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光遠
這段時間,兩件事讓我非常感慨:
第一件事情是高層以高規(guī)格紀念深圳等特區(qū)成立40周年。以深圳為代表的特區(qū)過去40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列車上最靚麗的風景線之一。特別是深圳,從40年前的小漁村,一舉成為中國經濟規(guī)模居第3,亞洲居第5,全球居前30位的國際化大都市。大家都在探討,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締造了深圳的今天。
另一件事是電影《奪冠》前段時間的熱播,把我們這些有女排情結的人又帶回到那個物質還很貧乏,但精神極其富足的激情澎湃的時代。
今天,中國的物質狀況是當年根本無法相提并論的,物質之豐富完爆當年,經濟基礎也遠勝當年。但是,大家似乎失去了那種拼勁和精神。就中國經濟而言,今天的中國經濟雖然增速下來了,但就中國經濟的競爭力而言,也是遠超當年。
當年是一無所有,我們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奇跡。在這種情況下,按照正常邏輯,面對一些挑戰(zhàn),我們的應對辦法比過去要多很多,我們不應該為中國經濟擔心。然而,我總感覺中國經濟喪失了過去那種沖勁和靈魂。
財富的積累總是讓人覺得有很多不合邏輯的地方,中國人的圖騰和信仰被對物質和權力的欲望幾乎覆蓋,經濟增長的路徑讓人沮喪,民營企業(yè)和改革的處境讓人擔憂,網絡上圍繞一個簡單的問題展開互噴,觀念和思維的撕裂讓人焦慮。在前進的方向上,我們繼續(xù)像80年代的深圳和女排帶給我們的精神坐標和理想信念。
和各行各業(yè)的人交流,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人對中國經濟充滿了種種抱怨和不滿。當然,這種不滿并非空穴來風,也不是完全的牢騷滿腹,而是的確反映了過去40年經濟發(fā)展的同時,在收入分配等領域分化帶來的種種弊端。
我們不否認中國有很多人是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努力獲取了財富,但我們也看到,一些人財富的獲得和整個社會的進步背道而馳,壟斷收入和各種灰色收入打擊著年輕人追求未來的信心。財富過度向房地產集中掏空了制造業(yè)殘存的勇氣,經濟改革的爭議和停滯讓一些人心灰意冷,不斷出現(xiàn)的精英階層的出走和移民讓人對未來憂慮。
世界的確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了諸多挑戰(zhàn),在這些挑戰(zhàn)中,坦率而言,我壓根不擔心中國造不出芯片,我也不擔心中國在創(chuàng)新方面是否會有重大突破。
這些不應該成為問題。我最擔心的,仍然是精神的缺失。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精神,如果沒有凝聚力,沒有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即使在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又如何?面對改革的困境,中國的很多精英階層都搖身成為 “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失去了中國知識分子應有的擔當和責任,只算計個人進退,只揣摩領導心思,精心繞開各種危及個人前途的風險和選擇,而置國家的前途和安危于不顧。
這個時候,太需要一種精神,凝聚所有力量,為中國的改革和中國經濟的前途殺開一條血路,我們的確懷念80年代那種令人迷戀的精神。
我們需要這種精神,我們需要各界團結起來應對時下的所有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