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內·烏姆勞夫
章亞菲 譯
在2020 年11 月20 日的電視講話中,為了爭取民眾對開展新一輪Covid-19 疫情防護措施的理解,德國總理默克爾稱疫情的爆發(fā)和擴散“就像一場自然災難”。這個把新冠病毒比作地震或是火山爆發(fā)的比喻,一方面來說,是試圖自發(fā)卻勉強地將事態(tài)自然化或者說去政治化,目的在于提升第二次全國范圍封鎖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默克爾的談話中也讓人們明白,她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在病毒感染者數(shù)量指數(shù)型上升后,一直實行的人工和電子的社交接觸追蹤方式已經(jīng)完全不足以中斷病毒的傳播鏈條。這種有部分潛在危機性的動態(tài)在這里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哪些技術能最好地保證既維持社會秩序的正常化,同時又適應疫情中的緊急狀態(tài)(Ausnahmezustand)?大家討論的真的是最好的技術嗎?抑或是此次危機根本就是催生了另一種對技術的理解?無論如何,當前的措施表明,經(jīng)典的技術參數(shù)(有效/無效)和道德記錄(好/正確的技術vs.壞/不正確的技術)不能充分反映社會復雜性。盡管如此,為了能觀察到當下某些社會問題,本文將會提出硬性(固態(tài))和軟性(流動性)技術的劃分。這種新的區(qū)別劃分旨在表明,主要使用硬技術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暫停以及部分阻止某些危機動態(tài)的爆發(fā)或出現(xiàn)。這種對另一種技術理解的聚焦著手解決劉永謀、米切姆和諾德曼提出的問題,即為什么自大流行開始以來,世界各地都可以觀察到部分權威和授權的專家團隊的加強。在下文中,將使用新冠預警應用程序(Corona-Warn-App)為例,在科學和技術研究的簡要概念背景的基礎上,去探究硬技術邏輯的基礎③本文篇幅簡短,就只能把關注點放在經(jīng)驗上。除了Corona-Warn-App外,本文論點也可適用于人工接觸追蹤、新冠診斷和部分的疫苗開發(fā)等。。
在一篇批判性社會學技術研究的開山文本中,有對技術發(fā)展進行足夠復雜和差異化理解的深入嘗試。布賴恩·韋恩在他的文章《不受控的技術》中觀察到,信賴地使用技術的前提是,必須要將它置于情境背景中考慮,他將這種過程稱作適應情境的常態(tài)化(kontextualisierende Normalisierung)①Wynne, B.,“Unruly Technology: Practical Rules, Impractical Discourses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1988,Vol.18,pp.147-167.。如果人們嚴肅看待這個論點,會看到在這種常態(tài)化實踐對原有的正式規(guī)則的——有時是必不可少的——偏離。這種偏離,如韋恩所說,一方面為日常生產(chǎn)的順利運轉建立了基礎,另一方面,如果出現(xiàn)事故,它也可以為可能的錯誤來源和事故原因做出解釋。但是,在技術日?;倪^程中,這種偏離開始擁有了自己的責任,并且成長為平行于原有標準規(guī)則的一種,“即使是高素質的人員對此也不再質疑……此過程的結果是專家的平民化(Laifizierung)”②Potthast,J.,“Technik als Experiment,Technikforschung als Kritik?Eine Zwischenbilanz”,Tecnical University Technology Studies:Working Papers 3,2013,S.8.。如果現(xiàn)在將這些觀察用于適應情境的常態(tài)化,并將它們應用于所使用的新冠技術,有兩個方面在當下會很突出:首先,很明顯我們面對的是另一種或者說新的時間性?;诖蚱苽魅炬湹亩糁埔咔榈哪繕撕茱@然正處在巨大的時間壓力下,因此從一開始某些形式的情景化和適應就受到了阻礙。其次,人工③在德國被稱為“疫情控制偵察員”(Containment Scouts)的接觸追蹤人員的參與同樣相當緩慢,他們主要受雇于人手不足的衛(wèi)生部門。在國際上,這項活動被稱為“接觸追蹤”(contact tracing),近年來已被用于抗擊埃博拉,并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功。在德國大流行初期就為此招募了醫(yī)學和健康科學專業(yè)的學生。然而直到2020年10月初,當接觸追蹤按照預估的資源數(shù)量變得越來越困難時才使用了聯(lián)邦國防軍人。對比有1 100萬人口的武漢市招募了約9 000名接觸追蹤人員,直到9月德國各地才部署了約500名疫情控制偵察員。與數(shù)字化接觸追蹤的特點是,它們還(必須)使用非常狹義的用戶概念。1970 年代醫(yī)學話語中已經(jīng)有了對合規(guī)性(compliance)或制度忠誠度的描述,它描寫了所使用技術(例如藥物)的整體趨勢,即它只有在與足夠積極或能承擔責任的(responsibilisiert)主體相關聯(lián)時才有效(或者有良好的效果)。
