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德宇
明清易代之際,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一批深受儒家忠孝節(jié)義觀念影響的明遺民群體,他們以明朝遺民的身份自居,心懷前朝舊君且以恢復明朝江山為己任,這種明遺民心態(tài)不僅對于遺民個人,甚至對其所在的整個家族活動都有著深遠影響。著名的明遺民閻爾梅更是為了告誡子孫不忘恢復明朝,要求子孫后代取名的規(guī)定遵循明太祖所創(chuàng)明皇室取名辦法,除名字中的輩分外,末字的偏旁部首按照“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順序取字。直至其孫閻圻在制定輩分時,更是暗含著明遺民的心態(tài)。
明遺民心態(tài)與抗清志士閻爾梅
明遺民者,出生在明朝,并且和明朝有著政治和情感上的牽連;除此之外,他們的思想觀念與個人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其對新朝的態(tài)度。換言之,明遺民必須是明朝滅亡后仍舊忠心于明朝,堅決拒絕出仕新朝為官并且進行著反清復明活動的群體,這也是明遺民應具備的核心條件,也是明遺民群體最本質的人格要素?!靶熘荻z民”之一的閻爾梅正是明遺民群體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可以說他的大半個人生都是以明遺民的身份在生活,心懷前明舊君,致力于恢復明朝大業(yè),所有的活動都顯現(xiàn)著其明遺民的身份。
明清易代之際,江淮地區(qū)的明朝遺民群體發(fā)展迅速,遍布社會各界且人數(shù)眾多,在明亡清興的時代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之所以遺民群體在江淮地區(qū)有著快速的發(fā)展,這是因為江淮地區(qū)本就是明朝興起之地,更曾作為南明朝廷的核心統(tǒng)治區(qū),明朝中都鳳陽、陪都南京、明孝陵都在此地區(qū),對于明朝遺民群體有著特殊的政治、文化意涵。同樣處于江淮地區(qū)的徐州府,因位處四省通衢,交通便利,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明遺民聚集于此,以此作為聯(lián)絡江南河北各股反清勢力的聯(lián)絡點。而徐州明朝遺民群體中作為著名的人物,當屬閻爾梅、萬壽祺兩人,后世之人更是將二人合稱為“徐州二遺民”。
明遺民閻爾梅,其系出豐沛閻氏,據(jù)《豐沛閻氏家譜·康熙癸巳年修譜序》記載:閻氏系出自伯燮,為太原世族。于明洪武年間,有名誠者,行商至沛,遂編隸沛籍,稱始祖遷來始祖焉。自始祖誠公遷沛以來,閻爾梅為家族第八代。豐沛閻氏世代耕讀傳家,閻爾梅作為家族中第一位考取功名者,且在著名明末文人團體復社中被稱為復社巨子,在家族中有著特殊的話語權和地位。明末甲申之變后,閻爾梅先是投效南明江北督師、東閣大學士史可法帳下,為其籌劃抗清復明的大業(yè),無奈史可法舉棋不定,不聽閻爾梅北伐西進之策,終至身死城破。南明弘光政權覆亡后,閻爾梅先后拒絕了降清為官的舊友趙福星與陳名夏的勸降,并痛斥二人不忠之舉。閻爾梅毅然選擇參加山東榆園抗清義軍,希望借助義軍勢力以圖實現(xiàn)抗清復明的大業(yè)。榆園軍失敗后,其又散盡家財多次組織義軍抗擊清朝,觀其一生反清復明的志向至死不渝,閻爾梅更是留有“生且為頑民,死亦為厲鬼”的充滿豪情的詩句。除了抗清復明的政治與軍事活動外,閻爾梅留下了一大批帶有強烈明遺民意識的詩賦,他的這種明遺民的意識在其宗族活動中也有著體現(xiàn),其中最為直接的當屬豐沛閻氏仿照明皇室五行取名的舊例而制定的五行班輩之訓。
明朝皇室起名規(guī)則及其內涵
