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章
曹娥投江的傳說
《后漢書·烈女傳》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溯濤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尸骸。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至元嘉元年(151年),縣長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傍,為立碑焉。
曹娥(130年-143年)生于東漢初期上虞一個叫曹家堡的小山村,她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其父曹盱是個能人,除了以打魚為生,還擅長“撫節(jié)按歌,婆娑樂神”,被鄉(xiāng)鄰們推為“巫?!?。漢安二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曹盱照例率眾駕船,到江中心去祭祀潮神伍子胥。正當他焚香點燭,舞劍念咒的時侯,一個大浪打來掀翻了祭船。曹盱溺水身亡,尸體亦被浪濤卷走。
這一天,曹娥照樣在家燒好飯菜等候父親祭祀歸來,誰知她等來的卻是父親翻船落水的噩耗。聞訊后她發(fā)瘋似地趕到江邊,沿著堤塘尋找父親的蹤影?!暗?,爹爹你在哪里?”小曹娥一邊呼天喊地呼喚父親,一邊雙目緊盯江心水面。鄉(xiāng)親們怎么勸她都不理。就這樣曹娥沿江尋父一連17天,淚也哭干了,人也恍惚了,無奈之際,她脫下了外衣拋入江中,祈求蒼天指路,跳入江中尋父。直到5天后的早晨,人們才在縣江的下游找到了曹娥父女倆反背在一起的尸體。
曹娥負父出水的消息迅速傳開,附近村莊的鄉(xiāng)親們都趕來圍觀。人們感動于曹娥的孝心,紛紛出資出力,分別棺殮厚葬曹娥父女。為紀念曹娥的孝行,鄉(xiāng)親們把負父出水的地方取名賀盤村,把她投江尋父的江邊漁村改名為曹娥村。
千年傳承曹娥碑
漢元嘉元年(151年),有個皇帝身邊的侍衛(wèi)官叫度尚的被派到上虞做縣長。度尚為官清正,深察民情,聽了曹娥投江尋父的事跡非常感動。雖然此事已經過去了八年,但度尚還是命文書官將曹娥的孝行整理成文,上報朝廷旌表她為孝女。
與此同時,度尚又下令將曹娥墓從地勢低洼的江東遷到江西南首,并籌集資金為曹娥建廟立碑。墓建好后,度尚又親撰了誄辭進行祭悼,并命其弟子邯郎淳作碑文。邯鄲淳“弱冠有異才,于席間作碑文,操筆而成,無所點定,遂知名”。嗣后,度尚又請當地有名的工匠,將此碑文刻成“后漢會稽孝女之碑”立于曹娥墓旁。
這塊由邯鄲淳撰文的曹娥碑被后人贊譽為千古傳承的中華瑰寶,理由有三:
一是碑文寫得美。全文400余字,分為三層意思。第一層是簡略地介紹了曹娥的身世和投江的經過。第二層是記敘了度尚親撰的誄辭。第三層是以韻文的形式(銘)敘述了立碑的目的和意義。最后是墨書者的落款。整篇碑文語言生動,情真意切,尤其是文中引用了恰到好處的歷史典故,如“哀姜哭市”“杞崩城隅”“尅面引鏡”“嫠耳用刀”“坐臺待水”“抱樹而燒”。更使碑韻律優(yōu)美,寓意深刻。
二是書法寫得妙。第一個書曹娥碑的人是邯鄲淳。他是個文學家,但書法也了得。由于曹娥江風潮原因,原有的漢碑不知何年散失。第二個書曹娥碑的人是王羲之。晉升平二年(358年),王羲之書以小楷書曹娥碑,由新安吳茂先刻石存廟。第三個書曹娥碑的是唐朝李北海(邕),不幸的是李書曹娥碑后來也散失,后有太監(jiān)賴恩于明嘉靖元年集李邕墨寶補刻了一方“唐碑”。第四個書曹娥碑的人是宋朝的蔡卞。元祐八年(1093年),蔡卞在越(今紹興市)做知州,他摹舊時碑文,又用其擅長的行體重書了碑文,為曹娥廟補壁。蔡卞的行楷字體筆力遒勁,流暢爽利,可惜這塊被多人拓印而補過字畫的宋碑也不知何時散失了。于是有人在明末按蔡卞舊帖重刻了一塊“宋碑”,現存于曹娥廟北軸線碑廊。此碑雖然重書,但因蔡體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當屬千古名碑。
