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關于經典的話題,人們談論得很多,但從失敗者的角度探討并不多見。細細思之,會發(fā)現(xiàn),文學史經典中的主人公以失敗者形象居多。這一現(xiàn)象似乎并不太為學界所關注或重視。人們總是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命題,并以此作為評判的準則,其常見的表現(xiàn)就是對如下現(xiàn)象的指責:中國文學缺少悲劇或悲劇精神;甚少對戰(zhàn)爭文化的反思;中國文學鈣質不足,等等。應該說,這既是一個美學命題,同時也是心理學命題、道德倫理學命題,甚或文化政治的命題,里面可以談論的話題很多。其中既有先行者的悲壯、寫作者的失敗者迷戀和知識者的局限,也充滿了對世界人生的宿命論認識和道德評價。下面這一組文章,對這一命題有各自初步的思考和發(fā)現(xiàn),雖難免掛一漏萬、不夠全面,甚或觀點之間彼此抵牾,但“歧見”總是與“洞見”相隨,而且有些時候,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希望引起學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