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斯文杜宏娟朱永寧魏月娥金飛
(1.中國氣象局旱區(qū)特色農業(yè)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與風險管理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2;2.寧夏氣象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2)
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年平均地表溫度持續(xù)上升。在過去的100a,全球氣溫以0.1℃·10a-1的速度遞增,在不考慮氣候政策干預的情況下,未來20a仍將以此速度遞增[1]。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光能、熱能和水分等農業(yè)氣候資源發(fā)生了明顯變化,對農業(yè)會造成一定影響[2]。
為更好地利用越來越多的熱量資源,解決“糧—飼”、“糧—糧”等征地的矛盾,發(fā)展復種,促進農牧業(yè)良性發(fā)展,寧夏吳忠市開展了麥收后復種水稻試驗。復種水稻前茬作物為冬小麥或“冬牧70”,播種時間在上年10月上旬,收獲時間分為2種,“冬牧70”的收獲時間為5月下旬,冬小麥的收獲時間為6月中旬;麥后迅速整地、灌水,6月下旬中期開始水稻移栽。有關麥后復種作物的品種、茬口和種植模式研究較多,產(chǎn)量和效益較好,但麥后復種水稻是寧夏灌區(qū)近年來種植制度改革的一種新嘗試。該模式不僅可實現(xiàn)引黃灌區(qū)1a2季“細糧”,而且可避開用水高峰,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節(jié)約水資源,提高復種指數(shù),提高單產(chǎn)。熱量資源是制約水稻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素,麥收后留給水稻的生長期十分有限,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和產(chǎn)量形成需要一定的熱量條件,這個熱量通常是用相應時段內逐日平均氣溫的累積值表示的,這個累計溫度稱為積溫[3]?;顒臃e溫是指高于生物學下限溫度的日平均溫度的總和,本文旨在分析麥收后復種水稻期間積溫、≥10℃積溫終日、平均氣溫的變化特征以及氣候保證率,為麥后復種水稻提供理論支撐。
所用資料為寧夏吳忠市國家氣象臺站1960—2019年期間每年小麥收獲后(6月中旬)的逐日平均氣溫,利用日平均氣溫的5d滑動平均法求算穩(wěn)定通過10℃界限溫度終日,分析積溫氣候特征,以及氣候保證率。
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分析氣候趨勢,用信噪比進行突變檢測。通過分組法繪制氣候保證率曲線圖。
1.2.1 線性傾向估計法
xi=a+bti(i=1,2,…,n)
(1)
式中,xi為氣候變量;ti為xi所對應的時間;n為樣本量。當回歸系數(shù)b>0時,說明隨時間t的增加x呈上升趨勢;當b<0時,說明隨時間t的增加x呈下降趨勢。b×10稱為氣候變化傾向率,表征某氣候要素上升或下降的速率,單位為某要素單位·10a-1。
1.2.2 突變檢驗
用累積距平法,制作≥10℃積溫累積距平折線圖,根據(jù)累積距平圖對轉折年進行初步判斷。以初步判斷出的轉折年為基準年,構造前后2段子序列,依據(jù)文獻[4-6]給出的氣候突變的信噪比方法,檢驗轉折年的突變情況。
(2)
為檢驗轉折是否達到氣候標準,對轉折年份計算信噪比。
(3)
1.2.3 平均絕對變率和氣候保證率
平均絕對變率是某個氣象要素多年絕對變率的平均值,反應該氣象要素多年平均的變動情況。
(4)
保證率是指某段時間內氣象要素值高于(或低于)某一界限指標頻率的總和。表示某氣象要素高于(或低于)某界限值的可靠程度。
確定組數(shù)N:5lgn≥N>2.5lgn,n為樣本總數(shù)。
確定頻數(shù)、頻率:找出資料內落入各組內次數(shù),即頻數(shù)。計算各組頻數(shù)與樣本總數(shù)的百分比,即頻率。
