三焦,三焦不通,若元氣生成和輸送均受到影響,導致患者體內(nèi)元氣的生理功能,如推動或溫煦等功能障礙,則會出現(xiàn)如畏寒肢冷、乏力、腰膝酸軟等臨床表現(xiàn)。若津液代謝受阻,運行不暢,一方面可加重濕濁水飲等病理因素的產(chǎn)生,另一方面又可導致水液潴留發(fā)為水腫。漫于上焦,影響于肺,則出現(xiàn)頭面部水腫,衛(wèi)表易受邪襲,易于感冒等癥狀;溢于中焦,易于出現(xiàn)四肢水腫、不思飲食、腹脹、便溏等癥狀;滲于下焦,則出現(xiàn)雙下肢水腫、尿頻、蛋白尿、血尿等癥狀;患者同時亦會出現(xiàn)血瘀的情況,故患者常具有面色或膚色黧黑,舌暗有瘀斑、瘀點,舌下靜脈曲張等瘀血之象。臨床上本病患者三焦之癥常同時兼見,且濕性重濁粘滯,不宜祛除,故致病邪膠著難祛,病情遷延難愈。因而治療上,常三焦同治,以疏利為主,祛濕利水,以恢復元氣、津液及血液的運行。正如《類經(jīng)·藏象類》所云:“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比乖诒静〉陌l(fā)生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故而為本病的辨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腎病綜合征患者,濕濁彌漫,困于上焦,常易出現(xiàn)頭面部浮腫,容易感冒等臨床表現(xiàn),治療應因勢利導,采用辛香宣散之品,以助肺氣之宣降,常用藿香、佩蘭、香薷等芳香辛散藥物。藿香氣微溫,味辛甘,入肺脾經(jīng),氣味俱升,屬陽,可散風邪、祛濕毒;香薷氣微溫,味辛,氣味俱升,溫能行氣,辛可解濕熱,味辛潤肺,所以主散水腫[10];佩蘭味辛平,主利水道。此類藥質(zhì)輕以入上焦,芳香以化濕邪,味辛能散行水氣,以助水之上源[11]。應用宣上之品,既有散濕邪水氣之意,又蘊有提壺揭蓋之法,以便上下相呼,把握全局。
中焦為脾胃之所居,胃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水濕,脾胃功能納運相得、升降相因、燥濕相濟,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腎病綜合征患者,脾失運化釀生濕濁水飲,濕邪阻遏中焦,易于出現(xiàn)膚腫、納呆、腹脹、便溏等癥狀,治療宜燥宜化,升降并用,以促轉(zhuǎn)運,恢復脾胃之功能,常用藥物如:陳皮、半夏、白豆蔻、草豆蔻、蒼術等。陳皮氣溫味苦辛,辛能散,苦能瀉,氣味升多于降,以調(diào)暢氣機;半夏辛平,氣平味升,辛能開,平能降,亦消痰祛濕;白豆蔻氣大溫,氣味俱升,暖胃消谷;草豆蔻味辛氣溫入脾胃經(jīng),調(diào)和脾胃,溫燥寒濕,運行郁濁,性氣頗烈[12];蒼術味甘微辛入脾胃經(jīng),善行,走而不守,瀉水開郁。此類藥物藥性偏溫為脾胃所喜,味多苦燥為濕濁所懼,施以此類藥物,以恢復中焦健運之功,中焦得健,則水精布,五經(jīng)行,元氣通,血行暢。
下焦為腎與膀胱之所在,膀胱者,州都之官;腎者,主水之臟。腎與膀胱同司二便,亦主水道之開闔。本病患者下焦不利,則出現(xiàn)足腫、尿頻、蛋白尿、血尿等癥狀,治療宜用甘淡苦寒之品,利濕泄水,常用茯苓、薏苡仁、積雪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等淡滲利濕或苦寒泄?jié)嶂贰\蜍邭馄轿逗?,降中有升,甘平淡滲,燥脾伐水清金,以通水道,下輸膀胱,水道通,小便利;薏苡仁氣微寒味甘,氣降味和,甘以行,寒以清;土茯苓味甘氣平,入腎經(jīng),利水泄?jié)瘢环e雪草與白花蛇舌草性味苦寒,均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甘淡滲濕以利小便,苦寒降泄以通大便,開水閘,利水氣,使?jié)裥皬亩愣狻O陆顾K宜泄利相合,以通水道,去濕濁,復元氣。
在臨床上治療腎病綜合征時還應注意:(1)除應用疏利三焦法以除濕濁、利水氣,暢通三焦,恢復元氣及津液的輸布外,為增強祛濕之效還可配伍羌活、獨活等祛風勝濕之品,以期共同祛除體內(nèi)頑固之濕邪;(2)針對患者元氣的不足,應用固本培元之品如黃芪、黨參、白術、仙茅、仙靈脾等藥物,以培補脾腎,扶助正氣,即所謂“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3)臨床上根據(jù)患者的血瘀情況,常加用活血化瘀通絡之品如當歸、紅花、雞血藤以活血化瘀,同時適時運用蟲類藥如地龍、水蛭、土鱉蟲等藥物,取其搜剔之性,通達經(jīng)絡,增強化瘀通絡之力,以改善患者血瘀狀態(tài);(4)與時俱進,正確看待中藥的藥理研究,并應用于臨床,如:青風藤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13];鬼箭羽可以減少尿蛋白的排泄,改善腎功能[14];積雪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腎臟纖維化的程度[15]等,組方時根據(jù)其性味特點適當配伍,亦可增加治療效果。
《醫(yī)學真理》:“三焦之氣,分而為三,合而為一,乃人身最關要之腑,一氣不舒,則三氣不暢,此氣機自然之理?!笨梢娙沟闹匾饔谩T谥委熌I病綜合征時,采用疏利三焦的方法,三焦同治以祛除彌漫三焦之邪,但根據(jù)上、中、下三焦的不同特點,以及三焦受邪情況,采用相應的藥物及組方原則,因勢利導,即所謂“審查表里,三焦別焉”。正如《中藏經(jīng)·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順逆脈證之法》所言:“三焦總領五臟六腑、營衛(wèi)經(jīng)絡,內(nèi)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nèi)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nèi)調(diào)外,榮左養(yǎng)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痹谂R床中還應注重患者病情情況,把握整體,辨證施治,即用此法而非拘泥于此方,同時正確看待中藥的藥理研究,合理配伍,以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