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城
辛亥革命是發(fā)生在近代中國的一次偉大革命,翻天覆地。古人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但自1911年辛亥以降,中國的“天”真的變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指出:“近代以來中國發(fā)生的深刻社會變革由此拉開了序幕。這是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進行的一次偉大而艱辛探索?!比绾慰创梁ジ锩臍v史地位,如何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言說者基于不同的歷史觀念與價值立場,可謂各執(zhí)己見,眾說紛紜。
歷史學家范文瀾1946年12月在《人民日報》刊發(fā)《論正統(tǒng)》一文,明確提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正統(tǒng)觀:對外獨立,對內統(tǒng)一,施行仁政?!案鶕碌娜齻€基本條件來觀察民國以來所謂‘中央’政府,即北洋軍閥政府與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全是僭偽叛逆政府,一絲一毫也找不出正統(tǒng)的氣味來?!贝宋囊庠凇氨婷髡y(tǒng)”,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背棄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屬于僭偽政權,不能代表新正統(tǒng)。中國共產黨則接續(xù)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順應時代潮流,通過艱苦卓絕偉大斗爭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新中國,代表著新正統(tǒng)。
如何在眾說紛紜中正確審視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代表新正統(tǒng)的中國共產黨所秉持的歷史觀視角可謂至關重要。
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論新階段》政治報告中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边@里,以列寧1912年5月8日為紀念赫爾岑誕辰百周年而寫的《紀念赫爾岑》為例,來看革命進程連續(xù)性之重要歷史意義:
我們紀念赫爾岑時,清楚地看到先后在俄國革命中活動的三代人物、三個階級。起初是貴族和地主,十二月黨人和赫爾岑。這些革命者的圈子是狹小的。他們同人民的距離非常遠。但是,他們的事業(yè)沒有落空。十二月黨人喚醒了赫爾岑。赫爾岑開展了革命鼓動。響應、擴大、鞏固和加強了這種革命鼓動的,是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從車爾尼雪夫斯基到“民意黨”的英雄們。戰(zhàn)士的圈子擴大了,他們同人民的聯(lián)系密切起來了。赫爾岑稱他們是“未來風暴中的年輕航海長”。但是,這還不是風暴本身。風暴是群眾自身的運動。無產階級這個唯一徹底革命的階級,起來領導群眾了,并且第一次喚起了千百萬農民進行公開的革命斗爭。第一次風暴是在1905年。第二次風暴正在我們眼前開始擴展。無產階級紀念赫爾岑時,以他為榜樣來……學習了解向人民進行的革命宣傳,即使在播種與收獲相隔幾十年的時候也決不會白費。
在列寧看來,赫爾岑雖不是無產階級革命陣營里的一員,但他對革命起了正面積極的宣傳鼓動作用,這對于喚醒俄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意識功不可沒。從列寧論赫爾岑精神中,可得到如下啟示:革命進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代接著一代,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一個過程接著一個過程,革命運動是一個代際接替的連續(xù)發(fā)展過程。就中國近代革命歷史進程而言,亦即經由太平天國運動—洋務自強運動—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運動,而逐步發(fā)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
由此可見,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革命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起了承上啟下的重要啟蒙鼓動作用,一代志士仁人自此走上革命之路。雖然辛亥革命的領導者是資產階級民主派,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亦非無產階級,且距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仍有十年之久,但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承認歷史發(fā)展是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1840年以來的中國革命發(fā)展史尤其如此。因此,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尤其之于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的重要歷史意義。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特別指出:
說到革命的準備,一九二一年開始的第一個階段,實際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準備的?!試栏竦刂v,我們研究黨史,只從一九二一年起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恐怕要有前面這部分的材料說明共產黨的前身。這前面的部分扯遠了嫌太長,從辛亥革命說起差不多。
…… ……
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fā)展。
辛亥革命雖非中共領導,亦以不徹底而告終,但在中共黨史的敘事邏輯中,仍承認其為后來行將拉開序幕的大革命作了重要準備,其歷史地位不能輕描淡寫。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指出:“歷史發(fā)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由習近平總書記的評價所見,正是從中國共產黨歷史觀堅持革命進程的“階段性與連續(xù)性相統(tǒng)一”的視角,來正確看待辛亥革命的歷史地位,審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雖以“革命”命名,是一場革命,但在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歷史敘事中仍是一次不徹底之革命?!吨袊嗣窆埠蛧鴳椃ā烽_篇序言即言: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chuàng)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因此,辛亥革命只是一場來自于中上層的革命,很多封建統(tǒng)治者搖身一變,就由土豪劣紳官僚老爺,變成具有合法性的革命者。而整個社會結構并未發(fā)生實質性改變,人民仍然沒有得以解放翻身作主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未完成。正如毛澤東所言:“辛亥革命只是在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皇帝,沒有徹底。……封建勢力代替了革命,袁世凱代替了孫中山?!边@里,以魯迅《阿Q正傳》為例來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與不徹底性問題。正如文中所言:革命之后,趙秀才與錢洋鬼子搖身一變,“咸與維新”,“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約去革命”,“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假革命者居然以革命的名義,公審殺掉積極要求革命的窮苦農民代表“阿Q”。并且,革命黨的宣傳影響有限,對于廣大下層的工農大眾更沒有產生太大影響。“阿Q的耳朵里,本來早聽到過革命黨這一句話,今年又親眼見過殺掉革命黨。但他有一種不知從那里來的意見,以為革命黨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而痛絕之’的。殊不料這卻使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有這樣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況且未莊的一群鳥男女的慌張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革命也好罷’”,“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歡喜誰就是誰”。由此可見,阿Q雖積極要求革命,但他對革命的理解何其膚淺,不要說與無產階級革命相距十萬八千里,可以說就連資產階級革命的門也沒有摸著。
