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姜
由商務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20 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于2020 年9 月4 日至9 日在北京召開。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中國在線下舉辦的第一場重大國際經貿活動,彰顯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潛力和對世界經濟的助推力。
面對如此重大的主題活動,各個媒體和平臺所獲得的信息資源基本相同,由于“融媒體的融合程度的加深、內容與數(shù)據(jù)的高度配合、傳播場域的擴大加深以及媒體與受眾的親密互動關系都在重塑著內容制作、集成、傳輸、呈現(xiàn)及反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1],因此在融媒體背景下如何在短時間內從豐富的現(xiàn)場素材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并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生產、報道、分發(fā),成為各大媒體平臺所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在服貿會報道中,以新媒體新技術為基礎,憑借豐富精準的媒體內容、創(chuàng)造性的媒體表達全方位立體式傳播出服貿會的亮點和特色,為融媒體時代的重大主題活動傳播提供了有益借鑒。
作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 新媒體旗艦平臺,央視頻結合服務貿易領域的前沿應用,利用自身平臺特色,在立意之初就緊緊抓住了用戶的興趣點。
1.充分運用智能技術,打造央視頻AI 記者“頻頻”人格化形象。服貿會是為全球服務貿易供給者和需求者搭建的橋梁,所展出的智能科技、冬季運動、文化教育、旅游服務、金融服務等是“看不見”的貿易行為,所以媒體難以進行具象化表達。央視頻推出的AI 小記者“頻頻”,卻讓用戶眼前一亮?!邦l頻”名字來源于平臺央視頻,它不僅能夠對話、問天氣、介紹服貿會的特色,而且可以作為向導在現(xiàn)場帶路。在央視頻發(fā)起的服貿會系列直播中,這名機器人AI小記者和直播主持人頻繁互動,以“頻頻”真是太“貧”了的網絡形象,成為本屆服貿會上的網紅記者。讓機器人進行人格化呈現(xiàn),是新技術形式與內容傳播的融合創(chuàng)新,這種人格化的互動更能引發(fā)年輕群體對于內容表達的情感共鳴,增強用戶黏性,而且更加貼近服貿會前沿服務技術的特點,讓服貿會上“看不見”的新技術新應用在主持人和“頻頻”的互動中,通過“頻頻”的快速反應能夠直觀地感受到。
2.在AI 記者“頻頻”基礎上,設定“頻頻看服貿”主題?!邦l頻”是一個人格化的AI 記者,央視頻的整個專題頁面就是通過AI 記者“頻頻”的視角帶著用戶看服貿會,所以專題的主題設定為“頻頻看服貿”。無論是移動直播、短視頻還是慢直播,都圍繞“頻頻”帶著大家看服貿會展開。在央視頻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關于服貿會的報道內容也都帶上#頻頻看服貿#的話題標簽,強化“頻頻”的人格屬性。將內容產品最大程度地人格化,才能夠建立用戶與平臺的情感連接,使得相關內容更親切、更可信。
在服貿會期間,央視頻以技術為驅動,通過深度挖掘用戶和流量價值,一方面進行內容方面的創(chuàng)新表達,另一方面在形式上也進行突破創(chuàng)新,彰顯了央視頻作為總臺5G 視聽新媒體旗艦在探索媒體融合這一國家戰(zhàn)略上的巨大價值。
1.互動升級,移動直播更有趣。央視頻在服貿會期間通過在展區(qū)間隨時移動的智能拍攝車,讓現(xiàn)場觀眾能夠便捷地參與到移動直播中,實時在線和全國網友互動。智能拍攝車上貼有直播頁面的二維碼,現(xiàn)場觀眾可以直接掃碼進入,實時看到自己的直播畫面,這樣就讓用戶與平臺真正地“玩”了起來。另外,為了解決智能拍攝車在展館間移動時可能出現(xiàn)的畫面抖動、爬坡難等問題,央視頻這次啟用的智能拍攝車是在承重力、爬坡能力較強的工程車上架設平衡云臺和各種平衡器來進行的。這是央視頻以技術創(chuàng)新降低直播門檻、推動行業(yè)發(fā)展的又一嘗試。
2.AI 語音播報,慢直播陪伴更有料。服貿會期間,央視頻上線了“頻頻帶你多視角看服貿”的系列慢直播,包括水立方、玲瓏塔、奧林匹克塔等服貿會舉辦地周圍景觀。這次的慢直播不僅僅是呈現(xiàn)現(xiàn)場畫面,而且匹配了AI 語音播報。用戶在欣賞慢直播景觀的同時,還能夠通過語音播報了解更多關于服貿會的相關信息。央視頻上線的AI 語音播報技術可以直接把文案轉化形成音頻解說,能夠直接與慢直播畫面實現(xiàn)后期合成,大大縮減了傳統(tǒng)生產工序,有效提升了作業(yè)效率。