新冠預警應用程序將用戶或信息接收者當作非常冷漠的消費者,他們一點也不需要有軟件或硬件相關的知識,而該手機App的核心功能在于,可以發(fā)布自己的新冠診斷報告,也可以將“低風險”和“高風險”用日常行為表現(xiàn)出來。這種情況下專家們認為主要涉及的是那些有最大安全性和效率的技術,他們承諾能完全擺脫個人的日常行為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和不可靠性的影響。用韋恩的話說,這些技術的特點是,它們不同于適應情境的常態(tài)化的各種方式,并且預防自己不受其影響。進行設計的專家與被動接受的外行之間的分界線在技術中且被技術強烈拉扯著。這種分界線的強力拉扯效應此時也體現(xiàn)在一個比較強的逆反應里,那就是在App的使用中沒有一個灰色區(qū)域或中間地帶,個人態(tài)度只能通過兩極化的模式進行表達,即認可(使用)或拒絕(不使用)。
另一篇在專業(yè)領域有一定知名度的技術社會學文章中,作者瑪麗安·德萊特(Marianne de Laet)和安妮瑪麗·莫爾(Annemarie Mol)像布賴恩·韋恩一樣,致力于研究科技在日常運用中的條件。然而與韋恩不同的是,兩位作者以所謂的技術轉移為背景討論了“津巴布韋布什泵”(Zimbabwe Bush Pump),它講述了一種情形,即一項技術被安裝在與其制造環(huán)境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為了能夠描述泵與其使用情境的異質性關系范圍,兩位作者建議從流動性技術方面進行討論。泵的設計和性質的特點是,以其內嵌的技術和社會標準舉例來說,它們既不要求也不認為有必要去嚴格區(qū)分專家和外行。該泵可以通過設計的開放性彌合和填補某些方面的空白,例如國家供水基礎設施或維護和維修專業(yè)知識上的不足。2020年4 月,大約在第一次封鎖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持續(xù)的大流行出現(xiàn)了一個關鍵時刻,即便不能打破專家與外行之間的嚴格區(qū)分,也有可能稍微軟化這個界限。當?shù)聡俜讲《緦W機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Robert-Koch-Institut,縮寫RKI)還沒有提出需要日常戴口罩的時候,這項日后流行的技術的制造和使用已經(jīng)被作為社區(qū)資助項目開展了。官方忙于證明很難通過科學研究來證實日??谡值膶嶋H效用①雖然RKI 公開建議不使用日常口罩的理由是,這可能會使某些疫情相關職業(yè)群體手中的口罩被搶買走,但保持外行和專家之間的相對比例在這里也是有決定性作用的。建議同時強調了戴口罩會帶來危險,以及無論何時都根本不能指望醫(yī)療上的外行。事后RKI將這一態(tài)度解釋為技術治理的傲慢,不僅僅是針對醫(yī)療外行,更重要的是針對其他地區(qū)(例如亞洲許多地方)已經(jīng)建立的一些(成功的)方式。,而可能是基于日常經(jīng)驗的緣故,戴日常口罩能夠減少傳播和感染的風險的觀點已經(jīng)在民眾中廣為傳播。資源供應危機引發(fā)了很多醫(yī)學外行積極參與抗擊流行病,這使口罩更應被歸于流動性技術的領域。軟性技術或流動性技術面對其環(huán)境和用戶有著更大的開放性,可以在接下去的發(fā)展中更有力地調解斡旋在“理性”與“非理性”人群(見劉永謀、米切姆和諾德曼)以及專家與外行之間。這種對比能清楚地表明,新冠App 和未來疫苗的投入使用大概會是在形形色色的技術/環(huán)境交互的另一端進行的。 因為疫苗接種被認為具有最大的潛力和有效性,它是一種硬技術,可以最有效地與使用者和接收者的“不守規(guī)矩”(unrulyness)脫鉤。
可以帶著一絲諷刺意味地說,新冠危機中的危機性體現(xiàn)在,盡管撥打新冠預警App 熱線電話的人非常多,但它——和普通類似信息設備的運行情況比——還是有著很不錯的接通率的。而熱線電話的使用也表明,大量App 用戶正試圖去了解數(shù)字化黑匣子(Black Box)。這種打開黑匣子(unblack-boxing)的行為體現(xiàn)了人們對一般功能以及可能的改進方法的興趣,類似于通過使用人力的接觸追蹤工具去打開社交網(wǎng)絡的黑匣子。數(shù)字化接觸追蹤與人工接觸追蹤的共同點是,它們只在非常初級的參與范圍內運作,且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嚴格遵守規(guī)定路徑的基礎上。
事實上,我們以上提到的這個觀察過程中可能有一個疑問,硬技術與獨裁/技術治理的專家文化相互支持的框架是否更像是在危機時期職能機構的主要論調?或者說這應該被視為公共機構的弱點或是普遍的危機性?在無法回答這些問題的情況下,這里提供的概述旨在闡明技術在全球新冠危機期間的作用,這一作用超越了傳統(tǒng)的道德和技術指標。很明顯,如果人們對硬技術和軟技術結合的態(tài)度更加開放,就可以更可長遠持續(xù)地應對危機。但如果這沒能實現(xiàn),隨著大流行的發(fā)展,在更嚴格的法規(guī)下和人們更強烈的反對的碰撞中會出現(xiàn)新的(或已經(jīng)實際存在的)機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