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陳士同
歷時數(shù)日,“優(yōu)師計劃”的原創(chuàng)研發(fā)項目“考綱信息卷”(注:該項目現(xiàn)已轉化為出版成果,名為《超級全能生·高考命題規(guī)律與題·考綱檢測原創(chuàng)卷》)在編輯、命題教師和審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終于完工了。該項目有若干研發(fā)小組,為確保研發(fā)工作的順利完成,編輯部對每個研發(fā)小組的四位教師都進行了明確的分工:兩位教師負責命題,兩位教師負責審題,編輯統(tǒng)籌協(xié)調各個環(huán)節(jié),保障研發(fā)工作按時、保質完成。命制試題是一項浩繁的工作,需要關注、考慮的內容有很多。盡管是模擬卷,但所有參與人員都力求其與高考真題形似、神似。秉持這一命題原則,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各位教師各司其職,精耕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處細節(jié)。隨著試題的付梓,命題和審題的工作就告一段落。試題對2020年的高考備考能否起到一定的導向與引領作用,只有通過實踐檢驗——即使用者的使用——才能給出客觀的答復。畢竟,就一份試題而言,命題人的命題意圖與做題者的心理投射是有一定差距的。命題者精雕細琢后呈現(xiàn)的內容有時候可能因為認識的窄化,導致在思考和分析問題時不夠全面,只有通過師生的使用才可能發(fā)現(xiàn)其存在的問題。筆者作為該項目的審題老師,在研發(fā)工作塵埃落定之后,回頭審視這段經歷,發(fā)現(xiàn)有許多心得值得總結。
一份試題由題目及答案兩部分組成,兩者相輔相成。為了提高實用價值,研發(fā)教師在命題材料的挑選上和試題的命制上都應盡量保證接近真題。只有這樣,用卷者在做題的過程中才能產生高考般的體驗,從而達到以練備考的目的。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以真題材料為參考進行材料挑選是關鍵。信息爆炸的時代,想找到合適的語料猶如大海撈針。如何沙里淘金找到合適且沒有命題痕跡的材料,需要命題教師盡力找尋:一是選擇的材料必須符合《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的說明》(以下簡稱《考試說明》)中的規(guī)定。如論述類文本中外皆可,體裁應為政論文、學術論文、時評、書評等;實用類文本中外作品均可,文體涉及新聞、傳記、報告、科普文章等;二是選擇的材料篇幅不宜過長或過短,應與同年真題相似。一套試題的總字數(shù)宜在9 000字左右,所以各板塊的材料篇幅要適中,如論述類材料宜在1 100字左右,文學類材料宜在1 600字左右;三是材料要有命題點和解題點。如果只注重材料本身而忽視命題點和解題點,則會影響試題的質量。
完成材料的遴選,并不意味著可以開始命題工作。為了保證與真題高度相似,以便更好地命題,命題教師還要對材料進行調整,諸如文章結構的安排、與命題無關的材料的刪減、語言表述方式的轉換等都需要進行二次加工。
例如筆者本次所在的研發(fā)小組,命題教師選取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的命題素材是非連續(xù)性的,主題為影視劇。三則材料從不同角度對影視劇中的“宮斗劇”做出點評,看似獨立,實則各材料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關聯(lián),如此才有助于命題;作文材料選擇的是2019年某生放棄上清華的熱點事件。按照“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寫作要求,只有提供現(xiàn)實感強的材料,并具有多角度審題的視角,寫作者才能寫出現(xiàn)實感強的文章。由此可以看出,命題教師選擇材料其實很困難。
自2017年實行新高考以來,根據“穩(wěn)中求變,變中求新”的指導原則,近幾年高考的試題特色(題色)和試題特質(題質)基本上保持穩(wěn)定,沒有太大的變化。按照這樣的發(fā)展趨勢,在命題過程中,嚴格按照《考試說明》中針對試題提出的要求和對試卷結構做出的規(guī)定,并以高考真題為模板精心命題是前提。
要保持與真題的題質、題色相關聯(lián),首先外形應盡可能與真題保持一致。具體到試題本身,因試題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層級不同,命題過程中關涉的點也不同,試題的信度、效度和區(qū)分度在命題過程中要有統(tǒng)籌的考慮和安排。
