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卓
中風是腦血管常見疾病,是腦部血供障礙導致的腦細胞缺血、缺氧壞死,腦功能障礙,發(fā)病情況下具有較高的致死風險。當前,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提高了中風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但是,基于疾病的特殊性,導致患者致殘風險較高。中風患者一般有失語、肢體不遂等癥狀表現(xiàn),救治成功后仍有明顯后遺癥表現(xiàn),語言障礙是常見癥狀,患者失望、悲觀等情緒明顯,增加了患者的身心壓力以及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所以,針對中風失語患者臨床主張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早康復。從中醫(yī)角度出發(fā),針對中風失語患者可以采取中藥結合針刺的辨證論治,以疏通經(jīng)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氣血瘀滯狀態(tài),以提高治療預后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本院中風后失語患者為例進行研究。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2018 年9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中風后失語腎虛痰瘀型患者80 例,采取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0~72 歲,平均年齡(55.5±8.6)歲。觀察組:男24 例,女16 例;年齡32~70 歲,平均年齡(56.3±8.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②符合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診斷標準;③符合《中風病辨證診斷標準》中的腎虛痰瘀型;④治療方案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精神、意識障礙患者;②合并其他后遺癥患者;③合并嚴重疾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以患者常規(guī)西藥對癥支持治療,包括調(diào)節(jié)血壓、血脂、血糖、顱內(nèi)壓以及營養(yǎng)支持等。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中醫(yī)藥治療。①地黃飲子加減治療。方劑組成:制附子(先煎)、五味子、遠志、肉桂(后下)各6 g,熟地黃、地黃、巴戟天、麥冬各10 g,山茱萸、肉蓯蓉、茯苓、石菖蒲、石斛各15 g,生姜3 片,大棗3 枚。另外,結合中風失語患者個體情況進行辨證加減,陽亢者+石決明以及鉤藤各15 g,血瘀者+丹參以及紅花各10 g,痰濁者+制半夏以及竹茹各10 g。中藥方劑1 劑/d,取汁400 ml,早晚溫服。②針刺治療。取穴選擇中風失語患者的頭針言語區(qū),運動性、感覺性、混合性失語分別用言語一區(qū)、二區(qū)、三區(qū)。針具選擇華佗牌30 號針灸針,長度1、1.5、2、3 寸。頭針言語區(qū)選用1.5 寸毫針,根據(jù)失語類型定位穴位,消毒后與頭皮呈30°進針至帽狀腱膜下后改平刺并繼續(xù)進針3~4 cm,得氣后快速捻轉約5 min、200 次/min。上廉泉向舌根方向斜刺入3 cm,金津、玉液輔助患者仰臥、張口,舌抵上腭,以3 寸針沿舌系帶兩側靜脈向根部快速刺入3~4 cm,出血為宜。針刺1 次/d,6 次/周,周日休息1 d。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失語癥狀、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判定標準 ①采用西部失語癥檢查量表(WAB)評價患者的失語癥狀,評分越高,失語癥狀恢復越好。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價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1],評分越低,神經(jīng)功能恢復越好。②根據(jù)WAB 量表判定治療效果。治愈:對比治療前失語癥改善率>90%;顯效:對比治療前失語癥改善率61%~90%;有效:對比治療前失語癥改善率31%~60%;無效:對比治療前失語癥改善率≤30%。疾病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00%[2]。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愈0 例,顯效8 例,有效20 例,無效12 例,總有效率為70.00%(28/40);對照組患者治愈0 例,顯效3 例,有效15 例,無效22 例,總有效率為45.00%(18/40)。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151,P=0.0237<0.05)。
2.2 兩組患者的失語癥狀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的自發(fā)性言語、聽語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評分分別為(6.60±1.30)、(103.50±30.50)、(56.80±10.05)、(53.20±4.50)、(42.50±4.05)、(51.20±6.50)分,治療后分別為(14.02±1.60)、(136.30±15.50)、(72.20±4.30)、(73.80±5.50)、(68.20±6.50)、(73.30±4.20) 分;對 照組治療前的自發(fā)性言語、聽語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評分分別為(6.60±1.50)、(104.30±28.50)、(55.60±6.60)、(52.30±5.30)、(43.20±9.60)、(48.80±9.80) 分,治療后分別為(10.60±1.60)、(118.50±10.50)、(66.50±2.30)、(66.50±3.30)、(60.80±5.60)、(68.20±5.50) 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自發(fā)性言語、聽語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自發(fā)性言語、聽語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5592、6.0132、7.3926、7.1981、5.4550、4.6610,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為(40.05±6.50)分、治療后為(78.50±6.80)分;對照組治療前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為(40.30±6.60)分、治療后為(68.80±4.50)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5236,P=0.0000<0.05)。
2.4 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觀察組治療前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為(38.30±6.05)分、治療后為(20.05±3.05)分;對照組治療前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為(38.80±5.50)分、治療后為(27.20±3.50)分。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7406,P=0.0000<0.05)。
2.5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xiàn)。
針對中風后失語患者常規(guī)西藥對癥治療效果一般。中風后失語病位在腦,表現(xiàn)于舌,屬于心肝脾腎臟腑的陰陽失調(diào)、竅閉神損、神昏失語[3]。中醫(yī)治療中的針灸手段包括針刺、艾灸,是治療中風失語的傳統(tǒng)方法[4]。中醫(yī)中藥在治療中風后失語方面有獨特的優(yōu)勢,中藥方劑、中成藥等治療中風后失語均有一定成果[5]。地黃飲子中的地黃涼血止血作用強,熟地擅于滋補陰血、填補精髓,遠志有抗氧化、減少氧化應激反應的效果,諸多藥物成分可以改善腦部供血,提高腦細胞抗缺氧能力,促進血管新生、腦功能恢復。地黃飲子加減聯(lián)合針刺在語言功能恢復中有重要作用,針刺治療中風后失語可促進患者失語癥狀恢復,建立患者生活康復的信心[6]。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總有效率70.00%高于對照組的45.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自發(fā)性言語、聽語理解、復述、命名、閱讀、書寫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78.50±6.80)分高于對照組的(68.80±4.50)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20.05±3.05)分低于對照組的(27.20±3.50)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均無嚴重不良反應出現(xiàn)。
綜上所述,中風患者失語后遺癥情況明顯,患者心理負擔較重,嚴重影響患者康復狀況。針對中風后失語患者單純降血壓、降血脂等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效果有限,無法滿足患者治療后康復需求。配合地黃飲子加減聯(lián)合針刺治療可促進患者失語癥狀、生活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進一步提高患者治療預后,是有效的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