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語 丁莉莎
2019年10月1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第一個通過天安門廣場接受黨和人民檢閱的是三軍儀仗方隊。我就在此方隊中,穿著白色海軍禮服,昂首闊步。
2017年7月,我收到了蘭州大學寄來的錄取通知書,隨之郵寄來的還有一些征兵宣傳材料。得知大學生可以保留學籍應征入伍,這讓早就向往軍旅生活的我激動不已。
與儀仗隊結(jié)緣于省里的那一次體檢。排隊體檢時,突然聽見周圍有一些聲響,緊接著就看到兩名身材高挑的女兵走了進來。她們穿的不是訓練時的迷彩服,而是一身板正的軍綠色正裝。扎著利落的馬尾,化著得體的妝容,氣質(zhì)出眾,她們一出現(xiàn)就把我們這群渴望入伍的女孩看傻了。有一天我也能像她們這么“颯”嗎?
我個子高,她們一下子就注意到我,來到我面前,登記了我的相關信息。9月初,我接到了體檢通過、通知我參加政審的電話。當天晚上,登記我信息的那兩位女兵也打來了電話……
9月中旬,我迎來了我的18歲生日。生日當天,我收到了一份特別的成人禮——《入伍通知書》,即將要去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大隊!
軍姿是軍人最基本的姿態(tài),而儀仗隊擔負的儀仗司禮任務是國家和軍隊的最高禮儀,對軍姿的要求更是嚴之又嚴。
剛到儀仗隊新兵連,我看到的不僅有寬闊的營房,還有汗?jié)竦能娨隆?月仍非常炎熱,隊列訓練一練就是半天。軍姿訓練要求每一位隊員身軀挺拔有力并自然,能在烈日和寒風中站立3小時以上,能在迎風迎光的條件下堅持至少40秒不眨眼、不流淚。
剛開始訓練軍姿時,我總是找不到老兵身上那股挺拔的勁兒。軍姿的訓練要求是三挺一頂一收—— 挺胸、挺膝、挺頸、頂頭、收腹。每一項要想練好都得下功夫,比如, 膝蓋如果沒有挺直, 用手輕輕一推就會彎,訓練中班長有時會走到隊伍后面,突然推一下大家的后膝,以此來檢查我們訓練的投入度。班長說:“只有把這些要領掌握好,以后練別的動作才能更加標準?!?/p>
為了能早日練出挺拔的軍姿,除了正常的操練學習和吃飯睡覺外,只要有一點零碎時間,我都會將背貼著墻根紋絲不動地站著,哪怕站到汗流浹背。
空閑時,班長會給我們講她們以前訓練時的故事,比如,一位老兵曾為了矯正體態(tài),睡覺的時候從未枕過枕頭,硬是把軍姿給練出來了!我仿佛一下來了靈感——我的軍姿也需要加強,正好可以試試這個方法!不就是不枕枕頭嗎?剛開始時很不適應,但只要想到自己離一名合格的儀仗兵又近了一步,內(nèi)心就充滿了力量。
好的眼神是軍姿的靈魂。面對外賓時,儀仗隊員們的眼神至關重要,要神采奕奕、不卑不亢,體現(xiàn)出中國軍人的精氣神。日常訓練時,不論遇到刮風還是烈日,我都當作是鍛煉眼神的好機會,盡力將雙眼睜得更圓,并在心中默默給自己讀秒,努力堅持久一點,再久一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星期后,我的軍姿首次受到了表揚。
3個月后,我轉(zhuǎn)入了儀仗隊專業(yè)科目訓練。
都說儀仗隊苦,起初我以為在鐵絲網(wǎng)下摸爬滾打那叫苦,沒想到儀仗專業(yè)科目的訓練讓我對苦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最終的分列式踏樂正步之前,我們需要將踢腿、慢步、連貫正步、槍法等基礎科目逐一攻克。印象很深的是,那時候每天在寬闊的操場上練習慢步,從南到北,從北又到南,一步一步都得使上全身的勁兒。很長一段時間里,晚上睡覺時躺在床上,膝蓋疼得完全無法伸直,早上起床都得扶著床沿,像踩著棉花一樣下地。7斤多重的禮賓槍,在舉槍敬禮時,我們需用一根手指一個寸勁把槍拎至胸前,就這么一個動作,我們常常練到手指頭捏不住筷子。我們?yōu)榇藢iT加強了力量練習,拿槍做單手托舉、俯臥撐、引體向上,經(jīng)過反復訓練,大家的臂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慢慢地,我領悟了儀仗隊里常說的兩句話:“儀仗隊沒有四季”,那是因為執(zhí)行任務不分四季;“儀仗隊天晴也下雨”,那是因為戰(zhàn)士們的汗水一直在滴。