三是碑陰傳佳話。曹娥碑的背面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據傳為東漢蔡邕夜探《曹娥碑記》以手摸其文后而題。據《世說新語·捷語》記載: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蔽何湓唬骸扒湮纯裳?,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绷钚迍e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于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也,于字為好,齏臼,受辛也,于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蔽何湟嘤浿c修同。乃嘆曰:“我不及卿,乃覺三十里?!庇纱丝梢?,曹娥碑的這個隱語可是中國字謎之策源。
江南第一曹娥廟
被譽為“江南第一廟”的曹娥廟始建于公元151年,早年叫曹娥祠,又稱靈孝廟、三孝祠、孝女廟,民間俗稱娘娘廟,位于上虞區(qū)曹娥街道孝女廟村。曹娥廟坐西朝東,背靠鳳凰山,面朝曹娥江,分布面積6000余平方米。主祀曹娥,配享朱娥、諸娥和曹盱“和應候”及妻“慶善夫人”。
曹娥廟存世一千八百多年,大體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一是六百年左右的江東廟,規(guī)模較小,也幾度興廢。二是唐宋時期,廟址兩遷,規(guī)模有所擴大,先是建正殿五間,南宋時又擴建了“雙親殿”和“雙檜亭”。民國十八年廟遭大火焚毀,五年后由鄉(xiāng)紳任鳳奎募民資重建。這次重建不但進一步擴大了正殿范圍,而且還添建了飲酒亭、戲臺等,奠定了現有廟宇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恢宏壯麗的格局。三是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在浙江省、上虞區(qū)人民政府的主導和民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文物部門鳩工庀材修葺廟宇,重續(xù)歷史文脈,使這座古建筑重放光彩。
現存的曹娥廟為民國時期浴火重建,由主體建筑和附屬建筑兩部分組成。主體建筑分布在通面寬40米,進深近100米的矩形之中,有東西向三條軸線將各組單體建筑串成三列。其中,主祀曹娥的正殿莊重肅穆,正殿通高16米,深22.8米,舉折達到68.4%。柱、梁、枋等木構用材講究粗壯碩大,特別是中間4根俗稱“銅操”“鐵操”的立柱,質地尤為堅硬優(yōu)良。
曹娥廟不但以其大氣磅礴的布局和意匠光輝的造型興譽為我國木結構建筑的典范,更以雕刻、壁畫、楹聯和書法“四絕”著稱江南。在曹娥廟內,所有柱、梁、枋、藻井、雀替、牛腿、掛落和門、窗等,都布滿了千姿百態(tài)的雕刻,既有石雕、磚雕和木雕,又有浮雕、圓雕和透雕。其雕刻的題材豐富多彩,既有傳統(tǒng)戲劇,又有歷史故事。其雕刻的畫面,或田園山水,或人物場面,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廟內的壁畫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曹江孝女神跡圖”,畫面以連環(huán)畫素描的手法,展示了曹娥生前死后的動人故事。二是“云龍圖”。三是“百鳥朝鳳圖”和“雙八仙圖”。