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大數據;傳統文化資源;推薦策略
摘 要:傳統文化推廣既是公共圖書館的傳統使命,也是其堅定文化自信的時代責任。然而,目前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面臨推廣目標廣泛化、推廣形式單一化與推廣效果無效化的困境,公共圖書館亟須優(yōu)化傳統文化資源推薦策略。因此,新時代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薦應采取以大數據技術明確推廣目標群體及需求、以大數據技術深化并創(chuàng)新既有推廣形式和以大數據技術提升讀者閱讀感知與體驗的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12-0045-04
我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發(fā)展的智慧結晶,是砥礪民族不斷前行的精神動力。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習近平總結了許多治國理政智慧,他在提出文化自信強國戰(zhàn)略以后,多次強調過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并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置于中國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國家繁榮富強的根與魂[1-2]。《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力度,充分發(fā)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盵3]由此可見,公共圖書館應當承擔起傳統文化推廣的重任。在新時代,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推廣中應采用現代化語言,以大數據技術助力傳統文化推廣,提升傳統文化推廣效率。
1 傳統文化推廣中公共圖書館的使命與責任
公共圖書館作為傳統文化文獻資源的保存機構,其肩負的傳統文化推廣重任,不僅源于社會文明發(fā)展賦予的歷史使命,還在于文化自信強國下公共圖書館新定位賦予的時代責任。
1.1 歷史使命
圖書館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以后的產物,系統收集、保存與組織文獻信息,承載著人們千年社會文明活動總結得到的經驗與智慧啟迪,決定了其肩負著推進社會文明發(fā)展的歷史使命[4]?!拔幕荒茏詣?,必賴人以動之。僅知保存而不宣傳,則文化永靜而不動,無進步可言”[5],公共圖書館擁有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文獻資源,可以提供全面的傳統文化文獻服務。公共圖書館在社會發(fā)展中應自覺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不僅作為一個保存?zhèn)鹘y文化文獻的機構,更要作為一個傳統文化閱讀的宣傳推廣機構,為傳統文化閱讀推廣助力。
1.2 時代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將公共圖書館定位為“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6]。公共圖書館在全民閱讀中的重要地位經由國家法律得到確立,不僅如此,我國在諸多政府文件中更是明確了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中的應有之義。例如,2017年1月25日印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是我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明確公共圖書館需要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同時,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閱讀推廣中需要意識到時代賦予的其他責任,如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只有使自身的不同責任同向而行,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的作用。
2 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的困境
目前,大部分公共圖書館均已明確自身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中的責任與使命,但卻在踐行中出現諸多問題,具體而言主要表現為推廣目標廣泛化、推廣形式單一化、推廣效果無效化。
2.1 推廣目標廣泛化
推廣目標廣泛化是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的根本問題,也是在智能化推廣服務基礎上需要首要解決的問題。目前,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中并未明確具體的推廣目標,在推廣時采用全面推廣的方式,從而導致推廣目標廣泛化。當然,此處提到的全面推廣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面向全民閱讀的“全面”,更多的是針對少數有意愿且主動了解圖書館推廣活動的讀者[7]。在智能化推廣服務下,公共圖書館相較以往推廣工作有了數據搜集與分析優(yōu)勢,而大部分公共圖書館智能技術的應用深度不足,未能有效應用讀者行為數據,導致讀者細分不足。同時,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處于被動狀態(tài),全面推廣方式的主要針對對象為少數有意愿且具有主動性的讀者,對于有潛在閱讀需求的讀者,這類推廣方式無法做到主動挖掘,同樣屬于推廣目標廣泛化的重要表現[8]。