就選擇題而言,題干劃定了考查的指向,選項則是解答的憑借。要保證試題的質量,設置題干時用詞規(guī)范、嚴謹是基本要求,考查的知識點和能力層級要明確,而且要有梯度,試題的難易度要適中;選項必須來自材料,在設置時應該避免原封不動地照搬材料中的內容,不為了增加試題難度而主觀地增加理解難度?!耙晕慕忸}”是高考解題的基本原則,所以問題設計和選項表述只能立足于材料,不能另辟蹊徑。
同樣,在命制主觀題的過程中,題干的設計要具備提示性。這樣,思考和解決問題時就不至于出現(xiàn)思路“跑偏”的情況。當然,高質量的試題除了設題點選擇得準確、巧妙,考查梯度和能力層級也要與高考真題相符。
正是秉持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命題教師在命制試題的過程中,以真題為范式,嚴格貫徹《考試說明》的要求,認真研讀材料,立足于材料,挖掘命題點。為了讓試題的信度更高、區(qū)分度更適宜,有的試題經過數(shù)次改稿才能確定下來。
比如實用類文本閱讀第6題,命題初稿是:
根據上述材料,概括說明中國宮斗劇的負面影響。
從該題考查的知識點來看,僅僅是針對材料四的內容設計;從能力層級看,也只是考查分析綜合,著重考查概括能力,而且答案也比較明顯。根據《考試說明》的要求,這樣的試題是不具有區(qū)分度的。經過命審教師的研討,最后達成共識,把試題修改為:
材料二中說:“在政策的限制之下,宮斗這座高山,還真不太好翻。”請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我國宮斗劇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前后比較可見,修改后的試題無論是涉及的面,還是對能力的考查都有了明顯的改進。實用類文本主要考查的是理解、概括和綜合能力,要求對材料有整體的把握,然后再根據要求篩選并整合信息。
再如古代詩歌閱讀的第14題,命題初稿是:
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詩歌開篇交代了“綠綺琴”和“白鷴鳥”的來源、產地,讓人印象深刻。
B.詩人彈奏“綠綺琴”,心境平和超脫,猶如在“松石清霞里”,難以停止。
C.詩人最終沒有留下故人贈送的“綠綺琴”,也放走了關在籠中的白鷴鳥。
D.這首詩語言凝練,卻由人及物,闡發(fā)了深刻的哲理,讓人讀后回味無窮。
因考慮到考點的問題,后來修改為:
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本詩的亮點在于能夠捕捉心與物相遇時的感受,并將其升華為一種哲理思考。
B.詩中的“綠綺琴”“松石”“清霞”等意象有特殊的寓意,暗示詩人的追求。
C.詩人最終沒有留下故人贈送的“綠綺琴”,并且還放走了關在籠中的白鷴鳥。
D.本詩夾敘夾議,語言凝練簡潔,明白曉暢,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
該題綜合考查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的綜合理解和鑒賞能力,四個選項應涵蓋這些內容。選項的設置既應關注整體的篇章結構,也應關注細枝末節(jié)。只有內容與形式兼顧,才能起到真正的檢測作用。從前后命題來看,修改前的試題對局部形象和語言理解的考查較多,修改后的試題加強了整體與局部、內容與形式的聯(lián)系,考查得更為全面。
如果說命制試題是建造房子,那么研磨試題就是對房子進行精裝修。從命題教師的角度看,嚴格遵循高考指導文件的要求,以高考真題的體例和試題類型為參考命制試題,只是完成了浩繁工程中最根本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完成了命題工作并不意味著工作結束。魯迅先生說:“作文當三分寫,七分改,尚可出精品?!蓖恚惶赘哔|量的試題也需要反復打磨和修改。當然,進入試題研磨階段后,已不單是審題教師的事情,而是研發(fā)組內所有人員的事,在編輯的組織下,命題教師和審題教師進行在線研討,“如切如磋”、精心打磨。雖然無法面對面交流,但聲音的交流還是讓研討活動具有極強的現(xiàn)場感。
試題研磨與命制的關注點不同。除了關注試題本身,還要回望語料、研究答案,方方面面都應以“一字不可放松的謹嚴”態(tài)度對待。其實,試題打磨的過程不是在試題命制完成之后進行的,而是貫串整個過程。語言材料的遴選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往往都要經過二次“手術”,特別是閱讀理解的材料;材料確定后,命題也不是一次便可成功,也要經歷多次替換的“陣痛”。當然,研磨試題的過程除了注重試題的嚴謹度和形式的相似度,試題考查的指向也是關注的重點。傳統(tǒng)高考側重對知識和能力的考查,而新高考更注重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到了“三方會診”階段,每一個參與人員都會按照《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考試大綱》提出的要求,圍繞試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并給出具體的修改建議。命題階段各司其職,打磨階段則是一個整體。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目的就是為了讓試題更加嚴謹。試題材料的二次研讀也十分重要,從標點符號到字、詞、句,從段落到篇章,從形式到內容,均應仔細把握。
