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因為深受傳統(tǒng)道德的熏陶,中國人素來有把“利”與“德”對立的習慣,認為求利者必然喪德,德高者自然棄利。這兩則故事即為最典型的案例。(添加這樣一個開頭,讓讀者的思維更容易迅速切入作者設(shè)置的話題。)
孔子的一名學生救了一個小孩,之后欣然接受了其父的感謝之禮,被指責貪心;另一名學生贖回淪為奴隸的同胞而不去國庫報賬,被夸贊品格高潔。可是,孔子的態(tài)度卻與眾人截然相反,他認為:受賞可以鼓勵人們見義勇為,當獎;不報賬會妨礙他人行善,當責。
身為道德標桿、萬世師表的孔圣人何以在“利”與“德”的關(guān)系問題上與大眾意見相左?(加上這樣一個設(shè)問,可以引起讀者的注意,讓讀者思考作者提出的問題,在結(jié)構(gòu)上形成過渡。)
“道德高下與受利多少成反比”的觀念,在人們頭腦中早已根深蒂固。為何幫助了別人卻不能接受別人的謝禮?為何一定要蒙受損失才能證明自己是品德高尚的人?我認為,道德與利益,并不是相互沖突的?!熬訍圬?,取之有道”,既為“有道”之利,取之何妨?孔子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區(qū)分“利”之“有道”與否,故而對他的學生的行為做出了與眾人相悖的判斷。(以簡潔的語言道出“德”與“利”的關(guān)系,闡述了孔子觀點與眾人相悖的原因。)
古時一位醫(yī)者董奉,懸壺濟世,妙手仁心,深受當?shù)匕傩諓鄞鳌.數(shù)囟鄶?shù)百姓家中并不富裕,拿不出銀兩買藥,但是這位醫(yī)者卻不免費為他們治療,而是讓他們栽種杏樹作為診金。這樣的“有償診療”方式可以說是恰到好處———既讓醫(yī)者自己的生計有了著落,也為拿不出診療費的貧者打開了方便之門。這既體現(xiàn)了醫(yī)者仁心,又使自己有了收入,還成就了“杏林”這一千古佳話。所以,適當?shù)挠袃?,反而能比無償收到更好的實際效果,而且并不影響醫(yī)者的高尚品德。(修改升格后,對這段敘事做了壓縮,重點闡述了醫(yī)者以杏樹代診金的意義,突出善行與獲取正當之利并不矛盾。)
其實,孔子夸獎救人后接受謝儀而遭到輿論非議的學生、指責贖人后未去國庫報賬而受到公眾贊美的學生,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做事不能僅僅為了自己的名聲,更要考慮社會影響。你因做了好事不愿接受謝儀而廣受好評,無形之中便提高了大眾眼中的道德標準,甚至會讓行善者因為得不到必要的補償“流血又流淚”。如此一來,豈不是冷了眾多行善者的心?
還有一點,很多時候獎勵助人為樂者乃是一種政府行為,其目的是營造懲惡揚善、見義勇為的社會生態(tài),如果一個個行善者都“高風亮節(jié)”、拒獎不受,設(shè)置這些獎項的社會意義也就化為烏有了。有不少全國科技獎獲得者將獎金用于升級研究設(shè)備、獎勵優(yōu)秀學子、捐助失學兒童……我認為,這倒是更值得稱道的一種做法,這些獲獎?wù)哒嬲尓劷饘崿F(xiàn)了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原作中刪除了兩段,添加進這兩個段落,補充了分論點“一個人做事不能僅僅為了自己的名聲,更要考慮社會影響”并舉例論證,拓展了文章主題,深化了文章中心。)
讓見義勇為、助人為樂者獲得獎勵、得到補償,這是理所應(yīng)當?shù)氖?,非但無礙于他們偉岸的形象,而且會給全社會帶來榜樣的力量,從而讓見義勇為、助人為樂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標志性的風尚?。ㄟ@樣一個結(jié)尾,簡明扼要,收束全文,總結(jié)了兩個分論點的內(nèi)容,將文章的主題推到一個新高度。)
升格啟示
寫議論文一靠思想,二靠表達,思想主要體現(xiàn)于文章的論點。材料作文的論點來源于作者對命題材料的分析和提煉。一旦分析不夠精準,提煉比較粗疏,就會使文章主題平庸,易與他文“撞車”,甚至出現(xiàn)偏題現(xiàn)象。所以,精準審題往往是作文最重要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