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林
我時常想幸福的含義是什么。人的精神在物質(zhì)生存條件得到基本滿足后,會往哪里去。在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燕茶村,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二〇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上午,廣西民族博物館前的廣場上,由十七名文藝隊員組成的歌隊,身著侗族盛裝,大家心情激動。當(dāng)習(xí)近平總書記一行出現(xiàn)的時候,侗族多耶歌聲響起,原生態(tài)的歌曲有如天籟,一下成了焦點……他們是燕茶村的“燕之聲” 侗族大歌隊。吳本清和大多數(shù)侗族年輕人一樣,原來并不會唱也不懂侗族大歌。盡管村里也有老人偶爾在過節(jié)的時候唱一下,但年輕人卻完全不感興趣。他們生存的道路早就被命運安排好了:打工,結(jié)婚生子,賺錢養(yǎng)家。
吳本清就是這樣,結(jié)婚后去了廣東,后來在深圳。由于踏實肯干,兩年前,靠打工收入他在村里老屋的宅基地上蓋了一棟三層的水泥樓房。
吳本清沒想到自己會這么快又回到村里來,好多人也沒想到。一種說不清的情愫讓他回來了。
他整天跟著扶貧工作隊一起走村串戶。每當(dāng)看到村里的人們勞作之余,不是打牌賭博,就是酒桌閑談,有時甚至因此產(chǎn)生矛盾與糾紛,吳本清就感到有說不出的擔(dān)憂。村里的人們就算擺脫了物質(zhì)上的貧困,可缺乏精神生活的追求,他們還是窮人。
由于駐村工作隊員輪換,吳純娟被派到了燕茶村。
吳純娟是三江瑤族自治縣文化館的文藝老師,和吳本清他們不一樣,吳純娟長期在縣城工作。由于在文化館工作,她很早就接觸并學(xué)會了唱侗族大歌。
吳純娟有一副好嗓子,唱起歌來非常動聽。剛到村里的時候,遇到的各種困難一言難盡。為此她哭了好多回。
可工作不能耽誤,也因此,吳本清認識了吳純娟。生活有時候就是這么奇怪,兩個原本人生軌跡不同的人,卻因為一些特別的事件有了交集。
吳本清知道吳純娟會唱侗族大歌后,一個想法從他腦子里冒了出來。他找到吳純娟,說想在村里成立一個大歌隊,請吳老師教他們唱侗族大歌。他想通過學(xué)唱歌,改變一下村里人懶散的毛病,凝集一下村里的人氣。吳純娟正愁找不到工作的抓手,一聽吳本清所言,心中大喜,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
于是在兩個有思想的靈魂碰撞之后,村里第一支侗族大歌隊正式組建,吳純娟將其命名為“燕之聲”。
作為國家級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侗族大歌歷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宋代已發(fā)展得非常成熟。對于侗族來說,侗族大歌不僅是音樂,更是了解侗族社會結(jié)構(gòu)、婚戀習(xí)俗、文化傳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侗族很多地方,侗族大歌的傳承多是由歌師來完成,但這些歌師年事已高,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了后繼無人的地步。像燕茶村,年輕一代人當(dāng)中基本沒有會唱的了。
吳純娟給隊員們講述歌中的故事,教他們識譜、發(fā)音和運用各聲部。這些知識對隊員們來說,也許有點枯燥和難以接受,但吳老師的歌聲是最好的牽引。那些歌曲一經(jīng)她唱出來,就像在燕茶村隊員們心里撒下了一把鹽,把他們內(nèi)心深處蘊藏的歌唱火苗撩撥得噌噌地騰升起來。
