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有一個同事,跟我媽差不多年紀,五十多歲,至今依然獨身。
“你說這個人怪不怪,這么大年紀了還不找個伴?!?/p>
我媽談起這位阿姨的時候,眉頭緊蹙:“不過這個年紀了,也很難找了。”
后來有次在超市里,我恰好碰見她在挑菜,才發(fā)現(xiàn)她與自己想象中的樣子完全不同。
她有一種優(yōu)雅的氣質,五十多歲的她比同齡人看起來年輕一些。她的膚色明亮,一頭利落的黑色短發(fā),耳環(huán)是銀色的,頭發(fā)上會戴一個深棕色的發(fā)帶。
那天在進口果蔬區(qū),想要挑牛油果的時候,我站在貨架邊猶豫了半天,不知道該選哪個,哪個更為新鮮。
“這個夠新鮮,就拿這個吧?!边@位阿姨似乎是看出了我的苦惱,她仔細端詳了幾顆牛油果,然后用手輕輕捏了捏,挑了兩顆送到我的購物籃里。
“我也很喜歡吃牛油果,夾在三明治里特別美味?!彼⑿χ臀液唵蔚亓钠饋?。
“聽你媽媽說,你就要去愛爾蘭留學了。”
我點點頭:“去讀研究生。”
“我三年前跟我小侄子他們一家人去英國和愛爾蘭旅游過,那是個很安靜很美麗的國家,我特別喜歡那里的手工啤酒?!?/p>
從聊天中,能感受到她的不同,不僅僅在于她會挑選牛油果,去看過國外的世界,而是在于她表現(xiàn)出了和同齡人不一樣的氣質。
“你還記得在超市里見到的那個阿姨嗎?前段時間她生病住院了,說是查出了膽結石。”
我媽又在視頻電話里和我聊起那位阿姨:“你說說要是有個男人在身邊多好,也不至于疼到在地上打滾了,還得自己叫救護車?!?/p>
“孤獨”“苦澀”“無依無靠”,是我們企圖理解他們的僅有的少數(shù)的關鍵詞。正是因為這些世俗的預判,讓我們在幾乎沒有怎么靠近他們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意識里為這些人的生活蒙上了一層灰蒙蒙的霧。
不過,在我試圖去靠近他們,一點點理解他們之后,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從來不試圖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認可。
不同形態(tài)的生活總有它們各自忙碌的方式,大多數(shù)時候人們會對其他人的生活產(chǎn)生評價,或許站在更高的角度,或許處于仰望的視角。但生活的真切質感,只有活在其中的人自己知曉。
獨自生活又如何?倘若能找到疏解自我的去處,什么樣的生活不是好的生活呢?就像那位同事阿姨幫我耐心挑牛油果時的表情。
這些并不是孤獨的代名詞,而是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表現(xiàn)。
(梁天翔薦自《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