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靜
(新鄉(xiāng)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河南·新鄉(xiāng) 453200)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進入新時代,大學生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習近平同志強調,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需要牢牢把握學校這塊陣地,通過各種途徑將優(yōu)秀的中華本土文化深入貫徹到學生的生活當中去,在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中,更是要提高中國文化的重要性,讓大學生能夠在校園更好的學習中國文化,增加大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的堅定程度。隨著各種媒介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各類媒介逐步開始走向融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新的趨勢。在新時代境遇下,如何借助媒介融合的趨勢,采取相應的機制,進而能夠有效的對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行高質量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文化自信是指主體對身處其中作為客體的文化,通過對象性的認知、反思、批判、比較及認同等系列過程,形成對自身文化價值和文化生命力的確信和肯定的穩(wěn)定性心理特征。它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價值,是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源泉與動力,也是應對世界異質文化沖突與融合的心理支撐,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文化自信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即對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近代以來的革命紅色文化,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想塑魂的必要,不僅培養(yǎng)接班人意識形態(tài)需要,更是自我認同,培養(yǎng)健康完整人格的需要。文化自信教育,從教育內容來看,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革命史、奮斗史和建設史),而且包括傳統(tǒng)文化、紅色文化、中國共產黨黨史教育、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涵蓋了社會主義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時代情境下一種突出主題;從教育對象本身來說,文化自信教育在當前大學生群體中缺失的現狀亟待解決,文化虛無主義、文化冷漠主義、文化消費主義,對自己文化不懂、不認可,更別說認同和實踐了;從教育目的來說,文化自信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一種精神教育活動,是促進人形成成熟的價值觀判斷能力的重要渠道。
為了了解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情況以及高校在大學生關于中國文化自信的培育方面所采用的媒介類型,本文采用自編問卷,對全國高校隨機抽取800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735份,有效率91.87%。調查結果如下:
(1)對于我國的革命歷史、傳統(tǒng)民俗知識以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38%的大學生表示是在家庭中通過家人的陳述所獲取的;有44%的大學生表示是在中小學的時候學到的,還有一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是借助于讀書和網絡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這樣的數據顯示出了高校的文化自信培育還沒有建構出有效的知識傳授模式。
(2)關于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方面,90.35%的大學生表態(tài)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到自豪,有82.54%的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景發(fā)展非常樂觀。62%的大學生表示覺得中國文化很重要,因為中華文化直接塑造了自己的行為模式;有26%的大學生表示有些傳統(tǒng)文化在某種程度上約束了自己的發(fā)展;另外12%的大學生認為如何看待并不重要。數據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認同感是比較高的,但是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需要接受正確的教育。
(3)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面,有59%的大學生表示略微知道,10%的大學生表示了解的比較豐富,31%的大學生表示不關注,沒接觸過。了解的比較多的大學生多為學生黨員,平日里注重跟進黨的理論學習,主動關注國家的各方面的發(fā)展;而對此不關注的大學生則認為這方面的知識對自己的作用不大,有“精致的利己主義”的思考成分在里面。數據結果顯示,對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知方面,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都有待提高。
(4)關于高校應該如何增強文化自信的校園文化氛圍,78%的大學生認可采取活動的方式,比如在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臨之際積極舉辦相應的比賽活動或采取一些慶祝方式,也可以多舉辦一些關于中國文化的講座,借此來對中國文化做出宣傳。
(5)在對待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方面,82.13%的大學生表態(tài)應該以中國文化為根基,有選擇性的吸收外來文化,要保持自己的思想,避免被完全同化;但也有15%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的一部分文化或許已經不再適應社會發(fā)展,應該大力學習外來文化那些開放的部分。數據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是比較堅定的,另有一部分大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明顯不夠充分,并且對外來文化缺少鑒別能力,表現出了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缺乏現象。有28%的大學生對外來文化缺乏正確的看法,盲目跟風,熱衷于慶祝西方的一些節(jié)日,不去分辨中西文化的差異;19%的大學生則認為自己在思想方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比如對圣誕節(jié)和情人節(jié)的重視度就遠遠高于對我國的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的重視度。這種情況對大學生的意識形態(tài)形成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yè)有著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各大高等院校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對大學生的中國本土文化自信進行方向正確的指導和教育。