字輩者,即所謂的輩分字行,是漢名取名的一種形式,又被稱作“字派”,一般用于族譜登記的譜名,因為不同輩的字輩不同,因此可用來區(qū)分輩分。字輩在一般情況下應由本族的族長抑或者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儒士文臣所擬定,以四言駢文或五言詩文的形式為主列出,可謂字字珠璣,并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內涵,表達對其家族的子孫后代的美好祝福。字輩擬定之后,本家族的子孫的命名必須嚴格按照字輩排行擬定,字輩代代相承。若出現(xiàn)字輩用盡的情況,可按照舊例繼續(xù)編定,也可重新取起,有的也家族也有循環(huán)往復舊有字輩。兩宋以后,特別是在明清時期,隨著社會安定,人口急劇增長,庶民宗族也逐漸發(fā)展壯大起來。整個社會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庶民宗族內部為了“辨別尊卑,長幼有序”,往往擬定輩字,依字排行,代代相承?!拜叿肿中小钡膶嵤┢鸬搅朔€(wěn)定宗族秩序的重要作用,還以“同宗同輩”原則維系著宗族內部的團結,按“輩分字行”取名的傳統(tǒng)習俗一直延續(xù)至今?,F(xiàn)如今,這種按輩分字行取名的方式在東亞文明圈都還有著保留和繼承。但論及嚴格按輩分字行取名,最為著名的一例當是明太祖為明皇室確立的取名方式。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將自己的二十五個兒子(明太祖實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朱楠早亡未封王)和一個侄孫(即靖江王)分封于天下各地,冀以宗藩為皇室之屏障。為了彰顯尊貴的皇族地位,同時為了“辨別尊卑,長幼有序”和維護皇室的團結,明太祖采用劉伯溫的五行論制定皇室宗族取名方法,并記錄在皇明祖訓之中。明太祖規(guī)定自其孫輩起,名字須由三個字組成。中間字是字輩,各支系(太子朱標一脈與明太祖所封二十六王,共二十七個支系)皆須嚴格遵循明太祖欽定的班輩中;同時名字中末字的偏旁部首必須恪守“木、火、土、金、水”的順序循環(huán)取字使用。據(jù)《皇明祖訓》關于皇室各支系字輩所載:“凡東宮、親王位下、各擬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孫,即以上聞,付宗人府。所立雙名,每一世取一字以為上字;其下一字,臨時隨意選擇,以為雙名,編入玉牒。至二十世后,照例續(xù)添,永為定式?!?/p>
明成祖在靖難之役以后奪取皇位,燕藩支系(朱棣直系子孫后裔)成為世襲皇位的天子大宗,其后的歷代皇帝仍嚴格按照明太祖所制定的取名方法為燕藩各支系取名,其余各藩支系也是同樣的情況。但由于明朝皇位被燕藩支系所奪取,故此后世之人最為熟悉的還是燕藩支系的字輩: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由燕藩所出的歷代皇帝都嚴格遵從了明皇室起名規(guī)則,其詳況如下:
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英宗朱祁鎮(zhèn)、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漢字部首中四點水同火)、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毅宗朱由檢、安宗朱由崧、昭宗朱由榔。
明朝皇室命名的規(guī)則,暗含著五行相生之意,寓意著明太祖希望明室子孫能夠延綿不絕之意。五行取名之規(guī)則,并非明太祖首創(chuàng),早在唐代就出現(xiàn)了五行取名的現(xiàn)象,到了宋代更是盛行此風,但多出現(xiàn)在世家大族之中。特別是被后世奉為理學集大成者的朱熹,其所在的家族就是采取五行取名的方式,朱熹之父朱松(木字旁),朱熹(火,熹字部首四點水,四點水同火),朱熹之子朱在(土字旁),祖孫三代,木生火,火生土,符合五行相生的取名規(guī)則。朱熹作為儒家理學的代表人物,在南宋以后其所言所行皆被時人奉為經典,其所用五行相生的起名方式也得到了廣泛傳播。隨著宋明理學的發(fā)展,理學核心的天理及其相關的五行生克之說滲透到社會各個方面,這當然也影響到人們對姓名的選取。明皇室取名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理學學說的影響。