3.直播內容創(chuàng)意十足,智能切條個性化推薦更精準。在服貿會召開的6 天時間里,央視頻發(fā)起主題為“頻頻看服貿”的直播8 場,內容豐富、涵蓋廣泛、信息量大。每場直播各有側重,從預熱探館到服務機器人、5G、教育服務等專題展館的深度體驗,帶著用戶全方位了解服貿會的前世今生和相關展覽內容。每場直播后,還通過智能剪輯系統(tǒng)將直播內容根據(jù)不同的知識點,碎剪成1-4分鐘左右的泛知識類短視頻。
例如《頻頻看服貿:機器人“頻頻”尋親記》這場直播,內容是通過AI 記者“頻頻”和主持人互動,在場館內探訪其他機器人直播結束后,這場內容就剪成了《高科技讓垃圾分類再也不難!你見過這樣的智能分類機器人嗎?》《看呆小朋友!機器人不僅能澆花,還會做瑜伽?》等15 條相關短視頻,并根據(jù)不同用戶的觀看興趣,通過大數(shù)據(jù)分析后進行個性化推薦。在整體上降低制作成本的同時,影響力卻數(shù)十倍地擴大了。
基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5G+4K/8K+AI”技術,央視頻不僅打通了線上線下、大屏小屏、臺內臺外,還通過“短視頻+長視頻+直播”三位一體的視頻體驗模式,逐漸完善內容生態(tài),創(chuàng)新呈現(xiàn)形態(tài)。央視頻充分發(fā)揮其平臺優(yōu)勢,上線“頻頻看服貿”專題H5 頁面,整合各方資源,用產品化的思維重塑內容生產和呈現(xiàn)創(chuàng)新。
1.充分發(fā)揮主持人IP 的影響。融媒體環(huán)境下的主持人媒介形象,已經實現(xiàn)從符號性到人格化的轉變,主持人的個性化特征成為辨識主持人的關鍵性因素。尤其是央視主持人,不僅影響力大,而且具有獨特個性和人格魅力。在服貿會期間引起廣泛關注的總臺新聞頻道《新聞1+1》節(jié)目中,白巖松和專家共同解讀服貿會的內容,通過“頻頻看服貿”H5 頁面上的橫劃專題《服務貿易帶來了什么?來跟白巖松一起聊一聊》,充分放大白巖松IP 的影響力,將節(jié)目內容按照不同知識點進行1-3 分鐘的短視頻呈現(xiàn),例如《過去20 多年里,中國服務貿易有了怎樣的變化?》《廣交會/進博會/服貿會,傳遞著對外開放怎樣的信號?》等。而總臺中文國際頻道《今日亞洲》欄目則推出主持人劉陽的三分鐘系列短視頻,通過H5 頁面上的《給我三分鐘 為你解鎖服務貿易》專題進行橫劃呈現(xiàn),讓用戶關注主持人劉陽的同時學習到更多服貿會的相關知識。
2.打造矩陣化的內容生態(tài)。服貿會期間央視頻不僅能夠集納總臺內部的報道內容,而且吸引了各類外界頭部創(chuàng)作力量,并持續(xù)進行優(yōu)質資源整合,源源不斷地輸出關于服貿會的好內容。服貿會期間,總臺各個名牌欄目都推出了相應的報道和直播。例如央視頻賬號“焦點訪談”“面對面”“央視一套”“央視財經”“中國新聞”“第一時間”等,除了相關欄目在電視大屏上播出相關內容外,也通過短視頻在央視頻上傳播,形成兩端同步,達到同頻共振的效果??偱_賬號提供了海量的權威內容,臺外矩陣賬號也進一步豐富了央視頻的內容生態(tài)。例如央視頻賬號“北京時間”“時間直播”“河南新聞”“閃電新聞”等媒體賬號每天會發(fā)布大量相關視頻;很多機構和企業(yè)也根據(jù)自己的行業(yè)特點進行相關內容的制作和發(fā)布,例如“中建一局”“中國移動”“北京展覽館”“國資小新”等。通過矩陣的力量,共同構成了海量優(yōu)質內容,并在首頁進行個性化推薦呈現(xiàn)。
3.科學合理呈現(xiàn)海量內容。為了讓用戶在更短時間獲得更多的信息量,央視頻在服貿會專題頁面上的設計更加注重創(chuàng)新和科學的編排呈現(xiàn)。除了優(yōu)質視頻會在首頁根據(jù)閱讀習慣進行個性化推薦外,海量的內容都集納在了“頻頻看服貿”的專題H5 頁面中。鏈接入口做成浮標,在服貿會期間持續(xù)掛在央視頻首頁,引導用戶點擊瀏覽。專題頁面中,除了焦點區(qū)域推薦的視頻內容,以及主持人白巖松和劉陽的橫劃專題外,還設置了“最新報道”“直擊現(xiàn)場”“專題展區(qū)”“黑科技”“專家訪談”“服貿會小貼士”等專欄,全方位立體式地將服貿會的海量內容進行有序歸類,讓用戶觀看更加便捷。還設有“網友熱評”區(qū),大大增加了用戶的參與感和互動性。
融媒體環(huán)境對媒體的發(fā)展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也給主題報道中的融合創(chuàng)新帶來更多空間。央視頻在服貿會期間基于平臺技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報道成效顯著,AI 記者“頻頻”的首次亮相、智能拍攝車的被“圍觀”、AI 語音播報等方式,雖然只是主題報道的一些創(chuàng)新嘗試,卻能夠抓住技術優(yōu)勢,積極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傳播路徑,重視內容融合創(chuàng)新、實現(xiàn)平臺價值,為更多媒體的主題報道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