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歷史解釋是中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三段論”是指演繹推理中的一種簡單推理判斷,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組成。在一輪復習的思想史教學中,筆者嘗試運用“三段論”培養(yǎng)高中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如運用“三段論”闡釋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蘇格拉底的人文主義等復雜歷史概念,培養(yǎng)高中生理解復雜歷史概念的能力;或以焚書坑儒為例,運用“三段論”,培養(yǎng)高中生對歷史事物間的因果關系做出解釋的能力。
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結合了道家、法家、陰陽觀念的學說,由“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獨尊儒術”等部分組成。教師可利用“三段論”,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闡釋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提升高三學生理解復雜歷史概念的能力,從而提升其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例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p>
設問: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一統(tǒng)的原因。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言,“天地”指空間,稱“宇”;“古今”指時間,稱“宙”;“常經”和“通誼”(義)指最普遍、最一般的規(guī)律、法則。據(jù)此可知,“大一統(tǒng)”是宇宙最一般的規(guī)律,由此可形成一個“三段論”:
大前提:“大一統(tǒng)”是宇宙最一般的規(guī)律;
小前提:人類社會是宇宙的組成部分;
結論:“大一統(tǒng)”是人類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
進而可衍生出新的“三段論”:
大前提:“大一統(tǒng)”是人類社會的一般規(guī)律;
小前提:漢武帝推行“大一統(tǒng)”政策;
結論:漢武帝的政策符合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
教師可通過兩個“三段論”推演出“大一統(tǒng)”理論產生的原因、影響,幫助學生掌握“大一統(tǒng)”理論的內涵,證明漢武帝政策的正確性,為高三學生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奠定基礎。
“大一統(tǒng)”思想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并不是一回事,即思想大一統(tǒng)可以是法家、道家,甚至是陰陽家,未必是大一統(tǒng)于儒家。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的另兩個部分論證了西漢如何實現(xiàn)長治久安,這確保了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
“天人感應”學說由“天人合一“君權神授”“行仁政”等部分組成。
1.天人合一
天與人是同類的,同類的東西會相互感應,天與人通過“氣”進行信息交流,相互感應,這是董仲舒的基本價值觀念。
2.君權神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是宇宙和人間的最高主宰,“天生民性,有善性而未能善,于是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因此,“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由此可知,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天的代表,是天之所授,因此,人民、諸侯勢力、少數(shù)民族等必須服從皇帝的統(tǒng)治。換言之,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樹立了漢武帝統(tǒng)治的神圣性,為君主專制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這又產生了新問題——如何制約皇權呢?當皇帝個人私欲與至高無上的權力相結合時,便很容易再現(xiàn)秦末的暴政。
3.行仁政
例2.仁政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天之立王,以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樂民者,天予之;其惡足以賊害民者,天奪之。
——《春秋繁露》
設問: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行仁政”的原因。
從材料二可知,天子作為天的代表,必須敬天保民,實施仁政,不可以殘害百姓。否則,天會順乎民意,改立他人為天子,由此可形成“三段論”:
大前提:天意變化是以民意為依據(jù)的;
小前提:天子通過仁政獲取民意;
結論:只有推行仁政,天子才能獲得天意;
推演:只有獲得天意,天子的統(tǒng)治才能長久。
通過“三段論”可知,董仲舒借助仁政思想,通過“天”來限制皇帝的個人私欲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以協(xié)調封建社會的各種矛盾,達到相對和諧的政治狀況。
獨尊儒術的理由是什么呢?根據(jù)“天人感應”學說,董仲舒提出,天是與儒家圣人有相同意志的至上神。換言之,天只能由儒家來解釋,天是儒家的神,儒家是天在人世間的代言人,儒學代表天意、天心。據(jù)此可進行“三段論”推理:
大前提:皇帝只能服從上天;
小前提:天的意志由儒家圣人來表達;
結論:皇帝必須遵從儒家圣人的教誨。
據(jù)此,儒家取得了帝王之師的地位,皇帝尊崇儒家圣人,傾聽儒家的意見,在學術上獨尊儒術。
總之,通過“三段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其一方面維護專制主義皇權的權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制約專制皇權的政治機制,這符合漢武帝及其以后歷代統(tǒng)治者的需要,所以能成為漢代正統(tǒng)思想。教師可借此幫助學生完整建構“董仲舒的新儒學思想”這個歷史概念。
在一輪復習的思想史部分,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歷史概念,如蘇格拉底學說中的“知識即美德”。筆者依據(jù)兩則材料,利用“三段論”,幫助學生建構“知識即美德”的概念。
例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三(蘇格拉底)認為只有知識才能救雅典,何謂知識?“我們只有認清了事物的真相,才能把握事物的本性,把握了事物的本性,才能把事情做好”,而認識事物的本質就是知識的獲得。
——摘編自冀志強《蘇格拉底方法的征候閱讀》
設問: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格拉底認為什么是知識。
從材料三可知,“蘇格拉底認識事物的本質就是知識的獲得”,換言之,事物的本質是知識。據(jù)此可開展“三段論”推理:
大前提:事物的本質是知識;
