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背景圖出自:宋代足球紋青銅鏡 湖南省博物館藏
圖中的足球
明代金釧
清宮舊藏紅棕漆銅鍍金六節(jié)望遠(yuǎn)鏡
圖中李四腰間的棍狀物
這是傳為“南宋四家”之一馬遠(yuǎn)的《蹴鞠圖》。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粗略地看,畫中人在踢球而已,但是細(xì)看卻很有“故事”。
畫中有9 個人,有男有女。男的多,有7 個人;女的少,有兩個人。為了方便敘述,給他們起了名字。
球在半空中,是誰踢的?從動作來看應(yīng)該是張三???,他的腳還保持著踢球的瞬間動態(tài)。此人的衣著不一般,他戴著藍(lán)色紗帽,衣襟、袖口也都是藍(lán)邊,他腰間系著紅絲絳,腳上穿著棕皮鞋。張三斜對面是一個女子,姑且叫她大妮吧。大妮的紅衣襟也很醒目——仿佛是為了與藍(lán)衣襟相應(yīng)。其實(shí),畫中的相應(yīng)關(guān)系不只是人與人,還有人與植物,請看,大妮頭頂上方有一枝梅蜿蜒而下,高處又有一根竹枝探入半空,二者交合成一個半圓,似乎也在與球嬉戲。如果說梅是對應(yīng)大妮,那么,竹就對應(yīng)張三吧。
再接著看大妮。她為了右腳踢球方便,把右邊裙褲一角扎到左邊,把右邊衣襟撩到左邊用左手扯住,很是颯爽,有沒有?值得一提的是,她的手臂上戴著金釧,也就是“纏臂金”。以前我們在《步輦圖》里見過這種金飾,是唐太宗身邊的宮女戴的。大妮頭頂?shù)拿分?jīng)過人工修剪,應(yīng)是宮梅(俗稱“倒影梅”),根據(jù)相應(yīng)關(guān)系,大妮的身份似也非同尋常。
參與踢球的總共有4 人,除了張三和大妮,還有李四和王五——此二人衣著樸素隨意多了。李四敞胸露懷,不拘小節(jié),王五腰間裹著圍裙?fàn)钜挛?,這是宋代城市勞工的慣常打扮。從細(xì)節(jié)來看,踢球的主角是張三和大妮,而李四和王五是陪玩的角色。不過,二人身上都各有一樣古怪物件。李四腰間別著一根棍狀物,看上去是金屬材質(zhì),有人猜測它可能是一個望遠(yuǎn)鏡。望遠(yuǎn)鏡在明代后期傳入中國,倘若此物果真是望遠(yuǎn)鏡,那么這幅傳為南宋的古畫,就不可能早過明末了。再看王五,他腰間插著一柄團(tuán)扇,上面畫著與粗糙漢子不相稱的小小桃花或梅花,因?yàn)樯让娉蛴^眾,似乎是畫家有意向觀眾暗示什么。暗示什么呢?或許暗示這是一場梅竹迎春的和諧球會,而不是真正的比賽。(實(shí)際上,這種四人組合所比試的確也不是入門分?jǐn)?shù),而是球技,這種游戲方式名叫“流星趕月”。)
此畫所暗示的“故事”不止這一處。在侍女二丫的身后站著一個人。他似乎是盲人,一只手搭在二丫肩頭,正在側(cè)耳傾聽。這又說明什么呢?為了說明他多么熱愛足球,以至于即使看不見也要聽人踢球?具體何意,不得而知?;蛟S,它曾是一幅故事畫,人物各有來歷,但是故事背景失傳了。
我國的蹴鞠歷史悠久。在史書中,戰(zhàn)國、秦、漢的蹴鞠活動都有記載。本頁下部有一枚西漢銅印,圖案就是兩人比賽顛球。到了宋代,足球運(yùn)動有了大發(fā)展,詩文、繪畫、雕刻對蹴鞠也多有表現(xiàn)。標(biāo)題兩邊的背景圖出自宋代足球紋銅鏡,圖像是一對男女青年踢球。在古人觀念中,至少在某段歷史時期以及特定場合,男女蹴鞠似乎是與明媚春光一樣令人盼望和使人愉悅的事,而畫家用象征君子的梅竹為之框定了正義的格調(diào),因此這幅《蹴鞠圖》的意義大大超出了“蹴鞠”本身。
西漢·銅蹴鞠圖案印 印面(左)鈐本(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