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宇,姚勁松,潘為之
(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吉林分公司 吉林 松原 138000)
隨著水平井鉆井技術的不斷提高,水平井數量越來越多。與直井相比,水平井具有泄油面積大,開采效果好的特點,在油田勘探開發(fā)中具有明顯優(yōu)勢。目前水平井測井施工工藝主要有以下三種傳輸方式。
鉆具傳輸[1]:需要與井隊配合,使電纜和鉆具下放同步,一旦不同步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絞車電纜下放過快,鉆具下放慢,電纜打結;二是鉆具下放快,拉伸電纜甚至拉斷電纜。
油管傳輸:需要采油作業(yè)隊配合,傳輸時間較長,測井成本較高,不能時時監(jiān)測測井資料,在地面采集有時無數據或丟部分數據,耽誤測井時間。
爬行器傳輸:與前面兩種水平井測井工藝相比,不需要其他作業(yè)隊配合,縮短了占井時間,提高了測井時效,而且安全可靠,是目前使用較多的水平井測試工藝[2]。
爬行器井下儀在國內各大油田都有廣泛應用,去年僅在長慶油田一個項目部使用頻次就達到千口井左右。由于其性價比高,通常是甲方必選的測井施工工藝。維修人員通過對爬行器工作原理的學習,在維修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可以為爬行器在井下順利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TRHW爬行器主要包括地面系統(tǒng)和井下儀兩部分。地面控制系統(tǒng)由計算機、TDK直流電源、調制解調板、網絡Lan接口板、主控制板組成。地面系統(tǒng)如圖1所示,其中TDK直流電源作為爬行器井下儀的供電電源,可以人工手動調節(jié),也可以通過計算機程控。計算機通過modem將控制指令發(fā)往井下儀器,可以對程控直流電源發(fā)出電壓調節(jié)指令,設定電流最大限定值,也可以接收井下儀器上傳數據,接收程控直流電源返回的工作電壓、工作電流等參數。
圖1 爬行器地面系統(tǒng)框圖
爬行器井下儀包括電子線路、推靠短節(jié)、驅動短節(jié)(一般3節(jié))、扶正器短節(jié)(一般4節(jié))、穩(wěn)壓短節(jié)[2],爬行器井下儀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測井時井下儀器連接順序一般為:馬龍頭+旋轉+扶正器1#+爬行器線路+扶正器2#+爬行器驅動短節(jié)+扶正器3#+測井儀器+扶正器4#。測井儀器可配接常規(guī)三樣儀器(三參數+伽馬+磁定位+聲幅變密度),也可配接偶極子、補償中子、八扇區(qū)聲波變密度等儀器[3]。
圖2 爬行器井下儀結構示意圖
首先爬行器的電路短節(jié)與地面系統(tǒng)建立通訊后,接收執(zhí)行地面下發(fā)的電磁閥關閉命令,由推靠短節(jié)的液壓泵提供動力從油箱抽油,泵入活塞缸體并推動活塞驅動撐臂撐開(壓力大小由地面控制)。其次地面下發(fā)命令啟動驅動短節(jié)內部三相電機帶動傳動機構使爬行輪轉動,轉動的方向和轉速均由地面軟件控制。儀器支撐臂撐開后,多余的液壓油進入穩(wěn)壓短節(jié),穩(wěn)壓短節(jié)作用主要減少儀器受溫度、井液壓力等因素的影響,保持內部液壓系統(tǒng)的壓力基本穩(wěn)定。扶正器短節(jié)主要保證儀器在井下套管內居中,減少儀器在爬行過程中與套管的摩擦力。