2.2 推廣形式單一化
基于推廣目標廣泛化,無針對性的推廣只能采取以自我為主體的推廣形式,以自我為主體的推廣形式更傾向于熟悉的推廣形式,從而迫使推廣形式單一化。不同讀者適合不同的推廣形式,因此適宜的推廣形式需要先明確目標推廣群體及其特征。公共圖書館傳統推廣形式主要依賴讀書會、網頁宣傳、講座等,看似形式多樣,但從創(chuàng)新度而言均是較老套的推廣形式,未能與時代特征相契合[9]。大部分公共圖書館網頁宣傳僅在網站上宣傳,而對于讀者而言,除了對公共圖書館有較高忠誠度的讀者,鮮有讀者關注公共圖書館網站。其他推廣形式亦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微傳播在微時代已經成為受眾群體最容易接受的傳播形式,微傳播作為契合時代的傳播形式[10]。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中對微傳播的關注力度不夠,是其推廣形式老套的關鍵,需要適應性地加以轉變,契合時代特征,打造適合的微傳播形式。
2.3 推廣效果無效化
推廣效果無效化是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困境的最終表現,是多元因素共同導致的最終推廣結果。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存在的推廣目標廣泛化與推廣形式單一化從結果論表述,同樣導致推廣效果無效化。此外,弱化的讀者閱讀感知與體驗是影響公共圖書館推廣效果無效化的重要因素。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他們已不再滿足于服務的基本要求。以傳統文化文獻閱讀而言,人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從公共圖書館獲取資源并完成閱讀行為,更在于良好的閱讀行為感知與體驗[11],具體表現為便捷獲取目標資源、泛在化閱讀方式、多元化閱讀形式、交互性閱讀空間。但是,目前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僅注重讀者的資源獲取結果及其便利性,對讀者的閱讀方式、形式與空間的感知體驗并不關注,由此導致讀者難以從中獲得良好的閱讀感知體驗,從而喪失閱讀興趣。
3 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薦策略
面對當前的傳統文化資源推廣困境,公共圖書館需要借助大數據技術加以創(chuàng)新與改善傳統文化資源推廣工作,其發(fā)展路徑是明確推廣目標群體及需求—深化并創(chuàng)新既有推廣渠道—提升讀者閱讀感知與體驗。
3.1 以大數據技術明確推廣目標群體及需求
大數據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薦需要契合時代語言,構建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智能推廣模型,幫助公共圖書館更高效完成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目標。據此,筆者構建的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智能推廣模型見下頁圖1。該模型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讀者數據分析系統與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系統。不同讀者在登錄系統后要先填寫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專業(yè)、微信號、QQ號、微博、書籍喜好類型、自己最推薦的三本書等,以此作為讀者基本個人信息,并與讀者閱讀行為數據共同構成讀者個人數據庫。讀者數據分析系統主要負責采集、存儲并處理讀者數據,讀者個人數據庫就存儲在該系統中。讀者數據分析系統共有四個流程:首先,讀者數據分析系統由用戶端采集讀者數據;其次,對讀者數據進行初步分析與整理,主要分析目標為從海量讀者數據中提取有效數據,并對讀者數據特征進行分析;再次,在讀者數據特征分析基礎上,依據不同讀者數據特征劃分讀者標簽,構建讀者標簽庫;最后,依據讀者數據標簽,采用機器學習的方式對讀者行為進行預測。讀者數據分析系統得到的讀者行為預測結果被傳遞至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系統,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系統依據傳統文化推廣目標,從讀者行為預測結果中確定合適的推廣目標群體,從推廣目標群體及其特征出發(fā)選擇適合的推廣形式,再明確適當的推廣方法組合,最終作用于目標群體,完成整套智能化、針對性推廣流程。因此,構建智能推廣模型是明確目標群體及其需求的前提要件,只有合理應用大數據技術,發(fā)揮大數據技術的數據分析優(yōu)勢,才能幫助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明確有需求的目標讀者群體,從而保證傳統文化資源推薦的有效性。
3.2 以大數據技術深化并創(chuàng)新既有推廣形式