吳老師不僅教他們唱《蟬之歌》《高山井水》《布谷催春》《撒網(wǎng)歌》《松鼠歌》《裝呆傻》《侗不離酸》等侗家姑娘愛唱的傳統(tǒng)歌曲,還教《琵琶歌》《多耶》《敬酒歌》等原生態(tài)歌曲。借此機會,吳老師還為歌隊創(chuàng)作了一些新歌,講述政府的脫貧攻堅政策,反映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生產(chǎn)生活。比如如今已成為燕茶村歌的《歡迎你到燕茶來》:
歌聲起,茶花開/歡迎你從遠方來/朋友耶/大美的燕茶等你來/嫩綠的茶葉任你采/醇香的米酒敬貴客/飄香的油茶迎嘉賓/耶,耶/歡迎你從遠方來
歌聲起,茶花開/歡迎你到燕茶來/朋友耶/燕茶的臘漢彈琵琶/燕茶的臘免為你歌/臘漢臘免圍火塘/行歌坐夜唱到天亮/耶,耶/歡迎你到燕茶來……
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化開始在燕茶村出現(xiàn)。每到夜晚,村委二樓會議室的歌聲響起,飄過夜空,猶如平靜的水塘里被丟進一塊石頭,激起層層漣漪,從此打破了燕茶村夜晚的沉寂。
于是,小姑帶著嫂子來了,老婆帶著老公來了,夫妻倆帶著還在讀書的閨女來了,就連村支書也來了!歌隊里出現(xiàn)了老少齊集、三代同場的繁盛景象。
最高興的人,當(dāng)然還是吳本清。
他是歌隊隊長,理所當(dāng)然要擔(dān)負起歌隊發(fā)展壯大的重任。只是他沒想到,歌隊得到了鄉(xiāng)親們?nèi)绱舜罅Φ闹С帧K€發(fā)現(xiàn),歌隊成立后,村里有些原來比較難做的工作好做了,鄰里矛盾、村屯糾紛等也少了。更為難得的是,人們的精氣神開始發(fā)生了變化,歡歌笑語伴隨著采茶、割谷的勞動場景,讓整個燕茶村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很多年輕人開始從外出打工的地方回到了村里。
吳本清可能沒有意識到,他當(dāng)初一個簡單的想法,卻完全吻合了如今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真的做到鄉(xiāng)村振興,沒有文化這一靈魂,沒有文化這一民族的根,是不可想象的。
戶戶炊煙裊裊,家家飯菜飄香,月月繁花入眼,處處六畜興旺!這是我們期待中鄉(xiāng)村振興的樣子嗎?但這是不是足以吸引那些早已習(xí)慣了城市生活的年輕人回到村里來扎根?拿什么來支撐鄉(xiāng)村振興的后續(xù)發(fā)展?
或許,在燕茶村,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村小學(xué)的楊雪蓮老師是土生土長的燕茶村人,小楊老師以前也不懂大歌,但她一聽吳純娟老師唱,就感覺內(nèi)心被震撼了。原來我們本民族的歌曲有如此打動人心的力量啊,以前怎么就沒注意到呢?
小楊老師學(xué)起唱大歌比其他隊員要快,而且,她還學(xué)會了琵琶彈奏。邊彈邊唱,本就是侗族大歌的特色之一,但需要天分。
吳純娟老師不可能天天到學(xué)校去教歌,因此小楊老師心中還有一個愿望,就是自己要教學(xué)生唱。
楊雪蓮說,當(dāng)她坐在歌隊里,懷抱琵琶,和其他隊員一起唱那些傳唱已久的侗族傳統(tǒng)歌曲時,感覺就像在跟侗族的祖先進行對話和交流。
吳本清的姨表妹吳培孟,也是被吳本清連哄帶勸拉進歌隊后,迅速愛上了唱侗族大歌。
三十多歲的吳培孟若是生活在城市,孩子最多讀小學(xué)。可在燕茶村,像她這個年紀(jì)的女性,一般都養(yǎng)育了兩個孩子。吳培孟的兩個孩子,大的十五六,小的也已經(jīng)十歲。
吳培孟也在外面打工多年,因為孩子的緣故,不得不回到村里,靠采摘茶葉維持生計。雖告別了貧困,但吳培孟并不滿足,她是在城市里生活過的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會因為回到村里而消逝。相反,物質(zhì)生活富裕了,孩子也漸漸長大自理了,種在她心里的有些種子便開始發(fā)芽生長。
一切都來得恰是時候。吳純娟來了,村里的大歌隊成立了。于是,很多像吳培孟這樣的村婦,走進了歌隊,走進了侗族大歌之中。