明遺民意識對閻爾梅家族取名規(guī)則的影響
閻爾梅為了表現(xiàn)自己心系明朝、不忘故國的遺民身份,也為了告誡子孫以恢復明朝江山為志,在其臨終之前對次子閻炅交代的遺訓中更是有:子孫取名當遵循五行班輩之訓。自此之后,閻爾梅后裔所在的豐沛閻氏家族南房實行五行班輩之訓,即在編定家譜時特別采用明朝皇室依照五行取名的方法,要求后輩在起名時,名字中除輩分外的另一字含有“木火土金水”的偏旁與部首。據(jù)《泗山家乘》所載世系可知:閻爾梅(木)—閻炅(火)—閻城(土)—閻大鏞(金)—閻從濂(水),閻爾梅以降豐沛閻氏南房五代皆恪守五行班輩之訓。豐沛閻氏在明遺民心態(tài)的影響下,通過仿照明皇室取名的五行班輩之訓來寄托對明朝故國的懷念與崇敬之心。
閻爾梅及其二子閻焸、閻炅不僅取名按照明皇室的五行班輩之法,且堅持一生不仕清朝,表達心向皇明之意。到了閻爾梅之孫閻圻時,為了解決家道中落、受人欺凌的窘境,將籍貫改成河南,先是考取康熙戊子年舉人,又在康熙己丑年考取進士及第,成為翰林院庶吉士,負責編修三朝國史,后官至工科給事中。雖然閻圻迫于無奈,在清朝出仕為官,并得到雍正皇帝的賞識,但祖父兩代的明遺民心態(tài)依舊深刻影響著閻圻,其在制定閻氏南房字輩上,通過隱晦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前明故國的懷念,同時也表明了閻圻為振興家族仕清的無奈之舉。閻圻所制定的閻氏南房字輩“玉石絲竹,日月山川”,事實上我們可以解讀為:予實思朱,明朝山川。閻圻通過字輩的設定,展現(xiàn)出閻氏后人對明朝遺民身份的堅持和對故國舊君的思念之情。
然而根據(jù)豐沛閻氏族譜所載各支世系,在閻從濂這一輩之后,豐沛閻氏南房便不再遵循五行班輩取名的方式,此事當與乾隆二十六年江蘇學政劉墉誣陷沛縣監(jiān)生閻大鏞的文字獄一案有著關聯(lián)。閻大鏞曾因抗糧拒差且誣官逃走,后被拿獲但未曾結案,本來這只是稀松平常的小案子,然而時任江蘇學政劉墉為了獻媚于皇帝,以獲圣寵,竟然小題大做反誣閻大鏞著有反詩。但劉墉在搜遍閻氏宅邸后,并沒有查到所謂的反詩,劉墉為了坐實沛縣監(jiān)生閻大鏞謀反一事,故意從《俁俁集》中斷章取義,摘出所謂閻大鏞的反詩,呈送與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在看到所謂的反詩后,本著“務得實情”的原則,本欲按照呂留良的舊例嚴懲閻大鏞及其家族。但隨后乾隆皇帝當考慮到此案本就是牽強附會,且閻爾梅家族自閻圻仕清后,素來安分守己,若因閻大鏞一人而處置閻氏全族實是牽連太過,遂下令此案改為只處置閻大鏞一人,將其斬首,但因閻大鏞于獄中病逝,此案遂結。
經此一案,豐沛閻氏全族為了避免以后家族因為文字獄的牽連,行事更是小心謹慎。族人更考慮到豐沛閻氏作為明遺民閻爾梅后裔本就受到清朝統(tǒng)治者的特別關注,若按照明皇室五行取名,會再為別有用心之人利用,使整個家族陷入危險中,遂不再嚴格遵循五行取名的祖訓。
明清易代之際所誕生的明遺民這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的言行和活動受到學界一直以來密切的關注,閻爾梅作為著名的明朝遺民,加之其子孫閻圻、閻大鏞也是名極一時的歷史人物,近年來關于閻爾梅家族的研究不絕如縷,但鮮有從族譜入手,這是因為族譜作為一種私密性較強的文獻,難以被外人所接觸到。本人作為閻爾梅后裔,通過查閱族譜,關注到族譜中五行班輩之訓和各支世系所載的祖先姓名,對閻氏命名文化內涵作了初步的探究,從姓名文化的角度展現(xiàn)了明朝遺民心態(tài)對遺民家族的影響。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