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官品
(《曲靖日報》社,云南 曲靖 655000)
當今科技突飛猛進帶動了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高速發(fā)展。一方面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另一方面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信息大爆炸讓知識以及相關資訊的獲取途徑也在不斷更新,無紙化閱讀作為一種新型閱讀模式?!翱础笔謾C成為閱讀流行模式??梢哉f每個人時時刻刻都在看手機,這說明人離不開信息,離不開閱讀。而手機閱讀是新媒體閱讀多種形式之一。與傳統閱讀模式一樣,手機閱讀也是我們學習的手段,它并不是站在了傳統閱讀模式的對立面,二者相輔相成,并行不悖,人們以此達到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目的。
我們看到,閱讀方式從單一的紙質閱讀轉變?yōu)槎喾N閱讀方式并存的態(tài)勢。如果說新媒體閱讀屬于信息化碎片化閱讀,那么傳統閱讀則更具系統性,兩者各有優(yōu)勢和差異,并形成互補。
獲取信息,感知世界是生命得以充盈的必需。從古至今,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知識、豐富思想精神的重要渠道。這是閱讀的個體意義,而從全人類的角度,互聯網使人類文明成果、世界各地資訊、不同文化習俗的交流更為便捷和迅捷,一些壁壘被打破,有利于各種思想和思潮的交流與碰撞,有利于新理念的形成。傳播與交流的障礙越來越小,時空都已經不是阻隔。隨著手機、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網絡特有的鏈接方式、強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多彩的圖文聲像信息,人們的視野被空前擴大,生活受到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沒有網絡、沒有手機,生活都出現了巨大的空缺。無紙閱讀是精彩的,是有聲有色有圖像的,它的吸引力或者說魔力,是讓人欲罷不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閱讀習慣發(fā)生了變化,呈現出多種樣態(tài),紙質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復存在,網絡和手機閱讀成為新氣象,迅速發(fā)展起來,規(guī)模擴張迅速。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4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1]顯示,截至2019 年6 月互聯網普及率達61.2%,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54 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同比上升至99.1%。根據《第十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2]顯示,2018 年,網絡、手機、手持電子閱讀器等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達76.2%。這些數據表明,新媒體閱讀勢不可擋。其便捷、舒適、直觀、互動、自由表達等優(yōu)勢,開創(chuàng)出了廣大讀者閱讀的一片新天地。
新媒體閱讀除了信息圖文并茂,傳播快捷便利易獲取外,它的影響越來越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具有讓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得到充分利用的優(yōu)勢。拿英語學習來說,較之一直抱著一本厚重的單詞書,而百詞斬、金山詞霸、流利閱讀等學習軟件,就顯得更具優(yōu)勢,這些軟件可以使我們隨時隨地進行英語學習,提高了碎片化時間的利用,閱讀效率的提高自然毋庸置疑。便利的新媒體閱讀,為忙碌的上班族提供了閱讀便利。對于很多上班族來說,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使得他們少有人能夠長時間地靜坐下來品讀一本書,但是他們又期待通過閱讀提升自我,碎片化時間的利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上下班的途中,休息的間隙,有了無紙化閱讀方式,就可以體會閱讀的樂趣,提升知識水平。由此,社會生活因科技成果的運用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碎片化”閱讀方式是閱讀生活中涌現的一種潮流,這種潮流進而使文字內容的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都發(fā)生了有目共睹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有識之士包括一些大眾,都開始關心網絡信息的內容和質量。所以,網絡信息提供者,提供什么樣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新媒體閱讀方便,信息量大,共享互動成為一大特色亮點,并且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發(fā)布者這一主體能動性極大地吸引著人們。相比之下,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就顯得僵硬,用戶被動接受的情況更多,信息反饋的即時性差。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的發(fā)布者和受眾現在都成為了信息的發(fā)布者,而且可以進行互動。新媒體的技術能夠幫助人們發(fā)現自己關注的興趣點,進而發(fā)展成豐富深入的專業(yè)閱讀。豆瓣閱讀、部分有特色的公眾號、一些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平臺以及各類網絡媒體(包括傳統紙媒轉型成功的新媒體),設置互動留言區(qū)、答題區(qū)、問卷調查、留言送書籍等方式,吸引了廣大讀者,甚至以社交活動的方式團結了讀者,以交流生產內容。這種反饋型多媒體,提高了互動量,保持用戶黏性,產生良性循環(huán)。共同話題、相同興趣愛好,大大增加了人們的存在感,減少了孤寂。社會熱點問題討論是人們互動的集中表現形式,由此我們可以觀察到更具宏觀意義的交流及其中形成和生發(fā)的思想觀念,這種影響是巨大的。