爬行器在打壓撐臂后,長時間使用會導致受力部位受損,主要涉及各類齒輪、軸承、銷子等機械部件。
2.1.1 故障1
爬行器在水平段爬行50 m后,電流增大無法爬行。檢查發(fā)現,第一驅動輪半支撐狀態(tài),爬行輪沒有完全收回。拆卸驅動輪轉系統(tǒng),發(fā)現爬行輪磨損嚴重,內部小星齒及固定柱損壞,軸承損壞,爬行輪磨損狀況如圖3所示。更換磨損爬行輪及內部星齒后,軸承后驅動輪開收自如,三節(jié)驅動輪轉正常。
圖3 爬行輪磨損狀況圖
原因分析:個別小隊接觸爬行器時間短,對爬行器操作流程不熟悉。在剛使用時沒有安裝4#滾輪扶正器,并在爬行器爬行時打壓至8 MPa,導致爬行器推動測井儀器爬行時,摩擦阻力增大,其中第一驅動輪承受的阻力最大,超出其承力范圍,電機電流增大,第一驅動傳動機構受損嚴重。
解決辦法:及時與小隊操作人員溝通。正常爬行時加壓4~5 MPa。遇到阻力或障礙物時,適當降低壓力,增大電壓,增加驅動輪轉速?;蛘叻聪蝌寗右欢尉嚯x后再正向爬行,不要讓爬行器滿負荷受力。
2.1.2 故障2
爬行器下到目的層后電流增大,無法建立通訊。檢查發(fā)現,2#扶正器灌入泥漿,導致23芯(與1#扶正器2,5,6供電芯連接)絕緣降低,供電后供電芯與儀器外殼短路,使電流增大,出現高壓打火痕跡。
原因分析:2#扶正器由頂絲頂住滾珠入溝槽固定貫通線絕緣密封,2#扶正器密封設計如圖4所示。這種設計密封段存在相對運動,造成密封圈破損導致泥漿進入內部貫通線,使絕緣降低,加電后電流增大。
圖4 2#扶正器密封設計
解決辦法:建議廠家重新設計或者修改密封結構。儀修人員每次都要檢查扶正器貫通線各芯之間和各芯與地之間絕緣(大于500 MΩ),發(fā)現問題及時維修。
2.1.3 故障3
地面配接爬行器時電流大。檢查發(fā)現,穩(wěn)壓短節(jié)內補碟簧連接處有拆卸痕跡,并有漏油現象。用數字表測量穩(wěn)壓短節(jié)1~7芯對地電阻只有幾歐。拆卸后發(fā)現貫通線擰勁破損,與外殼短路電流增大。重新更換穩(wěn)壓短節(jié)貫通線并注油后,爬行器工作正常。
原因分析:小隊對爬行器機械結構不熟悉,配接時誤操作。
解決辦法:儀修人員及時提醒小隊井口人員安裝的注意事項。在穩(wěn)壓短節(jié)連接處增加警示標志(纏高壓膠,纏繞扎帶等),以后沒有出現同樣錯誤。
爬行器井下儀電路主要包括TR1控制板,TR2通訊板,TR3電機控制板,TR4電機驅動板,TR5電壓控制板,TR6電纜控制板,TR7低壓電源板,TR8電磁閥50V電壓板,TR9電磁閥35V電壓板,共9塊板。另外,每個驅動短節(jié)包括TR3和TR4板。
2.2.1 故障1
爬行器井下儀供電時電流大于100 mA(正常供電20~30 mA)。檢查電路發(fā)現,TR4板有1個MOS場效應管外觀發(fā)黑積碳,如圖5所示。用數字表檢測發(fā)現,MOS場效應管柵極、漏極、源極之間短路,MOS場效應管燒壞。
圖5 TR4板MOS管外觀發(fā)黑積碳
原因分析:一是TR4板共有6個MOS管,排列緊湊,散熱不好;二是MOS管與骨架之間僅用一塊云母墊片做絕緣處理,絕緣程度不夠。當云母片產生裂縫或被擊穿就會燒毀MOS管。
解決辦法:在云母片與骨架之間再加3M膠帶加強絕緣,并在骨架上加上散熱器或散熱硅膠墊。
2.2.2 故障2
打壓短節(jié)電機不工作,爬行器無法撐臂。