以論述類文本閱讀第1題為例,修改前的語料是:
傳說舜帝有“四目”,那時扇子并非用來引風取涼,而是由隨從手持,表示“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此扇代表一“明”,故曰“五明扇”?!拔迕魃取倍酁樘熳铀?,象征一種權威,也有親王和達官使用的,天子八扇,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人二扇。
據其命制的試題是: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最早的扇子出現(xiàn)在舜帝時代,舜帝有五明扇,但并非用來取涼,而是代表一種權威。
B.春秋戰(zhàn)國時的五明扇屬長桿大扇,漢代時的扇子則變得小巧、實用,而且面料多種多樣。
C.漢代時扇子扇面上出現(xiàn)女紅、刺繡,使用者多是女性,到三國時的羽扇則多為男性使用。
D.在清代和民國,一把書畫俱佳的扇子就可以透露一個人的身份,充當人與人交流的名片。
研磨后在材料里又添加了如下內容: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壁畫上也常有“五明扇”,長桿大扇,由兩個奴隸執(zhí)掌,為主人障日蔽風,因扇子是橢圓形,柄又縱穿中間,稱為團扇,或者叫合歡扇。
試題也做出相應調整: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中國最早的扇子出現(xiàn)在舜帝時代,此時扇子并非用來取涼,如“五明扇”代表的是權威。
B.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五明扇屬長桿大扇,漢代時的扇子則變得小巧實用,而且面料多種多樣。
C.漢代時扇面上開始出現(xiàn)了刺繡,是因為使用者多是女性,到三國時的羽扇多為男性使用。
D.在清代和民國,一把書畫俱佳的扇子就可以透露一個人的身份,充當人與人交流的名片。
經過比較可知,修改后的材料更加完整、嚴密,為試題的解答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符合“以文解題”的要求;從契合度的角度看,材料與試題的調整盡可能與檢測的能力層級和考點保持一致;而就論述類文本閱讀的考查而言,“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是主要考點。
除了材料與試題,參考答案的設定也要經過反復斟酌,考點的定位、評分標準、主觀題答案等,都必須規(guī)范嚴謹。
如文學類文本閱讀第9題的答案,修改前是:
散文化:散文與小說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散文是講述真實的故事,而小說是講述虛構的故事。本文中的很多內容,比如江南的雨細如鵝絨、綿綿不絕,將迷你小餛飩稱為“捏空”,“一直住在錦溪鄉(xiāng)下”等內容都極富生活化,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真實感,仿佛是讀散文。
詩意:詩意指的是作品有意境,有美感。本文中的“雨巷”“江南”“小雨”均為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能夠帶給讀者婉約、唯美的審美享受。
由于答案過于籠統(tǒng),指向性不強,最后大家一致建議修改為:
散文化:①從語言上看,本文的語言具有較多的描述性成分,接近于散文的語言;②從體裁上看,本文不追求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而是娓娓敘說極為平凡的生活瑣事;③從真實性上看,江南的雨細如鵝絨、綿綿不絕,將迷你小餛飩稱為“捏空”,“一直住在錦溪鄉(xiāng)下”等內容都極富生活化,給讀者帶來強烈的真實感,仿佛是在讀散文。
詩意指的是作品有意境,有美感。①從意象上看,本文中的“雨巷”“江南”“小雨”均為詩歌中的傳統(tǒng)意象,能引發(fā)讀者詩意的聯(lián)想;②從意境上看,本文營造出了朦朧夢幻的場景,能夠帶給讀者婉約唯美的審美享受。
答案雖然是參考性的,但必須做到完整規(guī)范,大而化之地處理很難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答案不是照抄照搬原材料,撰寫時要全面,特別是一些關鍵詞的表述應準確無誤;同時,要有理有據,不能泛泛而談;最后要有層次性、條理性,給人條分縷析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