(6)問及自己所在高校都采取過哪些途徑來宣傳中國文化,89%的大學生表示參加的校園活動較多,比如學校會組織國家語言文字推廣月,請相關的學生社團聯(lián)合進行策劃,組織開展多項精品互動游戲,大學生們參與的興致很高;還會組織一些慶祝建黨和建國的青春誦讀展示活動,大學生們表示愿意積極報名。
媒介融合最早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伊契爾·索勒·浦爾(Ithiel· Sola· Pool)提出。Pool在1983年出版的《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首次提出了“形態(tài)融合(convergence of modes)”的概念,認為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導致報紙、廣播電視以及電信業(yè)的邊界慢慢消失,各種媒體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
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使得各類新興媒體包括火山小視頻、微信、抖音、微博、QQ等已充分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用于信息的獲取、發(fā)布,信息被自由的傳播者隨意的傳播,影響力迅速攀升。自媒體豐富多樣的文化現象深刻改變著大學生思維方式與行為習慣,進而影響其文化自信心理和行為的養(yǎng)成。為此,借助媒介融合的趨勢,探索正確引導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及培育機制尤為重要。
(1)在媒介融合的時代,高??梢猿浞纸柚鞣N網絡平臺如抖音、微信、公眾號、QQ、網絡思政平臺、微博等新媒體來開展線上的關于中國文化方面的知識競賽、趣識漢字、詩詞比拼等活動,努力拓展中國文化的傳播渠道,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借機總結推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活動內容和形式,從而建構出良好的發(fā)展模式。
(2)高??梢远ㄆ诮M織學生觀看思想政論節(jié)目,鼓勵學生使用如“中國青年報”“學習強國”等設有豐富的中國文化板塊的APP,實時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動態(tài),關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流趨勢,從而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自信的堅定性。老師通過日常的談心談話和學生工作會議上的宣傳教育,可以有效地實施榜樣教育。
(3)高??梢酝ㄟ^微信公眾號、大學生所在班級或社團的微信群、學校微博等發(fā)布一些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先進文化方面的新聞、視頻或者文章,鼓勵學生針對所發(fā)布的內容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高校主辦方可以對方向正確,內容積極的評論進行肯定,讓大學生在了解學習中國優(yōu)秀文化內容時,同步增加大學生對中國文化自信的堅定性,讓大學生們的文化素養(yǎng)得到提升。
(4)在注重網絡文化平臺建設的同時,高校還需要注意校園文化的創(chuàng)建,盡量在校園中創(chuàng)建出濃厚的優(yōu)秀中國文化,讓大學生在校園中可以潛移默化的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熏陶。高校可以借助文化墻、廣播站、學校的校報等途徑來宣傳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教育是解決中國話語體系國際認同的關鍵措施。要有信心、有信心,也要有創(chuàng)造和提升文化自信環(huán)境的手段和途徑。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地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升了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躋身世界前列,使社會主義在21世紀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東方,這是我們堅定文化信心的有力支撐。
(5)問卷調查的數據顯示,75%的大學生表示希望所在高校能夠盡量多的開展一些進入展示中國文化的實地進行參觀學習活動,比如可以到紅旗渠實地學習下紅旗渠精神。高??梢栽谡n程設置或做學期安排的時候,把實地學習中國文化的內容安排進去,帶領大學生進入實地,深入領會中國革命紅色文化的偉大精神。自信需要在個人心中得到尊重,在實踐中得到落實,真正完成文化宣傳、認同和積極實踐的一系列轉化過程。因此,要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如革命歷史博物館、地方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平臺,以及全國科技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成果巡回展,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積極促進大學生發(fā)展這一重要群體的文化自信教育是對外開放的。要深刻認識和把握黨和國家當前社會發(fā)展的具體實際問題,更深刻地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屈奮斗歷程。
文化自信教育是一項集約化的教育活動,需要拓寬渠道,提高教育效果。文化自信的根本核心,是使教育對象從內心深處、價值層面,與本民族、祖國的文化思想成果形成牢固持久的思想認同。在革命、建設、改革開放的每一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高度重視、關心和信任青年,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努力構建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為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提供理論依據和思想源泉。當代大學生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注重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自覺參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要了解和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虛心請教、虛心學習,學習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努力開創(chuàng)文化發(fā)展的新局面。實踐證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大學生不僅是新技術、新思想的群體,更是時代面前的群體。他們應該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大學生要做中國先進文化的繼承者和推動者,實踐和帶動身邊的人繼承和發(fā)展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當代大學生是社會的希望,國家的棟梁,祖國建設的主力軍。他們要積極承擔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學習科學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知識,努力為建設祖國美好未來貢獻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