公共圖書館傳統文化資源智能推廣模型可以幫助其傳統文化資源推廣活動明確目標群體,從而有選擇適合的推廣形式的可行性,而筆者構建的圖書館智能推廣系統中的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系統具有智能化推廣形式選擇能力,其前提在于錄入推廣形式數據庫,構建目標群體及其特征與推廣形式的關聯關系,從而保障推廣形式的智能化。目前,公共圖書館存在推廣形式單一化問題,過度依賴傳統推廣形式,需要從微傳播特征出發(fā)深化并創(chuàng)新既有推廣形式,即在傳統推廣形式基礎上延伸微傳播形式。目前,受眾群體較廣泛的微傳播形式包括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微博公眾號、微信群、QQ群等,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中需要融入上述微傳播形式,構成多元化推廣形式組合,在推廣時就可針對性地進行推廣。例如,當讀者數據標簽中涵蓋微信公眾號、微信時,公共圖書館便可依據傳統文化資源推廣系統中推薦的“微信公眾號+微信”的推廣形式組合策略進行推廣,針對該目標讀者,一方面以微信公眾號的方式進行統一推廣,另一方面直接面向讀者微信號進行單獨推廣。在推廣內容上,公共圖書館需要考慮讀者群體特征與推廣目標的匹配性,即需要從推廣內容上使推廣群體了解該類型傳統文化資源能夠滿足其閱讀需求。當明確讀者群體與推廣形式后,推廣內容應涵蓋重要信息,如該文獻資源類型歸屬、文獻內容簡介、閱讀目的、其他閱讀者評語與推薦理由,可以以海報的形式進行推廣,以簡潔明了的方式介紹上述關鍵信息,還可以通過鏈接的形式進行推廣,當讀者打開該鏈接后可以詳細閱讀上述關鍵信息,但應用此方式需要提升鏈接標題與封面的吸引力。
3.3 以大數據技術提升讀者閱讀感知與體驗
公共圖書館依托傳統文化資源智能推廣模型還可實現讀者閱讀感知與體驗的提升目的,從目標群體特征出發(fā)選擇適合的推廣方法組合策略。讀者閱讀感知與體驗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分別是目標資源獲取、閱讀方式、閱讀形式與閱讀空間。目標資源獲取主要在于精準性與便利性,一般而言,智能推廣模型可以幫助讀者快速獲取目標文獻資源,此處不作詳細贅述。閱讀方式需要實現泛在化,泛在化閱讀方式是指讀者可以隨時隨地閱讀目標文獻資源。新時期,讀者碎片化閱讀特征愈發(fā)明顯[12],合理利用讀者的碎片化時間就需要實現泛在化閱讀方式,即公共圖書館推薦的傳統文化資源不僅應支持紙質版閱讀方式,還應支持電子版閱讀方式,讀者可隨時隨地通過登錄公共圖書館系統閱覽目標文獻資源。閱讀形式需要實現多元化,多元化閱讀形式既要涵蓋文字閱讀,還要創(chuàng)新聲音閱讀。聲音閱讀主要是指聲音朗讀、評書等以聲音為傳遞方式的閱讀形式,可滿足讀者的多元化閱讀需求,即公共圖書館推薦的傳統文化資源支持在線與下載朗讀,讀者可隨時隨地利用移動端通過聲音朗讀的形式完成閱讀行為。閱讀空間需要實現交互性,交互性閱讀空間需要為讀者創(chuàng)設個性化、交互性閱讀空間。公共圖書館應借助VR與AR技術還原3D閱覽室,讀者可在3D閱覽室進行閱讀行為的交互活動,交流在閱讀傳統文化文獻時的心得體驗,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
4 結語
公共圖書館在大數據背景下的傳統文化資源推薦策略的弊端愈發(fā)明顯,而與之相對應的傳統文化資源推薦工作的重要性與重要地位同樣愈發(fā)明顯,公共圖書館需要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資
源推薦策略。借助大數據技術,公共圖書館在傳統文化資源推廣中應以構建智能化推廣模型為基礎,遵循目標群體明確、推廣形式選擇、推廣方法組合的策略路徑,提高傳統文化資源推廣效率。
參考文獻:
[1] 董鴻根.論習近平的傳統文化觀[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9):6-7,17.
[2] 馮思淇.論習近平同志的傳統文化觀[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5(2):76-7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EB/OL].[2021-01-25].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 楊文祥.圖書館、人的精神、人類文明的內在聯系:當代圖書館學的責任、使命與發(fā)展方向[J].圖書館,2014(4):8-12,17.
[5] 杜定友.圖書館通論[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13.
[6] 郭文玲.我國圖書館傳統文化閱讀推廣研究現狀與分析[J].圖書情報工作,2019(16):121-131.
[7] 田磊.關于圖書館閱讀推廣幾個問題的思考[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2):96-101.
[8] 徐雁.推廣是圖書館讀者服務的重要延伸工作:兼述近現代圖書館推廣閱讀的先進理念及積極舉措[J].圖書館雜志,2020(9):5-13.
[9] 段梅,曹炳霞,韓葉.讀書會的發(fā)展與閱讀推廣組織方式[J].圖書情報工作,2015(20):29-33.
[10] 范桂茹.微時代微傳播現象及其發(fā)展趨勢分析[J].科技傳播,2015(13):203-204.
[11] 王蕾.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有效性的影響因素研究[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0(2):78-85.
[12] 徐艷.基于信息素養(yǎng)視角的碎片化閱讀行為實證研究:以圖書館微信平臺為例[J].情報科學,2017(3):76-81.
(編校:崔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