也許,唱歌是這些侗族人的天性,這是他們祖先留下的血脈,即便他們不識譜,此前也不了解侗族的歷史文化,卻不妨礙他們用天生清亮的歌喉展現(xiàn)侗族大歌優(yōu)美的曲調(diào)。那不經(jīng)任何修飾的淳樸嗓音,配上侗民族的曲子和語言,真的就能傳遞出一種直擊靈魂深處的魅力。這樣的音樂,會令人上頭,會讓你不自覺地捧起米酒,就著歌聲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是騾子是馬,總要拉出來遛遛才知道。
這樣的機會很快就來了。
歌隊剛成立三個月的時候,吳老師就帶出去小試牛刀。不過,真正讓他們嶄露頭角的,還是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在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縣城舉行的第二屆文化發(fā)展旅游大會開幕式。開幕式上,燕之聲文藝隊出場了。藍天白云的映襯下,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隊員走上歌臺,他們的心情既激動又緊張,作為長期與泥土打交道的農(nóng)民,第一次站在這樣正式的舞臺上,感覺就像做了一個夢。但是,當(dāng)音樂一起,隊員們很快就進入了忘我境界,他們用最好的狀態(tài)、用最美的嗓音,完美演繹了侗族大歌原生態(tài)的意境與靈魂。燕茶村燕之聲文藝隊的名聲,就這樣打出來了!
特別是二〇二〇年九月,歌隊參加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心連心藝術(shù)團“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三江分會場的演出,隨著電視臺的直播,燕之聲文藝隊更加聲名遠播。
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參演和比賽,隊員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也更加高漲。他們走出三江、走出柳州,先后應(yīng)邀到南寧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三江侗鄉(xiāng)的魅力,展示了侗族人民在“鄉(xiāng)村振興”“民族團結(jié)”方面的風(fēng)采。
吳純娟在中央電視臺特意制作的專題報道中說,她參與并見證脫貧的燕茶村,這個藏在三江大山深處的偏僻侗鄉(xiāng),隨著“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大潮的席卷而來,終于站在了時代的風(fēng)景線上。
仲秋,走進燕茶,山林中樹木蔥蘢,不時有掩映其中的侗族木樓閃入眼簾。梯田依山勢起伏,金黃的稻谷鑲嵌在翠綠之中,還有成片的茶園,繞在聚居的侗族村寨旁邊,在秋日的陽光下,泛著清幽幽的光芒。山居秋色,壯美如斯。
因為有了大歌,更因為有了“鄉(xiāng)村振興”工作的起航,這個從前沉寂的村莊仿佛一切都在改變:過去習(xí)以為常的臟亂慢慢變得整潔有序;過往漆黑的村道沐浴著太陽能路燈的光輝,一到夜晚便燈火通明;那些從前吃完飯后要么打牌要么閑聊的人,聚集到村里的廣場上,或?qū)W唱,或聆聽;精力旺盛的孩子們則在燈光球場上嬉戲、打鬧。你聽,“一餐沒酸吃不香,如果不信你到侗家看,侗家酸最香,如果不信你就慢慢嘗”(《侗不離酸》),“我也模仿蟬鳴音亂唱,想把這優(yōu)美的蟬音帶著往家還”(《蟬之歌》),“侗家姑娘愛唱歌,唱歌就像蟬兒鳴,你聽,好聽,一人唱歌大家聽,忘記煩惱最開心”(《侗家姑娘愛唱歌》)。
這歌聲與笑聲的交織,會讓人們慢慢想起某些熟悉的往事,一幅期待已久的畫面在人們眼里出現(xiàn):人間煙火旺,世俗日月長……
責(zé)任編輯? ?丘曉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