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人民檢察院 張廣斌
今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目前,全國上下都掀起了學習民法典的熱潮。學校在組織學生學習民法典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相關法條,還要讓學生理解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基本價值理念,用民法典的價值理念引導學生樹立向上向善的價值觀。那么民法典中有哪些價值理念可以作為學生價值觀的引領呢?下面就對照具體條文闡釋、解讀一下民法典所蘊涵的價值理念。
民法典第1245條規(guī)定,飼養(yǎng)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動物飼養(yǎng)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民法典第1251條規(guī)定,飼養(yǎng)動物應當遵守法律法規(guī),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妨礙他人生活。這兩條都是民法典中飼養(yǎng)動物損害責任的內容。目前,飼養(yǎng)動物侵權,尤其是寵物狗傷人問題已經(jīng)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2019年,全國城鎮(zhèn)寵物狗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5503萬只,而2013年至2017年,全國共有3820人死于狂犬病。今年8月,廣東佛山市一位八旬老人被狗繩絆倒身亡,再次引發(fā)了人們對養(yǎng)狗問題的討論。因養(yǎng)狗而生的問題的實質是狗主人的公德問題,這5503萬只寵物狗背后,是成倍數(shù)量的狗主人。一些狗主人不能做到文明養(yǎng)犬,導致遛狗不拴繩、不清糞便、甚至狗傷人的事件頻發(fā)。民法典對這一社會問題作出回應,就是引導人們樹立尊重他人的理念。遛狗拴繩,是對他人生命權、健康權的尊重;自覺清理寵物糞便是對社會公德的尊重。大家樹立了尊重他人的理念,社會才會和諧。
民法典第1015條規(guī)定,自然人應當隨父姓或母姓,或者其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但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為什么規(guī)定姓名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因為近些年標新立異的名字太多,造成了社會關系的混亂。西安有個小姑娘,她父親給孩子起了個四字的名字,和一款知名游戲的名字一模一樣。山東濟南的呂先生、張女士夫妻給女兒起了個既不隨父姓、也不隨母姓的名字,叫“北雁云依”。派出所認為孩子姓名必須隨父姓或者母姓,這名字不符合戶口登記條件,拒絕登記。呂先生起訴到法院,這是全國第一起姓名權行政訴訟案。當時的法律只規(guī)定公民的姓名可隨父姓或者母姓,這個案子層層請示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立法解釋,明確公民依法享有姓名權,但公民行使姓名權還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最終,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不支持“北雁云依”這個名字。
取個標新立異的名字可能會一時引人注目,但人生真正的令人敬仰不是僅靠一個名字。我們來看看這個名字——鐘南山,僅從名字上來看,這是一個很傳統(tǒng)、很平常的中國名字。全國叫這個名字的不只一人,但是現(xiàn)在我們一看到這個名字,想到的肯定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鐘南山院士是靠他的名字引人注目嗎?不是!他受人敬仰,是因為他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作出了突出貢獻。鐘南山院士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貢獻,是因為他60年孜孜不倦地學習,練就了一流的專業(yè)本領,更因為他有一顆熾熱的愛國心。所以,真正值得驕傲一生的,不是與生俱來的出身,也不是標新立異的名字,而是通過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證明了自己的尊嚴和對國家、社會的價值!民法典不支持標新立異的姓名,也有引導人們腳踏實地、尊重傳統(tǒng)、摒棄浮躁功利心態(tài)之意。
民法典第34條第4款是民法典正式通過前6天新增加的內容,該款規(guī)定:因發(fā)生突發(fā)事件等緊急情況,監(jiān)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jiān)護職責,被監(jiān)護人的生活處于無人照料狀態(tài)的,被監(jiān)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jiān)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為什么多年籌劃的民法典會在正式通過前6天臨時增加這款規(guī)定?因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人被隔離觀察,出現(xiàn)了未成年人無人照料的事件。這一問題曝出后,很多地方立即出臺了相關的應對措施。但是這些地方的救助措施都是臨時的,沒有法制化,沒有固定下來。民法典第一時間把這種救助措施以國家基本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使得以后再遇到類似事件就有章可循。這說明我們的黨、國家在及時地自我完善,在不斷補齊我們國家治理中的短板。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很多學生會出國,很自然地會把不同國家進行對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對于我們國家的長處,我們當然無比自豪;對于我們國家發(fā)展中的不足,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我們要正視不足,也要對未來有信心,要相信這些短板都會一點點補齊,因為我們的國家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國家。
我們的國家在不斷自我完善,那么作為學生、教師、學校乃至一個地方的教育圈,是否也在不斷自我完善呢?拿學生來說,來到新學校,是否適應了新環(huán)境?住進集體宿舍后,是否適應了打呼嚕的室友?與人發(fā)生沖突時,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新變化、新問題,自我完善是每個人成長的必修課。自我完善不僅是考試分數(shù)的提高,還包括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對心理的調適、情緒的管理等。再以教師而言,在教學技能、課堂把控、班級管理、師生關系、工作與家庭的平衡方面是否取得了進步?是不是離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離自己理想的狀態(tài)越來越近了?教育管理部門、學校應做的反思就更多,教育生態(tài)、學校管理都需要一點點優(yōu)化,發(fā)現(xiàn)不足之處、不適合時代需要之處,就應及時調整、完善。總之,無論是個體還是部門、機構、團隊都應該從民法典監(jiān)護制度的完善中受到啟發(fā),不斷調整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優(yōu)質、更強大。
除了尊重他人、腳踏實地、自我完善的理念外,民法典總則中還提到了誠信、公平、節(jié)約資源、保護生態(tài)等價值理念。我們應該把民法典的價值理念融合到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讓民法典的理念成為學生思想觀念的價值引領,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