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振國
(山東省婦幼保健院 山東 濟南 100191)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是由于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絕對缺乏引起的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的代謝性疾病[1]。乳腺癌在女性腫瘤中是比較常見的,經研究調查,糖尿病是乳腺癌發(fā)生的高危因素。乳腺癌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是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糖尿病對乳腺癌患者行根治術具有一定的影響,包括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影響患者住院時間等[2],但目前臨床上缺乏相關研究支持,因此通過本實驗探究不同血糖水平對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術手術情況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于本院診斷為浸潤性乳腺癌并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119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59 例)和對照組(60 例),根據患者空腹血糖情況,將其分為兩組,A 組患者空腹血糖波動8 ~10mmol/L,共28 例,B 組患者空腹血糖≥10mmol/L,共31 例;而對照組中無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于3.9 ~6.1mmol/L,平均年齡為(58.25±3.09)歲。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年齡均≥55 周歲,并絕經1 年以上;(2)所有患者發(fā)現疾病1 年以內,并于我院確診為浸潤性乳腺癌1 期或2 期,并于我院行Patey 術,且無轉移;(3)所有患者術前未行內分泌及新輔助治療。排除標準:不符合納入標準任何一條者。
觀察組患者入院后予以每日監(jiān)測血糖,予以門冬胰島素注射液于三餐前皮下注射,將空腹血糖控制在6 ~8mmol/L。兩組乳腺癌患者均于靜脈全麻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的Patey 術。手術過程中使用電刀分離皮瓣,上至鎖骨,下至肋弓處,內至胸骨,外至背闊肌,完整切除整個乳腺組織,清掃胸大肌間淋巴結,并切除胸小肌,同時完成對2 區(qū)和3 區(qū)淋巴結的清掃;手術后分別于胸骨旁及腋窩留置負壓引流管進行引流滲出液,并用胸帶加壓包扎。術后患側上肢制動。當連續(xù)3d 引流量少于10ml 時,予以拔出負壓引流管,消毒包扎并定期換藥[3]。
觀察并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以及觀察組中A、B 兩組患者間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總量、術后引流總量、引流時間、手術時長及患者住院總時間,同時觀察并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以及觀察組中A、B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其中包括傷口感染、皮下積液、術后出血和皮瓣壞死等[4]。
采用SPSS18.0 統計軟件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采用χ2檢驗,當P<0.05 時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可以發(fā)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引流時長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中出血總量及手術時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s)
組別 觀察組(n=59) 對照組(n=60) t 值 P 值術中出血總量(ml) 140.9±35.2 129.8±25.7 1.967 0.052術后引流總量(ml) 724.6±44.3 368.4±22.5 55.437 <0.001引流時間(d) 16.7±5.2 11.1±3.5 6.902 <0.001手術時長(min) 126.2±26.4 118.4±23.0 1.719 0.088住院時間(d) 25.9±7.2 19.9±4.3 5.530 <0.001
比較A 組和B 組手術相關指標可以發(fā)現,B 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引流時長及住院時間均高于A 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中出血總量及手術時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中A 組與B 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觀察組中A 組與B 組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A 組(n=28) B 組(n=31) t 值 P 值術中出血總量(ml) 140.3±37.6 142.5±42.8 0.209 0.835術后引流總量(ml) 690.6±42.8 789.9±50.1 9.141 <0.001引流時間(d) 15.8±4.7 19.1±5.8 2.385 0.020手術時長(min) 125.1±27.2 128.6±28.2 0.484 0.630住院時間(d) 24.2±6.9 28.5±7.1 2.354 0.022
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生情況,觀察組的患者較對照組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在并發(fā)癥種類中傷口感染、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方面均比高血糖患者發(fā)生概率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出血的發(fā)生概率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n(%)]
本實驗探究不同血糖水平對乳腺癌患者根治術手術情況的影響,通過此次實驗發(fā)現并分析得出,由于糖尿病患者體內物質代謝紊亂,機體內的蛋白質處于負氮平衡狀態(tài),成纖維細胞的功能水平降低,影響患者傷口的愈合,從而增加患者術后引流總量、引流時間及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隨著患者血糖水平的升高,機體在手術等應激下會產生腎上腺素,增加患者血糖水平,從而引起機體發(fā)生高滲性非酮性酸中毒,所以血糖水平高的患者較血糖水平低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引流時間及延長患者住院時間有所增加。另外糖尿病患者由于用糖障礙,導致組織細胞缺氧[5],影響了免疫細胞的功能,因此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通過實驗發(fā)現血糖水平高的乳腺癌患者術后發(fā)生傷口感染、皮下積液以及皮瓣壞死的可能性大于血糖正常的乳腺癌患者。因此,控制血糖水平對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手術情況具有重要的意義[6]。
本實驗結果顯示: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可以發(fā)現,觀察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引流時長及住院時間均高于對照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中出血總量及手術時長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A 組和B 組手術相關指標可以發(fā)現,B 組患者術后引流總量、引流時長及住院時間均高于A 組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患者術中出血總量及手術時長無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比較兩組并發(fā)癥生情況,觀察組的患者較對照組的患者術后發(fā)生并發(fā)癥的可能性大,在傷口感染、皮下積液、皮瓣壞死方面均比血糖正常的患者發(fā)生概率大,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出血的發(fā)生概率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中,血糖水平可嚴重影響乳腺癌患者的手術效果。
綜上所述,不同血糖水平對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效果不同,血糖水平的升高可影響乳腺癌改良根治術的手術效果,增加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風險,因此,乳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手術效果的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