夏季,操場地表溫度超過50℃,訓練時汗水流進眼睛腌得生疼,但我們不能放松分毫;冬天,單薄的訓練服根本擋不住凜冽的寒風,戴著手套的手還是被凍得生疼,可我們不能懈怠半點。
在儀仗隊,新兵下連之后便可以開始接受考核,過關的即可編入儀仗隊的預備隊,再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考察與磨合,便可以上正式任務。還記得我是在作為新兵下連后,儀仗隊接到第二場任務前,終于通過考核,編入了儀仗隊的預備隊。
2018年7月,我們?yōu)閭鋺?zhàn)任務進行站立訓練,熱浪裹挾著身著春秋常服的我,襯衣和外套早已濕透。漫長的時間過去了,突然隊伍里有一名正式隊員因中暑下場了,正式隊員出現(xiàn)意外情況就意味著預備隊員的補位,會是我嗎?會是我嗎……
余光里我看到中隊長向我的方向走過來,我的心都要提到嗓子眼兒了,終于她走到我的面前,停下了,大聲點了我的名字!雖然當時我已經(jīng)站得非常吃力,但仍然用已有幾分嘶啞的嗓音大聲答:“到!”“你難受嗎?”“報告,不難受!”于是,我終于站到了我夢寐以求的位置上,迎來了我的第一場任務。
那場任務后,中隊里很多人對我說:“你可真幸運,是唯一一個沒跟過預備直接上場的新兵?!碑斎?,誰都知道這幸運背后的付出。
在此之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我參與了包括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內(nèi)的迎接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訪華的儀仗司禮任務20余場。
當然,最讓我感到自豪的是,2019年我被抽調(diào)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任務。
受閱距離96米,128步,每步75厘米,66秒通過,我們必須不差分秒、不錯毫厘。閱兵的“奇跡”,是每一名受閱軍人歷經(jīng)無數(shù)次重復,仍堅守著最高標準換來的。在炎熱的天氣里,我們磨礪意志,苦練軍姿,用鐵架子在隊列前側(cè)拉上一根又一根線,一列人的鼻尖、眼睛、帽檐、帽徽都要控制在同一條直線上,甚至每個人槍口的角度都要一致。為了達到閱兵時仿佛復制粘貼般的效果,所有這些小細節(jié),在訓練時都要被無限放大。
正步每一步75厘米的步幅卡不準,我們就趁休息時間在望不到頭的訓練道上打滿精準的步幅線,一厘米一厘米地計較,不斷強化肌肉記憶。
踢正步時樂感不好,節(jié)奏卡不上軍樂的樂點,就一遍遍踏樂練習,直到分毫不差。為了練樂感,我將閱兵曲譜牢記于心,閑暇之余跟著閱兵進行曲練節(jié)奏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
為了達到一個方隊宛如一個人的要求,大家想了很多辦法:頭型不正別大頭針、練擺臂時拉起繩子、練踢腿時綁上沙袋、走路時別上T形架……這96米,128步,我們這群人一起走了208天。
正式受閱那天,我們凌晨就在方隊門前列隊完畢。到達天安門廣場,按部就班進行了幾次預演后,正式的閱兵慶典開始了。
“踏,踏,踏……”整齊劃一的腳步聲響起,一下一下,砸得腳下的青石板微微顫動。矯健的步伐,挺拔的身軀,堅毅的表情,整個方隊如一塊鋼板。因為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演練,走過天安門城樓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既有豪情,也有從容。
閱兵結(jié)束后,我光榮退伍,回到蘭州大學繼續(xù)學業(yè)。部隊生活錘煉出的吃苦耐勞、迎難而上、不言放棄和嚴于律己的精神,都將成為我在新的學習戰(zhàn)場上的利器,助我越飛越遠!
梁衍軍//摘自《大學生》2021年第6期,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