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南 南陽 473000)
“一帶一路”倡議已得到了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共識,已為成為國際社會重要的經濟聯絡帶。2020年6月18日,《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指出,教育對外開放是教育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重要推動力,優(yōu)化出國留學工作布局,做強“留學中國”品牌,深化教育國際合作。德智體美勞是對人的素質定位的基本準則,也是人類社會教育的趨向目標。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民族傳統體育如何促進留學生德智體美勞培養(yǎng)?是值得思考的新時代命題。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 B&R)。2013 年 9月和 10 月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具有高度的時代性、前瞻性、現實性的戰(zhàn)略意義。以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為引領,以和平發(fā)展為旗幟,以經濟合作為主題,在沿線國家和組織之間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民心相通的命運共同體。
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在中華歷史上一個或多個民族內流傳或繼承的體育活動的總稱。主要是指我國各民族傳統的祛病、健身、習武和娛樂活動項目。1997年民族傳統體育學被確定為一級學科體育學下屬的4個二級學科之一,并形成以武術為主體,包括傳統體育養(yǎng)生和民族民間體育在內的民族傳統體育學科體系。依此將民族傳統體育劃分為三大類:武術類;傳統體育養(yǎng)生類;民族民間體育類。
德智體美勞:是指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即常說的“五育并舉”。是對人才全方位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代教育體系對人才培養(yǎng)的重構和定位,對個人進步和社會發(fā)展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德智體美勞是相成相輔的、不可分割的聯合體,共同推動新時代人才培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
“一帶一路”不僅繁榮了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經濟交往,更開啟了中外合作辦學、互派留學生的良好局面。留學生來華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的學習,每位留學生都是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在學習、生活、工作等方面都在耳濡目染著中國文化,是感受中國文化的踐行者,是傳播中國文化的先行者。而民族傳統體育是浸潤著五千年悠久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歷史深厚、具有獨特的民族色彩;集體育的實踐活動和傳統文化于一體,選擇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對留學生培育的體育項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更具有時代價值。
河南省高校招收留學生有37所,大部分高校對留學生開設的體育課上都有民族傳統體育,目前而言,開設的以武術為主。如河南理工大學開設太極拳,河南大學開設少林拳,河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開設心意六合拳,基本上是競賽套路和地方拳種為主。對河南省來說,少林拳和太極拳是一張武術名片,是傳播中原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河南已舉辦過兩屆的留學生武術錦標賽,和一次“留動中國”河南省選拔賽,這對留學生從學到練,從練到賽無論是磨煉刻苦訓練的意志、塑造競賽當中的自信心、在身臨其境的內心體悟,都將是一次對中國文化認識的升華。因此,民族傳統體育促進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才為德之資,德為才之帥。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對人才的培養(yǎng)都是非常重視的,特別是德才兼?zhèn)涞娜瞬?。要培養(yǎng)一批有愛國熱情、甘于奉獻、技術精進、勤勞苦干的人才;不是培養(yǎng)利用高科技危害社會的害馬之群,應該為國出力為國獻策。這就需要重視和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做品學兼優(yōu)、德才兼?zhèn)洹W有所成、成有所用的愛國人才。對于留學生而言,德育亦不可缺失,培養(yǎng)對中國心存善念、情誼友好的國際友人,而不是藝成德喪的反華人士,一定要成為傳播中國聲音的友好者。
“立德”就是確立培養(yǎng)崇高的思想品德,“樹人”即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立德”是“樹人”的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標。而“崇武尚德”的武德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武諺云“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短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理者不可與之教”,習武過程中以禮始以禮終就是塑造留學生武德的實踐途徑。如 “抱拳禮”、“鞠躬禮”、“持械禮”、“點首禮”、“注目禮”等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內在修養(yǎng)。在其他民族民間體育如中國象棋的“紅先黑后”的禮讓之道。這些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禮儀無形中潤物無聲的促進德育的培養(yǎng),對理解中國文化中的崇禮重德、和善友好、禮尚往來等都是最好的注釋。
