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麗,張建英
(1.山東中醫(yī)藥大學 針灸推拿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 督灸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1)
蕁麻疹是皮膚科的常見疾病,15 %~20 %的人一生至少發(fā)作1次[1]。其臨床表現(xiàn)為迅速出現(xiàn)的風團,風團扁平發(fā)紅,或是蒼白的水腫性斑塊,而邊緣有紅暈,有時風團會成環(huán)形,幾個相鄰的環(huán)狀損害,可以融合成地圖狀,局部發(fā)癢或有麻刺感,風團消失后,皮膚恢復正常,反復發(fā)作,連續(xù)6周以上者稱為慢性蕁麻疹[2]。蕁麻疹屬于中醫(yī)學“癮疹”范疇?,F(xiàn)代醫(yī)學治療慢性蕁麻疹以抗組胺藥為主,但藥停后易復發(fā)且有嗜睡等副作用,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筆者跟隨導師臨床學習期間,運用督灸結合針刺董氏奇穴治療慢性蕁麻疹35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病例來源于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在山東省中醫(yī)院督灸中心門診就診的慢性蕁麻疹患者35例,其中男13例,女22例;年齡13歲~57歲,平均39歲;病程4 a~20 a,平均6.5 a。均符合氣血兩虛證的診斷標準:①主證:風團色淡紅,自覺瘙癢,勞累后加劇,反復發(fā)作遷延數(shù)月數(shù)年;②次證:口干不欲飲,神疲乏力,失眠多夢;舌脈:舌質(zhì)淡,脈濡細[3]。
2.1.1 材 料
①督灸粉:由當歸、黃芪、白芍、熟地黃、紅花、防風、白蒺藜、桃仁、首烏、川芎、徐長卿、地膚子、荊芥等各9 g,用打藥機打成粉,取8 g藥粉密封備用。②生姜2 kg,切成丁塊,用博朗打姜機打成姜泥,擠出約400 mL姜汁。③桑白皮紙一張,毛筆一支,壓舌板一個,艾絨適量并搓成長約5 cm、中段直徑約2 cm的緊致梭形艾炷。
2.1.2 操作方法
①選取體位:首先囑患者排空小便,采取俯臥位,充分暴露背部。②治療部位:督脈的大椎穴至腰俞穴。③消毒:使用75 %酒精棉球從上到下沿治療部位常規(guī)消毒1次,然后用干棉球蘸取姜汁在施灸部位涂抹1遍。④施督灸粉:將充分混合的藥粉用毛筆均勻撒于治療部位,將桑皮紙覆蓋于藥粉上。⑤鋪姜泥:把備好的姜泥鋪于覆蓋有桑皮紙的部位,用壓舌板把姜泥壓至約寬5 cm,高3 cm,頂寬4 cm的梯形,在鋪好的姜泥上壓一凹槽。⑥放艾炷:把艾炷放在凹槽里,分上、中、下3點,同時點燃,待艾炷燃盡方可換第二炷,連續(xù)施灸3次。⑦整理:燃盡取下艾灰、姜泥及桑皮紙,用干毛巾擦凈后背。
2.1.3 療 程
2周治療1次,3次為1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避風寒,禁食辛辣刺激及海鮮食品及冷熱刺激。
取穴:選取董氏奇穴之“木穴”(位于掌面食指第一節(jié)之內(nèi)側(cè),距中央線二分之直線上,共兩穴)、“指駟馬穴”(位于食指背第二節(jié)外側(cè),中央線外開二分之中點一穴,其上、下三分一各一穴,共三穴),操作:用75 %酒精棉球局部消毒,選用0.25 mm×25 mm 一次性華佗牌針灸針。根據(jù)男左女右的選穴原則,在“木穴”處貼指骨進針,進針二分左右,強刺激,5 min行針1次?!爸格嗰R穴”雙手交替取穴,采用垂直進針法,進針二至三分左右,強刺激,5 min行針1次。留針15 min左右,兩周1次,3次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治愈:自覺癥狀及皮損全部消退;好轉(zhuǎn):丘疹風團消退30 %以上,自覺癥狀明顯減輕;未愈:皮損及自覺癥狀無變化,或改善不足30 %。
