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呂克
2020年中國全年票房達到204億元人民幣,年末的數(shù)部新片火爆收尾,其中12月31日上映的《送你一朵小紅花》(下圖)更是獲得口碑和票房雙贏。在寒冷的冬季和新冠疫情來襲的特殊年份里,這部“走出絕望”的溫情之作鼓舞廣大觀眾。
悲劇“小紅花”卻有樂觀基調(diào)
作為“跨年元旦檔”的重頭戲,《送你一朵小紅花》上映前備受期待,預(yù)售早早破億。正式上映4天后,《送你一朵小紅花》票房突破7億元人民幣,按貓眼平臺的預(yù)測,最終票房將達16.1億,若是放到2020年票房榜上能排進前三,僅次于《八佰》和《我和我的家鄉(xiāng)》。口碑方面,《送你一朵小紅花》豆瓣評分7.6、貓眼和淘票票平臺也都突破9分,在同檔期僅次于好萊塢動畫電影《心靈奇旅》和動作片《拆彈專家2》,高于同日上映的開心麻花喜劇《溫暖的抱抱》。
《送你一朵小紅花》的導(dǎo)演韓延5年前曾憑借《滾蛋吧!腫瘤君》(圖②)一舉成名,后者不僅獲得不錯口碑和票房,還代表中國大陸選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次韓延再次把鏡頭對準癌癥患者和家人,本片的劇本、臺詞以及演員表演更加成熟。影片通過韋一航和馬小遠這對年輕癌癥患者的相識相愛,刻畫癌癥患者本人、家屬和病友的情感世界。雖然絕癥隨時有復(fù)發(fā)的可能,但他們依然堅強、樂觀地面對生命中的每一天。
因為年紀輕輕就身患腦瘤,易烊千璽飾演的韋一航性格孤僻,平時悲觀自卑,給人的感覺“很喪”,偶然在
病友群中認識劉浩存飾演的馬小遠,這個開朗樂觀的女孩漸漸打開韋一航的心扉。二人感情發(fā)展迅速,從“歡喜冤家式”病友發(fā)展成戀人,甚至相約去遠方旅行。而就在韋一航病情穩(wěn)定的時候,馬小遠卻突然發(fā)病,最終離開這個世界,韋一航失去摯愛后也終于成長。
《送你一朵小紅花》是一部悲劇,但導(dǎo)演韓延卻賦予其樂觀基調(diào),影片前半程很像一部浪漫嬉鬧的青春片。除了對癌癥患者的刻畫,打動人的還有影片中患者家人的堅強,高亞麟和朱媛媛飾演的韋一航父母,在含辛茹苦支撐家庭的同時,也能推心置腹地真誠對待兒子的心理變化。
影片中有一段“假設(shè)兒子不在后父母生活”的視頻,老兩口用一種平淡而勇敢的方式安慰內(nèi)疚的兒子,在平凡的日子里相濡以沫,用同類影片中沒有的“反煽情”模式,構(gòu)成直視命運的出色表述。此外,病友之間的互相鼓勵也令人動容,岳云鵬飾演的“病友群”群主也貢獻出色表演,讓觀眾更加體會到“對他們來說,像普通人一樣活著已經(jīng)是一種奢求”?!?/p>
“向命運宣戰(zhàn)”,生死不是結(jié)局
《送你一朵小紅花》的字幕部分中,搜集了許多2020年觸動網(wǎng)友的短視頻,此類抗癌題材影片的意義,就是讓觀眾了解他人經(jīng)歷絕癥的過程后,更加珍惜當下的健康和幸福。導(dǎo)演還在片中植入了自己的代表作——韋爸爸對著鏡頭說自己平常喜歡看一些抗癌題材影片,從書架上拿出的就是
DVD版《滾蛋吧!腫瘤君》。見到別人患病會悲傷、見到他人被治愈也會感到鼓舞,這種“物傷其類”的情感是人類共通的,世界影壇中也誕生過許多優(yōu)秀同類影片。
2019年入圍威尼斯電影節(jié)的澳大利亞影片《乳牙》,同樣講述一名身患癌癥的少女,偶然遇到一名流浪男孩后,二人相愛的故事。父母為了讓女孩開心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允許這兩個來自不同世界的少男少女交往,女孩每天戴著不同顏色的假發(fā)來表達內(nèi)心情緒,最后在“成人禮”中幸福地告別這個世界。
2014年美國電影《星運里的錯》(圖①)中,女孩患有肺癌,男孩則有骨癌,因為從小就患病,生活圈子從來不超過幾個社區(qū),但他們同樣有年輕人的叛
逆和感悟:哪怕小腿被截肢,生命注定要在18歲那年終止,也不忘在這個世界留下“酷酷的”痕跡。
在此類影片中,病人之所以能夠在絕望中堅持下來,除了本人強烈的求生欲和堅強的內(nèi)心,還因為有家人、醫(yī)生、病友的支持和鼓勵。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的美國電影《抗癌的我》(圖③)中,男主角亞當因為癌癥幾乎失去一切,靠著死黨的鼓勵和心理醫(yī)師的開導(dǎo)才挺了過來。法國電影《命運的宣戰(zhàn)》里,一對相愛的年輕夫妻羅密歐與朱麗葉,堅持撫養(yǎng)身患腦瘤的孩子,不惜一切代價,在手術(shù)存活率極低
的條件下也要“向命運宣戰(zhàn)”。
另外,國內(nèi)也拍過《我不是藥神》這樣以癌癥患者抱團自救為題材的優(yōu)秀作品,將視角從個人上升到社會層面。今年,有一部抗癌題材的《再見吧!少年》擠進國慶檔,童星出身的榮梓杉和劉敏濤飾演的媽媽演繹與病魔的不屈抗爭。
然而對于患病的親人來說,是否每個家庭都會毫無保留地付出?《送你一朵小紅花》里家人聚會時,親戚對患者家庭的支持讓觀眾感動,但在美國影片《姐姐的守護者》中,為了給姐姐治病,妹妹一次次付出后,最終拒絕母親要她捐贈腎臟的要求。這背后微妙的心理變化或許比簡單的“無條件支持”更真實。畢竟現(xiàn)實的殘酷就在于,熱血和勵志并不一定能戰(zhàn)勝病魔,活著的人終歸要學(xué)會珍惜余生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