小前提:人是事物之一;
結論:人的本質是知識。
例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四美德不只指人,還可以用來指任何事物的優(yōu)秀品質,但我們認為,這個詞的基本意義,還是與人相關的,主要是人的優(yōu)良品質,如明智、聰明、正義等一切品質,可謂是包括了人的一切優(yōu)秀品質,是人的理念,人的本質。
——摘編自《蘇格拉底傳》
設問:根據(jù)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蘇格拉底認為什么是美德。
從材料四可知,蘇格拉底認為美德是人的優(yōu)秀品質,是人的本質。由此可進行“三段論”推理:
大前提:人的本質是知識;
小前提:人的本質是美德;
結論:美德即知識。
學生從兩個“三段論”可知,“美德即知識”中的“知識”是有特定含義的——人的最本質的事物?!懊赖录粗R”是指人的本質是德性,即人與動物的不同在于“德性”二字。換言之,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其心靈深處隱藏著明智、聰明、正義等?!懊赖录粗R”回答的是“我是誰”的哲學命題,蘇格拉底的另一個思想觀點“認識你自己”也與“美德即知識”有關:
大前提:人類是有德性的;
小前提:美德即知識;
結論:要獲得知識就要認識你自己。
換言之,“認識你自己”的含義是人類可以用理性了解自身的德性,獲得自身的知識,實現(xiàn)自己的德性,成為有德性的人?!罢J識你自己”回答的是“我要做什么”的哲學命題。
總之,通過“三段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刻理解蘇格拉底的哲學思想,認識到馬克思為什么稱蘇格拉底為“哲學的創(chuàng)造者”,進而提升自身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關于焚書坑儒,《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明確記載: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經過廷議,確立郡縣制。公元前213 年,儒生淳于越借秦始皇壽誕舊事重提,提出廢郡縣,實行分封制。法家丞相李斯則凌厲反擊,提出“焚書”“以吏為師”,秦始皇最終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焚書”。對高三學生而言,最難理解的是焚書坑儒的原因,即為什么一次普通的政爭造成了如此惡劣的歷史影響?學生多將其歸因于秦始皇的殘暴。
筆者認為,焚書坑儒的深層次原因是“儒法斗法”,即儒法兩家爭奪秦王朝正統(tǒng)思想的地位。正統(tǒng)思想包含兩個方面,從現(xiàn)實而言,需要形成確保鞏固皇權的思想;從長遠來看,需要論證王朝統(tǒng)治的合法性。
例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五儒生淳于越提出:“臣聞殷周之王千余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p>
——《史記》
設問:根據(jù)材料五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淳于越提出實行分封制的理由。
材料五包含表層信息和隱藏信息。所謂表層信息,即淳于越提出殷周國祚較長是因為其實行分封制,換言之,秦朝想要王朝永世長存,就必須推行分封制。隱藏信息需要通過設問進行“三段論”推演,教師可設問:殷周國祚較長的原因適用于秦王朝嗎?儒生淳于越認為是適用的,原因在于“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其中的關鍵詞是“師古”,所謂“師古”,就儒家學說而言,即必須遵守儒家經典。對秦朝而言,遵守儒家經典就可以獲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可以萬世長存;對儒家而言,其可借此而成為秦朝正統(tǒng)思想。由此可形成“三段論”:
大前提:只有遵守儒家經典才能獲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
小前提:只有獲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秦朝才能萬世長存;
結論:只有遵守儒家經典,秦朝才能萬世長存。
進而可派生出新的“三段論”:
大前提:大秦王朝想要永世長存必須遵守儒家經典;
小前提:只要遵守儒家經典就意味著儒家成為正統(tǒng)思想;
結論:大秦王朝想要永世長存,必以儒家為正統(tǒng)思想。
通過兩個“三段論”,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到,以于淳于越為代表的儒家不過是以郡縣分封之爭為引子,其最終目的是使儒家取代法家而成為秦朝的正統(tǒng)思想,法家因此展開了非常凌厲的反擊。據(jù)此,筆者編撰了一道原創(chuàng)選擇題:
例6.(原創(chuàng))丞相李斯提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因此,應該“焚書”并“以吏為師”。李斯的建議最終被秦始皇接受,這有利于 (D )
A.推動法家成為正統(tǒng)思想
B.維護秦朝政治的延續(xù)性
C.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
D.滿足鞏固君主專制的需要
根據(jù)例6 中“丞相李斯”“焚書”和“以吏為師”等內容可知,材料的主旨是法家對儒家的反擊。法家認為:“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換言之,只有符合實際需要的制度才能鞏固統(tǒng)治。以此為大前提,可展開“三段論”:
大前提:只有符合實際需要的思想才能鞏固統(tǒng)治;
小前提:法家思想符合大秦王朝實際需要;
結論:法家思想有助于大秦王朝統(tǒng)治的鞏固;
推演:法家思想應當成為秦朝的正統(tǒng)思想。
由此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建議的原因在于,其有助于大秦王朝鞏固統(tǒng)治,可以滿足秦始皇的專制需要,故D 項正確;“焚書”和“以吏為師”加劇了秦朝的社會矛盾,導致社會動蕩不安,無助于維護秦朝政治的延續(xù)性和鞏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故B,C 項錯誤;商鞅變法后,法家一直都是秦國的正統(tǒng)思想,故A 項錯誤。
通過“三段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郡縣制與分封制之爭,其實質是儒家從秦王朝統(tǒng)治的合法性出發(fā),要求確立儒家思想為秦王朝的正統(tǒng)思想,而法家從秦王朝君位永固的角度出發(fā),要求鞏固法家正統(tǒng)思想的地位。二者并無對錯之分,只是法家確立正統(tǒng)思想地位后的后續(xù)手段過于激烈——焚書坑儒,把其他學派推到了秦王朝的對立面,這最終成為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家也因此喪失了正統(tǒng)地位。由此可見,通過“三段論”揭示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因果關系,可以提升高三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就歷史一輪復習而言,學生的歷史邏輯思維能力偏弱,而通過三段論,學生可以在歷史形象思維的基礎上建構歷史概念,運用歷史概念解釋歷史現(xiàn)象,實現(xiàn)歷史思維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的過渡,這可以大幅度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