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紅
摘 要:小學語文是學習語文的關鍵,因為小學語文不僅是語文發(fā)展的基礎,還是培養(yǎng)學生文章閱讀高水平的起點,當然目前大多小學學校的教師都會將培養(yǎng)小學生的概括能力作為重點訓練內容,讓學生提高文章閱讀能力、段落內容的理解能力和核心重點的總結提煉能力。文章就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概括能力的一些高效方法做出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語文學習的關鍵; 培養(yǎng); 語文概括能力
引言:語文教學中的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指教師帶領學生去通讀文章,理解并分析文章內容的主要含義,用簡潔精煉的文字總結表達出來。需要學生慢慢地積累才能達到“由量變到質變”,而教師的職責是通過某些手段或者訓練增加學生的累積,讓學生提高累積更加接近“質變”,當然在培養(yǎng)概括能力之前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基礎,學生要先扎實基礎,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概括能力。
一、題目擴充法
題目的擴充法就是透過題目了解文章主要講解的內容,根據(jù)題目讀文章就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理解文章。教師應該詳細給學生教授這個方法。例如,學習《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時,教師先讓學生先通讀一遍文章,之后教師可以提問“草船借箭的草是什么?”學生:“是稻草人?!?,教師又問:“為什么要草船借箭呢?”學生:“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才能,所以為難與他,讓其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急中生智才想到了用草船借箭?!苯處煟骸跋蛘l借的?”學生:“曹操?!苯處煟骸叭绾谓杓模俊睂W生:“諸葛亮利用稻草人假裝士兵,曹操見到之后就開始射箭,這樣借到的。”教師這樣帶領學生仔細掌握從題目出發(fā)總結內容的技能,學生因為通讀了全文,所以很快就能概括出文章的大意,即: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才能,所以為難與他,讓其在十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急中生智用草船借到了十萬支箭。所以根據(jù)題目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非常有效。
二、關鍵要素串聯(lián)法
不同類型的文章可以從不同方面提煉文章要素。例如敘事文,敘事文一般是按照文章的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等前后的順序編寫,不同的文體類型,其文章的要素就不同,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要格外注意,必要時及時地用筆記錄下來方便后面總結,這樣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例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將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并將其記錄下來,學生在閱讀全文后了解到時間是1961年,主要人物是周總理和傣族人民群眾,事件主要描述了周總理與傣族人民群眾一起過傣族著名的潑水節(jié)。教師再帶領學生從這些方面概括,可以得到全文的主要內容,即:在1661年周總理與傣族人民一起度過了傣族當?shù)匾荒暌欢鹊臐娝?jié),傣族人民認為潑水節(jié)寓意著吉祥美好,于是他們慎重邀請了敬愛的周總理一起度過這個美好的節(jié)日,而總理的到來也讓傣族人民更加的沸騰,他們以“敲起了象腳鼓,在地上撒滿了鮮花”的形式熱烈地歡迎周總理,周總理也與傣族人民一起手拿銀碗互相潑水。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
三、從重點語句出發(fā)
總起句、中心句、過渡句這些重點語句在每篇文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且一篇文章中往往有多個中心句和過渡句,基本每個段落都有一兩句中心句,而這些中心句總結在一起之后就可有將全文核心內容概括了大概,所以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課內文章還是平時閱讀課外文章時,都要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總結中心句的能力,這樣長期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在以后讀文章時可以更快速地總結文章內容。而過渡句在文章中有連接上下文的作用,這種句子也要總結出來,因為它往往是文章主要內容之一,所以教師要教授學生如何根據(jù)過渡句總結主要內容。例如,學習《草原》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教學生時注意第一段的主要含義,即草原的自然風景,以此作為一個總起句,第1,2自然段主要描述草原的空氣新鮮、天空明朗、草地碧綠、山丘的線條優(yōu)美等。第3,4自然段主要描述了草原人民待人熱情、民風淳樸,草原姑娘大方又羞澀。第5自然段主要描述了草原人民飯后的節(jié)目表演,比如小伙會表演套馬摔跤、姑娘會表演跳舞唱歌等。全文層次有序脈絡清楚。
四、帶著疑問閱讀尋找重點
一篇文章首先要分清是寫人、敘事、說物還是描述景,之后可以帶著“什么人干了什么事?”“什么東西怎么樣?”“什么地方如何?”這些疑問去通讀全文,這樣有目的性的去讀文章可以更有效地抓住文章的重點。例如在學習《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時,通過題目可以找到中點“釣魚”“啟示”,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什么在釣魚?”“得到什么啟示?”這兩個疑問開始閱讀文章,之后學生了解到是作者和他爸爸在釣魚,得到的啟發(fā)是理論上的道德非常簡單,但實行起來卻很難。教師可以再次提問“釣到魚了嗎?結果是什么?”學生“釣到一條大鱸魚,結果作者將它放生了。”,教師:“什么原因呢?”學生:“因為還沒到開始捕撈的時間,所以作者的爸爸堅定地讓作者放生了?!苯處煛巴ㄟ^這篇文章你們懂得了什么?”學生:“嚴格的道德教育賦予了道德實踐的勇氣?!?/p>
結論:綜上所述,語文的學習是一步一步進行的,需要教師結合上述方法對學生進行計劃性的訓練,即告訴學生訓練的技巧,引導學生去實踐這些方法,教師先帶領學生按照有效的方法閱讀一篇文章,接著教師安排一篇文章讓學生自己根據(jù)方法閱讀,教師要督促學生經(jīng)常練習,并形成練習的習慣、能快速掌握文章的規(guī)律和核心內容,以此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參考文獻:
[1]王玉強.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語言概括和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J]. 課程教育研究,2020,(45):101+103.
[2]鐘紅丹. 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路徑[J]. 智力,2020,(29):79-80.
[3]孟麗. 小學語文閱讀概括能力培養(yǎng)策略探究[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