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易
蘇州的一家護理院推出了“獎孝金”制度,鼓勵子女多看望老人。制度實施之后,子女看望老人的次數(shù)明顯增加。護理院的工作人員注意到了老人對孩子們無法割舍的思念,并且采取了巧妙的方法,吸引年輕人看望老人。就結果而言,這家護理院無疑是高明的。然而,這卓有成效的“措施”背后,隱藏著老人們凄涼的晚年。那些“積極地”看望老人子女的行為,就如上班打卡一樣,似乎是利益驅使著他們去履行義務——盡孝的義務。由此觀之,喚醒人們沉睡已久的孝心,傳承孝道,是迫在眉睫的。
孝道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歷朝歷代的史書,都記載了大量關于“盡孝”的故事。從許多古典文學作品的細節(ji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古人對“孝”的重視。事實上,“孝”是一種較為基本的傳統(tǒng)美德,它是其他傳統(tǒng)美德的基礎。如果一個人不知感恩生養(yǎng)自己的父母,他將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其他人,是可想而知的。
少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這才是理想的社會。如今父母為了孩子費盡心思,當一個孩子呱呱墜地時,他就成為了全家的焦點,多數(shù)父母傾其所有,只為了讓孩子的人生更加精彩。然而,當孩子們長大后,他們卻為何不肯抽出哪怕一點點時間,陪父母聊聊天?
在《贍養(yǎng)上帝》中,劉慈欣以“上帝文明”隱喻父母。“上帝文明”曾經(jīng)輝煌過,燦爛過,卻也不得不在老去的過程中,屈服于時光的偉力。而他們辛勤養(yǎng)育出的孩子——人類,卻只盯著“上帝文明”先進的科學技術,人類贍養(yǎng)上帝,并非出于感恩之心,而是為了學習那些技術,從而為己所用。這與當代的許多人對父母的態(tài)度十分相似,這些子女以冷靜、理性的目光審視父母,在他們看來,父母似乎已經(jīng)失去了“價值”,看望父母似乎不會帶來任何“收益”,因此,他們以“太忙”、“沒空”為借口,心安理得地逃避了“盡孝”這一義務。
喚醒孝心,傳承孝道,在當代有著重要的意義?!靶ⅰ毙枰獋鞒校鴤鞒械募~帶,在我們每一個人手中?!蔼勑⒔稹敝贫龋瑹o疑是喚醒孝心的理想方式,然而,人們更應從內心深處認識“孝”的意義,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方能讓“孝道”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