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講述的是菱角莊的男孩順子從小沒有父母,和姐姐相依為命,后來姐姐出嫁麻莊,他也跟著來到麻莊生活。姐夫是個善良的腳夫,對順子很好,在他13歲那年,托人給他找了個師父,去荷葉莊學吹鼓。荷葉莊是個神奇的地方,幾乎與世隔絕,村民們的生活簡單而自足。有愛看小牌的師父,善良沉默的師娘,俊朗多才的師哥,風趣隨和的前清秀才,天真淳樸的鄰家小伙伴——小伙伴還有一個美麗能干的“媳婦”,比他大好多歲,是童養(yǎng)媳。順子喜歡這些人,他也喜歡荷葉莊的風物、生活,一切一切……中國孩子的田園牧歌,在戰(zhàn)爭中戛然中止。郎朗乾坤,盡顯中國鄉(xiāng)土藝人的俠氣與血性。
麻莊跟平原上其他村莊都不大一樣,雖然遠看也是一團蓊蓊郁郁的綠影子:榆、槐、桑、柳、青桐、黃檀、楓楊、柿子……都給樹長滿了。那些樹都長得很精神,枝葉互相交鎖著,就像一領巨大的綠紗帳子,把一莊人的房屋,都嚴嚴實實地封在了里面。
但是,等你走到綠紗帳子的深處去,就能察覺到麻莊跟別的莊子不一樣了。
麻莊倒不小,相反,它也有百十戶人家,問題出在麻莊的土質上。麻莊的土是沙土,這種土很疏松,顏色是灰黃灰黃的,握一把在手里,是松松散散的。土里夾雜著大量的沙豆子——本地人叫沙豆子,其實跟豆子沒一點關系,只是形狀有一點相似而已。大的如黃豆,小的如綠豆,都堅硬得好似鐵砂。這種沙豆子,表面黃黃的,敲開來,一層鐵銹紅,再里面就是更堅硬的黑心了,竟沒人知道它們是如何長成的。
當?shù)厝松w房子,都是在地基上用磚石砌出三尺高的“墻腿子”——砌一尺高的也有,那是因為家窮,買不起太多的石頭。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叫他們到哪兒找石頭去?都是去相鄰的山東省買,所幸路途不遠。山東省山多,石頭多。本地就有很多人靠從山東拉石頭吃飯:一人一輛大騾車,十人一隊,八人一伙,誰家要蓋房子,跟他們說一聲,就往誰家送。
砌好了石頭“墻腿子”,就可以上夾板了。夾板里填土,填一層,用“墻槌”夯實一層。但是因為土質問題,無論砌時夯得多結實,一經雨水沖刷,墻皮就撲簌簌地往下掉。因此,麻莊人想出一個高招,就是給墻穿蓑衣——墻筑好了,從底下往上,一層一層掛鍘齊的稻草或山紅草。窮人掛稻草,有點錢的人家掛山紅草。山紅草莖稈硬實,瀝水又快,掛上去十年八年不壞。麻莊人家的房子,無論窮富,一律穿蓑衣,戴草帽——草帽當然是房頂上苫的那層蓋草。
麻莊的房子都是這么毛乎乎的,冬天,人住在里面很暖和,房子自己也暖和。
既然麻莊的土質是這樣的,雨水就存不住,還能長出好莊稼?因此,麻莊人都不大種糧食。他們種什么?種瓜——大瓜,三白;小瓜,碧玉筒、水晶脈、凍青……不管大瓜還是小瓜,長熟了都很甜。沙地種出來的瓜甜,是人都知道,因此麻莊的瓜運出去,人家都爭搶著買。
除了瓜,麻莊還出花生——沙土地種花生也是適宜的。雖然沒有黑土地種出來的花生油性大,也不是那么飽滿,但架不住味道甜啊。不僅才收下來的鮮花生甜,曬干了還是甜。有些人就愛吃沙土地的甜花生,不愛吃黑土地的油花生,說黑土地的油花生油性太大,“擰”得人腦仁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