保證率:將各組頻率從大到小依次累加,即累計保證率。
利用氣溫資料對≥10℃積溫進行統(tǒng)計,近60a來平均值為2228.3℃·d,最多值為2512.7℃·d,最少值為1973.9℃·d,且不足2100℃·d的年數(shù)為11a;≥10℃積溫變化情況如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1960—1997年積溫距平以負為主,21世紀后,除2004年積溫略低于均值,其余均處于均值線以上,近60a,積溫呈增加趨勢,以64.102℃·10a-1的速率增多。
圖1 1960—2019年復種水稻生育期間≥10℃積溫變化趨勢
對復種水稻生長季≥10℃積溫進行逐年代統(tǒng)計如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60a,年代際積溫總體呈增加趨勢,1970—1979年代積溫均值最小,熱量條件最差,2010—2019年積溫值均為最大,熱量條件最好。
表1 ≥10℃積溫年代際變化特征值
近60a≥10℃終日平均日期為10月6日,最早為9月24日(1982年),最晚為10月10日(出現(xiàn)33a),總體呈延后趨勢,速率為0.8d·10a-1。
表2是吳忠市≥10℃界限溫度終日變化情況。在20世紀60年代(此處指1960—1969年,下同)、70年代、90年代偏早,80年代與60年平均值一致,21世紀初偏晚。
表2 不同年代≥10℃界限溫度終日統(tǒng)計特征值
從≥10℃積溫累積距平折線圖(圖2)可以看出,積溫累積距平在1997年前后發(fā)生了轉折,之前呈現(xiàn)減少趨勢,之后呈現(xiàn)增加趨勢,表明≥10℃積溫的突變可能發(fā)生在1997年前后。根據(jù)距平累積曲線圖觀測到的轉折年為基準年,分別構造了前后2個積溫序列進行信噪比檢驗,結果表明,復種水稻生育期間≥10℃積溫S/N值為1.44,信噪比大于氣候突變標準1,確定≥10℃積溫在1997年發(fā)生了突變(圖2)。在突變前均為冷期,突變后為暖期。突變前≥10℃積溫為2133.1℃·d,與歷年同期相比減少95.2℃·d,突變后≥10℃積溫為2379.9℃·d,與歷年同期相比增加151.6℃·d。
圖2 ≥10℃積溫累計距平值
利用吳忠氣象觀測站≥10℃積溫序列資料,采用分組法進行積溫的保證率統(tǒng)計分析,繪制了保證率曲線圖,根據(jù)研究表明[7,8],“黑粳9號”生育期所需的活動積溫為2100℃·d,活動積溫是從插秧期至成熟期≥10℃的積溫加200℃·d(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積溫統(tǒng)計標準[9]),吳忠市麥收復種水稻實驗移栽日期為6月20日左右,圖3顯示,按1900℃·d計算,近60a、50a、40a的氣候保證率均為100%。
圖3 氣候保證率
近60a來,吳忠市復種水稻生育期內≥10℃積溫呈增加趨勢,以64.404℃·10a-1的速率增多;≥10℃積溫年代際分布總體也呈遞增趨勢。
近60a來,吳忠市≥10℃界限溫度終日平均日期為10月6日,最早為9月24日(1982年),最晚為10月10日,總體呈延后趨勢,以0.8d·10a-1的速率增多。
吳忠市復種水稻生育期間≥10℃積溫,近60a、50a、40a積溫突變點均在1997年,S/N比值分別為1.44、1.35、1.26,信噪比均大于氣候突變標準1,近20a積溫增長顯著。
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積溫變化的影響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如與水分、日照、土肥等因素結合考慮等。因此積溫在如實反映作物生長發(fā)育對熱量的需求上會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對于氣象要素等非正態(tài)分布數(shù)據(jù)突變特征的分析方法較多,本研究采取累積距平和信噪方法。而有的文章采取Mann-Kendall法等,方法不同,分析數(shù)據(jù)結果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