此外,一些新媒體推出作品品鑒分享會,讀者讀書交流會,或者邀請讀者、作者、學者同臺互動,頗為活躍。這些線上交流,激發(fā)了廣大讀者濃厚的興趣。這是傳統紙媒無法實現的。很多設有互評、問答等互動的平臺,讓讀者享受到了互聯網發(fā)展給閱讀帶來的新體驗。并且,這種讀者之間的互相交流,有利于讀者尋找意義,了解他人的看法,在爭辯中理解、認同和包容。
但是,我們必須同時看到,網絡所提供的知識和信息,其準確性很難判斷,且人們容易被片面的信息所誘導和左右。人們常常是對網絡上讀到信息要么囫圇吞棗地接受,要么斷章取義,片面夸大自己認同的東西,而忽視自己不認同的,從而助長偏見。新媒體閱讀帶來了廣泛的讀者和極大的市場,由于監(jiān)管難度大、范圍廣,很多網上的內容沒有經過嚴格的監(jiān)管程序就發(fā)布,從而低俗、惡俗和別有用心的內容隨處可見。另外,碎片化內容常常給人一種錯覺,學了幾個新名詞,就等于學到了新知識,甚至認為這就是學習的全部內容,如此閱讀必然是淺層次的和不完整的,是孤立的而非系統化的,是表象而非本質的,一個個零散的知識點,之間缺乏關聯,這是新媒體碎片化閱讀的缺陷。
另一個缺陷是新媒體碎片化閱讀內容真假難辨,包括各種引擎搜索出來的文章。虛假信息充斥,并且信息繁榮的表象下是更有價值更的文章被遮蔽。也就是說,人們看到的很多是未經出版審查與選擇的信息資源,內容的質量是存在問題的?,F在假新聞、假消息、偽科學不斷出現,混淆視聽,普通網民很難辨別,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傳統閱讀的意義和價值在于經典作品是以質而勝的,它們的廣泛傳播,得益于它們的權威性,真實性和有效性,而網絡上一些信息發(fā)布者的身份有時未必是真實的。這是傳統閱讀地位保障的第一道門。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必須要是好書才行,提高心智、增長見識,接受教育,都必須以讀者接收到的信息是權威的、真實的、有效的為基礎。
從閱讀過程來說,傳統閱讀更有利于身心與精神的投入。真正的閱讀必是身心的投入。某個寂靜的下午,一張桌、一杯茶、一本書,慢慢坐下來仔細閱讀,邊讀邊思考邊探究,讀到歡快處喜不自禁,讀到悲傷處哽咽不已。世界此時只有你和文字,這是一種境界,一種涵養(yǎng),一種自我的體察。深度閱讀帶來的審美體驗和人生感悟能讓讀者受益匪淺。優(yōu)秀的作品,每一部都在深刻的思考、哲理的內涵、藝術的語言、歷史的反思等方面有真知灼見,都是歲月沉淀下來的閃閃寶石。哲學需要漫長而艱難的探究,歷史需厚積薄發(fā),融會貫通,詩詞要推敲、細品,理工科知識的閱讀,需要嚴謹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讀者閱讀時,以往的記憶被調動,想象力被開啟,思辨的積極性被調動,細嚼慢咽,幾經琢磨,其樂無窮。就這樣,閱讀過程中,讀者的心智得到最大程度的調動和開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為什么傳統閱讀在大中小學,乃至幼兒園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這再一次說明,只有憑借字斟句酌反復思考的系統性化閱讀才能實現推動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基本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它不是通過碎片化的新媒體閱讀所能獲取的。
該如何閱讀?新媒體閱讀和傳統文本的閱讀不是對立的,它們是互相依存,互相補充的?;蛟S從某種意義上將,真正重要的不是內容的系統化與碎片化,也不是選擇什么樣的閱讀方式,而是一個人如何看待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碎片化知識可以讓讀者判斷其感興趣的領域在哪里,而系統化閱讀又可以讓讀者在其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所以,重要的是我們閱讀的目的是否達到,能否將閱讀到的知識做到學以致用。
如何進行兩種閱讀方式之間的互補和選擇?傳統閱讀也可以借助新媒體快、全、雜的特點。新媒體閱讀短小、迅速,幾乎無法進行深度閱讀,但可以拓展閱范圍,有利于發(fā)現興趣點,把數字化閱讀與走進書店、圖書館閱讀結合起來。兩者通過取長補短,從“淺閱讀”向“深閱讀”遞進,借助更多方式來完善我們的知識體系。另外在浩瀚如大海的各種信息中,高效準確地找到有價值的信息,不被信息泡沫和各種垃圾信息蒙蔽,是對讀者辨識能力的一個考驗。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碎片化閱讀如同學生的自習,不進行嚴格的課堂教學,絕大多數是不可能完成學業(yè)的,系統化閱讀,如同學生上學進行嚴格的課堂教學,才能完成學業(yè)。自習又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主次分明,二者結合,可以相補。當然,傳統閱讀和新媒體閱讀之間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分界線,人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擇其所需進行閱讀,信息的載體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以“內容為王”,人們需要適時、適地、視需要選擇適合自己實用的閱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