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安藤忠雄從默默無名、只能躺在事務所地板上發(fā)呆、打滾、到處找空地發(fā)想建筑樣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師,到成為世界各大名校爭相聘請、在世界各地留下一個個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師。他這一生幾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著眼前的光明,不斷抓住機會拼命向前。在本書中,安藤忠雄坦誠細述人生履歷與建筑思考。書中收錄上百張珍貴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人的“信念”有超越經(jīng)濟局限的力量。設計光之教堂時,我的事務所已發(fā)展了二十余年,周遭的環(huán)境也變化極大,不復當年事務所成立時的光景,“為何而做,為誰而做”我一直在自問,并深刻地省思著。
光之教堂落成九年后的1998年5月,在旁邊開始進行為主日學而加蓋的小廳堂工程。承襲了老教堂的混凝土箱子結(jié)構(gòu)和規(guī)模,用一種與老教堂“對峙”的形式配置。不是單純的加量增建,我以新舊之間形成的張力為主題,進行了設計。
預算照樣吃緊,但這次負責施工的,并非當初建設光之教堂的建造商。實際上,在建造光之教堂的過程中老板發(fā)現(xiàn)自己身患重病,在教堂竣工一年后他去世了。隨著他的辭世,建造商也撤下招牌,幾名有志員工組織了新公司重新出發(fā)。他們對光之教堂有著深厚的感情,教堂的增建,他們很有意愿加入,但成立不久的新公司無力擔負這種虧本生意……結(jié)果不得不放棄同一團隊的施工。
如同“下町唐座”與“光之教堂”的建設過程,建筑的故事必然伴隨光和影兩種側(cè)面。人生亦然。有光明的日子,背后就必然有艱苦、陰霾的日子。
聽過我靠自學成為建筑家的經(jīng)歷,有人以為那是條華麗的康莊大道,但那是完全誤解了。在封閉保守的日本社會中,一個人毫無后盾,獨自追逐成為建筑家的目標,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開始盡是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想嘗試些什么,大多以失敗告終。
盡管如此,我還是賭上僅存的可能性,在陰影中一心前進,抓住一個機會,就繼續(xù)朝下一個目標邁進……我的人生就是這樣,抓住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活下去。總是處于逆境中,在思考如何克服的過程中找到活路。
因此,要在我的人生經(jīng)歷中找到些什么,那不會是卓越的藝術資質(zhì),只有與生俱來的正面迎向嚴酷的現(xiàn)實,絕不放棄,要堅強地活下去的韌性。
要在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徹底凝視眼前叫作“影”的艱苦現(xiàn)實,而為了要超越它,就必須鼓起勇氣向前邁進。
在信息進步、受到高度管理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似乎都被“每時每刻都要待在光芒照得到的地方”這種強迫意識束縛住了。
因為大人們的一廂情愿,孩子從小就被教導不要去看事物的陰暗面,只看光明面;一旦接觸外界的現(xiàn)實,感覺自己進入了陰影之中,就放棄一切,撒手不管了。最近新聞越來越多地報道了這些心靈脆弱的孩子所發(fā)生的悲慘事件。
什么是人生的幸福?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
我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奮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時間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光與影。那是我置身建筑的世界四十余年來,從中學習到的一點屬于自己的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