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李志強
【摘要】深基坑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礎內容,降水是基坑且尤其是深基坑施工中的重點內容。本文首先分析了建筑深基坑施工難題,并圍繞深基坑降水施工技術方法展開詳細探討,最后以具體案例為基礎闡述了深基坑降水施工技術的應用情況,以期可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深基坑;降水技術;工程案例? ? ? ? ?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4.065
1、引言
近些年隨著深基坑工程的發(fā)展,由于深基坑開挖所導致的事故屢見不鮮,在諸多導致深基坑事故的因素中,地下水的影響最為明顯,如何正確合理地處理好地下水的不利影響,對基坑工程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工程中必須攻克的困難。對此,加強建筑深基坑降水施工技術研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2、建筑深基坑施工難題
近幾十年來,我國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建設步入高速發(fā)展時期,層出不窮的市政水利工程、高層住宅和超高層商業(yè)建筑、地鐵隧道工程推動著基坑工程向大范圍、深基坑、復雜多變方向發(fā)展?;庸こ淌且粋€串聯(lián)的整體,主要由場地勘察、支護體系、降防排水體系、土方開挖、現(xiàn)場監(jiān)測、環(huán)境保護等部分組成,任何一部分發(fā)生失控,都會導致深基坑工程事故的發(fā)生。為了推動深基坑工程的發(fā)展和應用,本文從建筑深基坑降水的角度出發(fā)展開詳細分析?,F(xiàn)場基坑施工根據(jù)施工組織設計要求通常需要開挖到地下水的含水層中及其以下位置。在以往的工程施工案例中時常會出現(xiàn)流砂、管涌、坑底突涌現(xiàn)象,尤其是當基坑開挖深度內存在飽和軟土和含水層時,如果未對含水層進行減壓,地下水滲流很容易破壞基坑底部,同時還伴隨流砂和基坑底部土壤流失現(xiàn)象。根據(jù)基坑的大小和深度,地質條件和土壤特性,可以通過各種降水方法來控制地下水。
3、建筑深基坑主要降水施工技術方法
基坑降水一般分為明溝排水和井點降水兩大類。根據(jù)場地的水文地質條件與地表的復雜程度,各類降水方法可擇優(yōu)選擇,也可組合應用。下文就建筑深基坑主要降水施工技術方法展開分析。
3.1明溝排水技術
明溝排水最為經(jīng)濟、簡單、方便,適于淺基礎排出上層滯水。地下水比較豐富,開挖深度不大于4m,水的滲水量較少的地層中宜適用此種降水方法。若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僅采用這種方法,容易使基坑底部土質軟化,并造成地下水侵蝕、基坑邊坡出現(xiàn)滲漏失穩(wěn),并且錨噴網(wǎng)支護施工難度可能會增加。所以,在此類的基坑支護施工過程中,明溝排水一般不單獨使用,經(jīng)常與其他降水方法結合使用,降低工程風險。
3.2井點降水技術
(1)輕型井點降水是一種使用頻率較高的排水系統(tǒng)。它通過集水總管利用降水設備在井點管路內形成真空,將地下水從井管內不斷抽出,從而降低地下水位(圖1)。該系統(tǒng)可以根據(jù)地下水量安排井間距,適用于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3~6m是此種方法降水的最佳深度,一般不超過8m。
(2)電滲井點降水法一般不會單獨使用,通常與輕型井點或噴射井點法結合使用。利用黏土的電滲現(xiàn)象和電泳特性,促使土壤中的毛細水分子更快流動,加速土體的固結速度,增加土體強度,以達到較好的降水效果。在滲透系數(shù)小于0.1m/d的飽和粘土、粉質黏土、淤泥質土中通常采用此種方法,尤其是在淤泥和淤泥質黏土中降水效果較好。
(3)噴射井點降水由于其系統(tǒng)的復雜性,降水中很少使用此法。適用滲透系數(shù)較小的粉質黏土、粉土、粉細砂土層,降水深度較大,可達到8~20m。但是,噴射井管地面運行系統(tǒng)非常復雜,易出錯,施工管理復雜,工作效率低,且成本比其他井點降水方法高。
(4)管井及深井降水。主要設備由濾水管、吸水管、水泵組成(圖2),管井或深井井點一般在地下水豐富的土層、砂層、碎石土層,滲透系數(shù)較大(20~200m/d),以及輕型井點或噴射井點難以解決時使用。管井孔徑一般為400~800mm,管徑一般為200~500mm。深度從10m左右到100m以上。每口管井排水量因管徑的不同而不同,最大排水量可達1000m3/d,適用范圍廣,施工方便。
(5)自滲井點。在基坑下部的土層中,如果存在上下兩層或多層含水層,可采用自滲井點。通過向孔內投擲礫石或粗砂;或放入水泥礫石濾水管,利用自滲井良好的滲透條件,將上部含水層中的地下水、上層滯水導入下部含水層中,最終達到控制基坑地下水位的目的。
4、實例探析建筑深基坑降水施工技術的應用
4.1工程概況
本項目為某11層的住宅樓工程,地下設有單體停車庫及建筑人防工程。施工場地地勢較為平緩,地質環(huán)境穩(wěn)定,常年未發(fā)生過滑坡、坍塌及泥石流等災害。