因此,這場沒有工農大眾廣泛參與的中上層革命注定因其不徹底而失敗。正如毛澤東所言:“辛亥革命,乃留學生的發(fā)蹤指示,哥老會的搖旗喚吶,新軍和巡防營一些丘八的張弩拔劍所造成的,與我們民眾的大多數,毫沒關系”,“完全未得三萬萬二千萬之農民來幫助和擁護”。因此,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鮮明指出:
五四運動以后,很快就曉得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勢力的口號。在這以前,哪個曉得提這樣的口號呢?不知道!這樣的口號,這樣明確的綱領,從中國無產階級產生了自己的先鋒隊——共產黨起,就提出來了。
中國共產黨深知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為根本的歷史任務是反帝反封建,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觀之基礎,必須肩負起這一歷史使命,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指出:“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痹卩嵵卦u價辛亥革命及其革命先驅歷史功績后,他話鋒一轉,接力棒交到了中國共產黨人手中。由此可見,立基于反帝反封建歷史觀的中國共產黨,其領導革命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基礎頓時呈現出來。正如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社論所言:
中國共產黨,就是這樣順天應人產生出來的。中國共產黨的產生,既非“外來的”,也不是幾個人憑空制造出來的。它的所以發(fā)生,所以發(fā)展,所以沒有人能把它取消得掉,那是因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要求有這樣一個政黨。
中國共產黨承繼孫中山等革命先驅精神并不斷向前發(fā)展,從舊民主主義革命推進到無產階級先鋒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這個革命發(fā)展為社會主義革命。我們正在完成這個革命?!庇纱?,伴隨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xù)奮斗,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從改革開放到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孫中山先生雖非中國共產黨人,但終其一生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奔走呼號,直至晚年深刻反思革命得失,而后真誠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提出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是,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敗以來的一段時間,中共黨內有一種不喜歡孫中山先生的情緒蔓延。對此,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專門做過說明:
孫中山的確做過些好事,說過些好話,我在報告里盡量把這些好東西抓出來了。這是我們應該抓住死也不放的,就是我們死了,還要交給我們的兒子、孫子。……我們黨內有一種情緒,不喜歡孫中山,這種情緒在相當廣大的黨員中存在著。認真說,這種情緒是不大健全的,是還沒有真正覺悟的表現?!瓕砦覀兊牧α吭酱螅覀兙驮揭獙O中山,就越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
經過新中國70多年的不懈奮斗,今天的中華民族不僅站起來而且真正站住了,正在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們的力量的確越來越大。因此,我們要頭腦清醒,必須高高舉起孫中山之旗幟。
孫中山一生堅持不斷革命,是一個“永遠的革命者”?!案锩形闯晒?,同志仍須努力”,這是孫中山留給中華民族的政治遺囑,他不愧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是一位徹底的革命戰(zhàn)士。毛澤東對孫中山革命精神評價極高:“孫先生的偉大,還在他的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再接再厲的革命毅力和革命精神……我以為這三項是孫先生留給我們的最中心最本質最偉大的遺產?!敝袊伯a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yè)最忠實的繼承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高舉孫中山革命旗幟,繼承革命先驅精神,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以偉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帶領中國人民繼續(xù)推進偉大的社會革命,將革命進行到底。
孫中山一生堅持河山統(tǒng)一,是一個“振興中華的吶喊者”。孫中山說過:“‘統(tǒng)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tǒng)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tǒng)一,便要受害?!泵鎸ι胶悠扑榈膰乐匚C,孫中山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率先發(fā)出“振興中華”的吶喊。大批革命志士聚集在振興中華旗幟下前仆后繼,為民族的獨立犧牲奉獻,為民族的復興奠定基石。
孫中山一生堅持天下為公,是一個“人類命運的關懷者”。孫中山先生曾言:
中國如果強盛起來,我們不但是要恢復民族的地位,還要對于世界負一個大責任?!覀円葲Q定一種政策,要濟弱扶傾,才是盡我們民族的天職?!霉逃械牡赖潞推阶龌A去統(tǒng)一世界,成一個大同之治,這便是我們四萬萬人的大責任。
天下為公的中國價值觀念并非是一狹隘的地域文明,亦超越了近代以來西方以民族國家為思考單位主客二分的西式矛盾對立思維的價值界限,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對人類之價值關懷,古圣先賢秉持“民胞物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把人類的整體利益視為其價值思考前提的基礎。青年毛澤東曾言:“取世界主義,而不采殖民政策。世界主義,愿自己好,也愿別人好,質言之,即大家好的主義。”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發(fā)展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都能擁有幸福安寧的生活。人類生活在不同文明、民族、宗教與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中,必須要有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指出:“始終高舉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旗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弘揚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敝袊侨祟惷\的真正關懷者,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踐行者。
(作者系中央黨?!磭倚姓W院〉文史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