智育,簡言之即是開發(fā)智力的教育,狹義的講單指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據《周禮·地官》記載中國古代就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就有智育的內容,在西方,古希臘雅典的教育中,以語法、修辭、邏輯(或辯證法)以及算術、天文、幾何、音樂等作為奴隸主學校的智育內容。朱光潛在《談美感教育》中談到:“智育叫人研究學問,求知識,尋真理。”可見,智育自古以來都受到非常高的重視。而留學生來華求學最直接的就是學習中國先進的知識,也是最主要的意圖和目的。
民族傳統體育歷史悠久、傳承有序,是千百年技藝的延續(xù),對智育具有獨特的魅力。太極拳中陰陽互換、虛實轉化、柔中寓剛的哲學思辨;心意六合拳中 “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的“外三合”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的“內三合”,完全闡釋了內外三合人體整體勁的力學特征;各種健身氣功養(yǎng)生功法中的對稱動作有助于鍛煉大腦的協調反應能力,更好的開發(fā)大腦提升智力;各類益智類民族傳統體育諸如圍棋、五子棋等對人的智育的培養(yǎng)無不推潑助瀾。民族傳統體育從各個方面對人的智力的提高都有著有益的幫助,也更加有利于塑造留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培育勇于探索的精神。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保徽Z道破德智體三者之中體育的重要地位,并進一步指出“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在社會上還有一種通俗易懂的說法是:身體是“1”,而人生的其他要素金錢、地位、財富、事業(yè)、家庭、子女皆為“0”,沒有了“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言簡意賅的道出體育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也為我們對留學生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啟示和參考。
這里談到的體育以發(fā)展體力,增強體質為主要任務的教育,通過參加各種運動來實現,在活動的過程中以鍛煉人的身體為目的。而民族傳統體育是具體的項目從屬于體育范疇,體育的最基本功能是強身健體,在此基礎上才延伸出其他功能。民傳傳統體育捍衛(wèi)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身體健康,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促進留學生體育培養(yǎng)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優(yōu)勢明顯,融健身、防身、修身、養(yǎng)生為一體,內容豐富、老少皆宜、對時間和場地要求不高,“拳打臥牛之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坐站行躺臥皆可練習不拘泥形式滿足于不同年齡階段。特別是武術赤手空拳皆是功夫,對提高力量、速度、柔韌、靈敏、協調、反應效果良好。對南非留學生困于“亞洲蹲”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也效果顯著。(注:亞洲蹲指亞洲人常采用的蹲姿,即雙腳要完全著地,臀部貼近腳踝而雙膝要分開,西方國家的人很難做到這個蹲姿,而亞洲人卻能輕易做到,因此這個蹲姿得名“亞洲蹲”)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促進留學生體育培養(yǎng)上得心應手,深受留學生的喜愛。能在系列國際間的民族傳統體育賽事上獲獎就是最好的印證。
此處所提的勞育是勞動教育的簡稱,在德智體美勞 “五育并舉”中勞育是短板,雖已引起國家的重視,如何落地實施仍需要一段時日來檢驗。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全面構建體現時代特征的勞動教育體系進行了頂層設計。然而,如何讓勞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導學生出力流汗、磨練意志,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熱愛勞動,尊重勞動?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那么,在開展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時如何同勞動教育相融合?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在摸索中創(chuàng)新,下面就武術的教學實踐中談一下促進留學生勞育培養(yǎng)的措施。
首先要了解“體”與“勞”的聯系與區(qū)別。兩者在人才素質培養(yǎng)中都是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是“五育并舉”中更加注重身體力行的實踐教育;從個人體力上講具有相同的一點就是通過體力活動都容易造成身體的疲勞,恢復后都能促進身體健康。在觀念上容易視為一體,其實區(qū)別非常大;兩者做為獨立的一項教育就說明具有質的區(qū)別,“體”主要之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勞”傾向于生活實踐能力,去完成一項任務。在民族傳統體育的教學競賽的實踐活動中,亦有勞動教育的元素,如上課需要的刀槍劍棍、音響墊子、靶子沙袋等器械設備,以及比賽場地布置,外出武術比賽以強幫弱如拿包裹,主動抬比賽用水等等。這屬于民族傳統體育開展的一部分,但不是體育鍛煉的部分,而是額外的勞動。要科學安排勞動量,合理分工執(zhí)勤留學生,培養(yǎng)他們不怕累不怕苦的勞動精神,其他同學要學會尊重和分享執(zhí)勤留學生的勞動成果,表現在不亂丟器械、不破壞場地設施,做一個文明和具有勞動素養(yǎng)的人。
“一帶一路”已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經濟交往的黃金通道,無疑帶動著政治、文化的深入交流。教育對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作用日益明顯,作為教育功能獨特的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屬于體育但高于體育,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彰顯了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勞育的綜合育人價值。而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同向同行,同頻共振,是留學生奮斗精神培養(yǎng)的必由路徑。希望留學生在民族傳統體育鍛煉中能夠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fā)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