原因分析:TR3板是電機控制電路。地面軟件通過CAN總線和CPU建立通訊,CPU接收地面下發(fā)命令給三相功率驅動IR2233芯片產生三相電壓U、V、W控制電機轉速,TR3板電機控制框圖如圖6所示。
圖6 TR3板電機控制框圖
IR2133/IR2135/IR2233/IR2235 系列驅動芯片是專為高電壓、高速度的功率 MOSFET 和 IGBT 而設計的[4]。該系列驅動芯片內部集成了互相獨立的3組半橋驅動電路,可對上下橋臂提供死區(qū)時間,特別適合于三相電源變換等方面的應用。
檢查時首先去掉TR3板,用電機專用檢查連線直接連接電機,(注意軟件上要點擊打壓,不能點擊轉動),電機正常轉動,說明TR3板有問題。更換TR3板后,電機工作正常,打壓正常(注:不同驅動短節(jié)TR3 板要用跳線對電路板進行驅動編號設置,具體見說明書)
2.2.3 故障3
爬行器地面與井下無法建立通訊。
原因分析:首先用示波器測試地面下發(fā)的FSK調制信號正常,說明是井下儀有問題。爬行器井下儀電路框圖如圖7所示。地面下發(fā)的調制命令首先到達TR2板,經TR2板解調后發(fā)送給TR1控制板,TR1控制板經CAN總線把命令發(fā)送給打壓短節(jié)和驅動短節(jié)。更換TR1板、TR2板后,通訊仍然建立不上。檢測電源板TR2板的VCC5V電源只有0.3 V。VCC5V電源來自TR7板+8 V、+16 V電源變換。用數字表檢查TR7板+8 V、+16 V的電源輸出只有0.5 V左右。更換TR7板后,+8 V、+16 V電源有輸出,仍然無通訊。后來檢測TR4板+12 V電壓時發(fā)現,電源只有0.1 V電壓。判斷是+12 V電源短路引起故障。更換TR4板,通訊正常,爬行器工作正常。
圖7 爬行器井下儀電路框圖
2.2.4 故障4
爬行器爬行到井底,與井下聲波變密度儀器纜芯切換異常,無法測井。
原因分析:TR6板控制纜芯切換。爬行器與推送的儀器復用七芯電纜。爬行器與儀器纜芯切換見圖8。
圖8 爬行器與儀器纜芯切換圖
爬行器工作時1芯和4芯不供電,繼電器無供電,常閉觸點將纜芯2、5、6并聯(lián)給爬行器供電,3芯是爬行器的通訊線。爬行器將測井儀器推送到工作點后,停止爬行器工作。供電1芯和4芯AC180V,通過變壓器降壓后整流輸出24VDC,此電源給繼電器供電,繼電器觸點切換爬行器的上下端的7根纜芯全部貫通,進行聲波變密度或其他儀器測井。
首先判斷TR6板發(fā)生故障,更換TR6板后,纜芯切換正常。進一步檢查發(fā)現,TR6板整流橋二極管開焊導致繼電器無輸入電壓,重新焊接二極管后工作正常。
爬行器在長慶油田使用頻率很高,不僅輔助聲波變密度測量水泥膠結,而且可以補測其他測井參數及水平井射孔等。但由于其自身電路功率大、發(fā)熱高,易導致元器件燒毀;且爬行輪相關機械裝置若未及時保養(yǎng)或使用時間過長也會導致機械故障頻出。通過總結維修經驗,對爬行器井下儀提出如下建議:
1)爬行輪、大小錐齒、軸承等關鍵機械傳動裝置必須及時保養(yǎng),否則磨損嚴重有可能導致爬行失敗。
2)TR4板的6個MOS管距離太近,很難保證良好的散熱??紤]到儀器空間比較充足,建議重新設計骨架結構,使MOS管之間距離更合理,以達到更好的散熱保護作用。
3)2#扶正器頂絲與滾珠結構設計存在相對運動,易損傷密封圈導致儀器進水,建議改成固定模式,更好地保證絕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