經(jīng)調查,場地土層厚薄相對不均勻,主要填埋有①1層雜填土和②2層素填土,雜填土厚度0.30~2.60m,大多為碎磚塊、碎石等硬質建筑廢料以及部分生活垃圾。素填土主要以粘性土料為主,填埋土層厚度0.50~3.10m,呈塑性狀態(tài)分布在土層上方;素填土的自然濕度較高、壓縮比較大,但正是素填土的濕軟特性,使得其受壓承載力較低。通過現(xiàn)場對地下水位進行勘測,探明的地下水位特征如下:初見水位埋深0.60~1.40m,標高0.540~1.430m;穩(wěn)定水位埋深0.50~1.20m,標高0.640~1.630m。
4.2降水、排水設計方案
4.2.1降水設計
結合工程施工點地質特征及地質勘探水位探明報告,該施工區(qū)域地下水位適用于管井法達到降水目的,降水井的布設點位設計在降水基坑的外側,并在局部觀測點位對水井的水位進行觀測。基于區(qū)域內同類建設項目的施工經(jīng)驗,設計降水井的間距為6m,井深開挖深度15m(該開挖深度已將集水坑、電梯井部位預觸水高度計算在內)。
鉆井時通過機械反循環(huán)鉆機打孔,設計井筒直徑600mm,井管埋設直徑400mm的無砂混凝土材質管道,水質過濾網(wǎng)材質與井管材質相同,過濾網(wǎng)的孔隙率設計為25%~30%,并在過濾網(wǎng)的最外層包裹80目的尼龍網(wǎng)進行粗過濾。在隔水層部位填入粘土球,對井筒地基層進行密封,其他填土段使用3~5mm濾料填充,若初次抽水值達到設計的目標值,可分時段抽水。
本項目探明的地質資料中,地下水位平均潛水標高約1.290m,抽水后水槽能夠降低至設計槽底水位以下2m左右。根據(jù)現(xiàn)場井槽的地質環(huán)境,水位達到設計標準后降水時長持續(xù)增加,在抽水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定量的沉砂現(xiàn)象,故鉆井設計深度為10~12m。對降水井的位置布局,分別在水井的4個角布設水井,中間位置按照橫、縱方位均勻布設,共計打降水井60~65口,確保降水效率。
4.2.2排水設計
本項目潛水泵設計最大揚程高于20m,水泵的排水量超過24m3/h。工程項目中的排水系統(tǒng)設計,分別在基坑降水部位的外圍安裝架空式排水管(管道直徑D=500),并開挖集水坑蓄水。在基槽頂部外側四周約1m位置,安裝主排水管道,并在排水管道下方每隔5~8m分別砌筑托臺,避免排水管道距離過長出現(xiàn)垮塌現(xiàn)象。在排水井的井口部位進行水泥襯砌,并蓋上井蓋,在設計排水管網(wǎng)時,應確保其與水流方向有1%~2%的坡度,確保排水時出現(xiàn)的積水被及時排出。
4.3施工方案
4.3.1降水井施工
鉆井施工的單井循環(huán)操作流程為:施工點位測量放線→開挖探坑下護筒→準備鉆機→試探性鉆孔→安裝井下濾水裝置→填充濾料物質→洗井沖刷→安裝抽水泵→試抽水→正常抽水。
鉆進過程中,鉆具等機械保持水平狀態(tài),鉆孔垂直鉆入,按照設計的鉆孔直徑、孔徑進行施工。在鉆井作業(yè)中,對各項指標做好記錄,如孔號、孔深及地層巖性特征等;下管時管道的接口部位對齊進入,并在接口部位捆扎密布網(wǎng)避免濾料涌入。井管對接部位要嚴格捆扎牢固,防止出現(xiàn)井管脫落或傾斜現(xiàn)象;選用的井筒濾料規(guī)格均等、干凈無粘土,鉆孔施工需下井管時,使用清水沖洗管道并換漿。井筒成型后立即使用空壓機沖洗井壁,直至水質清澈,30min內的含砂量不超過1/10000的設計要求,降水作業(yè)環(huán)境下含砂量不超過1/50000的要求。洗井操作完畢后,及時將潛水泵下入水井,根據(jù)井內出水量大小,對降水方案進行調控。
4.3.2臨邊防護施工
由于工程涉及降水施工,開挖基坑較深,臨近邊坡會出現(xiàn)滑坡等風險。依據(jù)建設工程安全防護要求搭建臨邊防護裝置,主要包括臨邊防護欄桿、欄柱等。封閉欄桿的下方砌筑磚混結構墻體用于擋水,磚墻厚度24cm、高度不小于30cm,并使用1∶3的水泥砂漿對觸水面進行抹面。
結語:
綜上所述,深基坑工程雖屬于臨時性系統(tǒng)工程,但其整體的安全可靠性十分重要,一旦工程事故發(fā)生,將會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和不可彌補的經(jīng)濟損失。對此,在工程實踐中必須對深基坑整體方案進行優(yōu)選,合理開展降水方案設計與施工,保證深基坑施工質量與安全性,為后續(xù)作業(yè)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享.深基坑工程降水技術及現(xiàn)階段發(fā)展[J].價值工程,2018,37(34):170-172.
[2]孫國梁,宋文智.緊鄰既有建筑物含流砂層深基坑管井降水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18,47(17):83-88.
[3]盧士濤,許濤濤,李亮亮,李咀安.承壓砂層深基坑降水和回灌試驗的應用研究[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7,13(S2):658-662.
作者簡介:
陳?。?995-),男,湖南湘潭人,助理工程師,本科,工作方向:房屋建筑類施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