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起源于湖北省黃梅縣,原名黃梅調、采茶戲等,現(xiàn)流布于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清末,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采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與當?shù)孛耖g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進行歌唱和念白,逐漸發(fā)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即早期的黃梅戲。其后,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后以安慶為中心,經(jīng)過一百多年的發(fā)展,黃梅戲成為安徽省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ㄇ灰匝菪驗橹?,曲調健康樸實,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tǒng)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黃梅戲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厚,唱腔純樸清新,細膩動人,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且通俗易懂,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在音樂伴奏上,早期黃梅戲由三人演奏堂鼓、鈸、小鑼、大鑼等打擊樂器,同時參加幫腔,號稱“三打七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梅戲正式確立了以高胡為主奏樂器的伴奏體系。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2006 年5 月20 日,黃梅戲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