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燕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羅塘高級中學 225500)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的教育與技術的整合已進入深入應用階段,利用信息技術開發(fā)新型課程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及學生學習的方式成為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微課程的“碎片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適用于課上課下”等特點契合了信息化時代的學習需求,也豐富了信息化時代的教學形式.
2008年,美國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最先提出微課程的定義并將微課程的建設分為五步:確立微課程的主題,撰寫教學設計,錄制微視頻,布置微作業(yè),上傳視頻資源.胡鐵生認為微課程是以新課程的教學實踐要求為本,以教學視頻為載體,教師針對某個或某幾個知識點開展的教與學的活動.主題明確、情境真實、內容短小、實用性強是這類微課程的特點.
在實際的研究中,筆者把微課程開發(fā)分為四個步驟:
1.選擇微主題,比如基于元素周期律所涉及的知識及各知識間的關系,筆者提取“電子層”這一核心概念做為微課程的主題.
2. 設計微課程,就對應的主題通過分析學習者的特征、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對微課程進行教學上的設計,制作成PPT.
3. 編寫微腳本,以PPT要呈現(xiàn)的內容為綱,通過流暢的過渡語言將要呈現(xiàn)的各部分有機的串聯(lián)起來.
4. 錄制微視頻,利用一定的錄制軟件將PPT及微腳本有機的轉化為MP4格式的學習資源.
筆者從微課程的相關概念及特點出發(fā),以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元素周期律中微課程主題之一“電子層”的微課程開發(fā)為例進行闡述.
1.學情分析
“電子層”微課程的學習者是高一的學生,有初三一年的化學學習積累,對原子的構成有一定的了解,但一般都停留在簡單記憶的層面上.當然,由于中考化學的客觀要求,學生對于原子學習中的記憶內容雖然不是很理解但記得很牢固.如“原子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知道,但要說出各粒子間的電荷、質量、體積的關系卻少有學生能答上來.因此設計微課程時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從學生認為的理所當然的原子的構成出發(fā)引出微課程的內容,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提高學生的認可度,讓學生有繼續(xù)深入學習的欲望.
2.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中關于電子層的學習要求:了解電子層的含義及表示方法,知道原子核外電子的簡單排布規(guī)律.顯然,高一階段對于電子層學習的要求較簡單但比初三階段要高一些:學生不僅要知道電子層這一概念還需要了解電子層的含義及表示方法.設計時要把握難度,采用比喻說明,圖片展示,實例講解等教學方法呈現(xiàn)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化.
3.PPT制作
微課程的PPT制作遵循簡潔、格式統(tǒng)一的原則,即微課程的PPT采用白底黑字,不添加背景音樂,不添加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圖片; PPT的漢字統(tǒng)一為宋體,加粗,黑色,英文統(tǒng)一為Times New Roman,加粗,黑色.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在實際制作的過程中筆者會在需要特殊說明或重點強調的地方用紅色字體顯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利用動畫讓教學內容分步呈現(xiàn)以降低學生在單位時間里的信息處理量,利用PPT自帶功能制作簡單的動畫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知識.依據(jù)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及相應教學目標要求,筆者設計的“電子層”微課程的PPT片段見表1.
表1 “電子層”微課程PPT片段
4.微腳本編寫
類似于話劇中的臺詞和獨白,微腳本是微視頻的劇本,是錄制微視頻時錄制者要說的話.依據(jù)“電子層”的PPT內容編寫的微腳本見表2.
表2 “電子層”微課程的微腳本
5.微視頻錄制
筆者利用泰微課資源管理網(wǎng)站開發(fā)的微視頻錄制軟件采用錄屏的方式進行微視頻的錄制.微視頻錄制是錄制者手、眼、口協(xié)調并用的過程.只有充分熟悉微腳本,微課程的PPT設計,才能順利完成微視頻的錄制,減少重新錄制的次數(shù).根據(jù)微課程開發(fā)的流程,筆者開發(fā)出的2分41秒的“電子層”微課程.其教學流程為原子構成導入→圖片比喻促學→表格小結.
微課程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資源不應是簡單的課堂教學的視頻化而應根據(jù)知識間的關系進行重新的整合編排并將關系緊密的放在同一主題或同一微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