治愈13例,好轉(zhuǎn)20例,未愈2例,總有效率94.29 %。
蔡×,男,54歲,2018年12月10日初診。主訴:四肢軀干反復風團伴瘙癢10 a,加重2 d。既往史:患者10 a前在山東定居后四肢軀干部位出現(xiàn)風團伴紅斑丘疹,受風寒后容易發(fā)作,曾服用抗過敏藥物治療,停藥反復,效果欠佳,遷延不愈??滔掳Y見:全身起淡紅色風團伴瘙癢,勞累和遇風加重,時有手足冰涼,神疲乏力,納一般,眠差,二便調(diào),舌淡紅,苔白,脈細弱。西醫(yī)診斷:慢性蕁麻疹;中醫(yī)診斷:癮疹(氣血兩虛,外受風邪證)。治療:督灸結合董氏奇穴針刺治療。督灸的操作過程如上,督灸治療后,令患者休息片刻,給予董氏奇穴針刺治療,操作同上。治療3個療程后未有新出皮疹,自覺瘙癢癥狀消失。囑舒暢情志、合理飲食、適當鍛煉,電話隨訪3個月,未見復發(fā)。
現(xiàn)代醫(yī)學臨床研究表明,蕁麻疹的病因與遺傳、藥、食物、感染、冷熱刺激和精神情志等因素有關,并且通常很難找到原因。蕁麻疹屬于中醫(yī)學“癮疹”范疇,俗稱“風疹塊”?!吨T病源候論》曰:“人皮膚虛,為風邪所折,則為癮疹?!甭允n麻疹發(fā)病多由于素體稟賦不耐,外加六淫之氣的侵襲,或飲食不慎,七情內(nèi)傷,氣血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其本質(zhì)為氣血不足,風邪所使[5]?!夺t(y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曰:“此證……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多中表虛之人?!惫P者認為,慢性蕁麻疹多為素體虛弱或久病、大病之后氣血受損,營衛(wèi)不固,腠理疏松,風邪乘虛而入,搏于肌膚而發(fā)疹。風燥日久,久病耗傷陽氣,陽不足則無從化血,血虛日久而致氣虛。治療當從“血”論治,即明·李中梓《醫(yī)宗必讀》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督脈總督六陽經(jīng),調(diào)節(jié)全身陽經(jīng)經(jīng)氣,為“陽脈之?!薄6骄姆鲫栄a氣,氣行則血行,中藥藥粉中熟地、白芍、首烏滋陰養(yǎng)血,當歸、桃仁、紅花、川芎活血補血,黃芪補氣養(yǎng)血,徐長卿、地膚子、荊芥、防風、白蒺藜祛風止癢,全方共奏養(yǎng)血活血、祛風止癢之功。生姜味辛性溫,歸脾胃經(jīng),可溫運中焦,理脾胃之氣[6],脾胃為氣血生化的根本,氣血充盈,風自除之。通過艾灸在督脈的溫熱刺激作用,能促進人體氣血運行暢通[7],《靈樞·刺節(jié)真邪》記載:“火氣已通,血脈乃行。”藥物、生姜、艾灸等通過在督脈的大面積、大劑量深透的溫熱方式以起到調(diào)和氣血、壯陽補氣、祛風除邪的作用。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董氏針法選穴少,而療效獨特。木穴其命名相當直白,以五行命名具有木之屬性,風屬木,故木穴可以治療風邪引起的各種瘙癢性皮膚病。肝主藏血、主疏泄,木穴與肝相通,針刺木穴可以疏通暢達全身氣機,促進精血津液的運行輸布,以達到調(diào)和氣血的目的。董公認為,指駟馬穴入肺經(jīng),肺經(jīng)與大腸經(jīng)相表里,肺經(jīng)下絡大腸,還循胃口,針刺指駟馬穴可以促進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以生津化血。肝通大腸,大腸生津化血以補養(yǎng)肝血之不足,調(diào)和氣血改善血虛之本。木穴、指駟馬穴是治療皮膚病的奇穴,臨床效果極佳。
“一針二灸三用藥”,督灸結合董氏奇穴針刺治療慢性蕁麻疹簡單、方便、副作用小,以獨特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