曹娥廟的第三個絕是楹聯和匾額。曹娥廟早明的匾額60余方因遭火災而被焚毀。廟內現有各種楹聯近40副,其中36副為民國時期所留。代表性的書法有:書法大家于右任的草書,末代狀元劉春霖和民國要員居正的楷書等。另有匾額10方,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蔣介石“人倫之光”、曾任國民政府國務總理熊希齡的“雙檜亭”等。這些楹聯和匾額體現了民國時期當局政要對曹娥孝行的褒獎。曹娥廟的最后一絕是書法,其代表作首肯是曹娥碑,自東漢邯鄲淳書碑以來,先后有王羲之、蔡卞、祝允明、董其昌、王作霖、錢泳等我國歷代書法名家寫過曹娥碑,并刻石存廟,這些碑文除邯鄲淳書碑外,均有法帖、拓本、刻木留世。三年前,又有上虞書法家車廣蔭先生重書的《曹娥碑》捐贈于廟內,使千年古碑得以延續(xù)生輝。
六次敕封為“娘娘”
自東漢上虞縣長度尚將曹娥的孝行整理成文,上報朝廷旌表她為孝女后,有許多文人墨客慕名前來觀瞻曹娥廟,品讀曹娥碑。唐朝天寶年間,詩仙李白棄官南下,一路經揚州,過會稽,風塵仆仆地來到曹娥廟,賞景讀碑,寫下了“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此中久延佇,入剡尋三許。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的詩作。
宋代以后,歷朝皇帝出于以孝治國的需要,對曹娥的孝德大舉褒揚。宋大觀四年(1110年),徽宗皇帝下詔敕封曹娥為“靈孝夫人”;政和五年(1115年)又加封曹娥為“昭順夫人”;南宋淳祐六年(1246年),理宗皇帝又下詔復加曹娥為“純懿夫人”;元朝至元五年(1339年),大順帝加封曹娥為“慧感大人”;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命官奉敕祭奠,誠意伯劉基撰誄文祭奠曹娥。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仁宗皇帝敕封曹娥為“福應夫人”;同治四年(1865年)穆宗皇帝又加封曹娥為“靈感夫人”,同時賜“福被曹江”匾額。由此,在中國兩千余年的封建社會中,一個年僅十四的少女,因為投江尋父的孝行,被五位皇帝六次敕封實屬罕見。曹娥廟也囚曹娥被敕封為娘娘而被百姓敬稱為“娘娘廟”。
民國年間,盡管社會比較動亂,但曹娥的孝行還是受到了當局的重視。民國十八年,曹娥廟不幸遭大火焚毀,五年后由鄉(xiāng)紳任鳳奎為首募民資重建。曹娥廟浴火重生,蔣介石、林森、熊希齡、于右任、杜偉等國民黨軍政要員分別向曹娥廟贈送了匾額、對聯。蔣介石題贈的匾額為“人倫之光”;熊希齡題贈的匾額為“雙檜亭”;杜偉題贈的匾額為“先后同揆”。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題書“德必有鄰江流近接清鳳嶺,文能載道石墨猶傳黃絹辭?!睍易T澤闿書贈對聯:“天監(jiān)孝思恃一縷性真不關血氣,地崇仁里合萬家煙井永薦馨香?!睍揖诱}書“純孝本天真顛逐波臣同一瞑,故鄉(xiāng)崇廟貌應隨湘累炳千秋”等。這些楹聯與匾額懸梁貼柱,極大地提升了曹娥廟的品位。
萬年流淌曹娥江
曹娥江是紹興上虞人的母親河。她是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一條以孝女命名的江汩
曹娥江為浙江省第三大河,發(fā)源于磐安縣大寒尖西的尖公嶺,自南向北流經新昌縣、嵊州市、上虞區(qū),注入錢塘江河口,全長139公里,總流域面積為6046平方公里,曹娥江在上虞境內長64公里,流域面積649平方公里。
這條在浙江大地上流了五千多年的江河原名上虞江。據《水經注》引《晉太康三年地記》:“舜與諸候會事訖,因相娛(娛通虞)樂,故曰上虞?!庇谑?,上虞江亦因地命名。后因虞舜推舉大禹治水有功,上虞人民就將上虞江更名為舜江,以紀念這位中華始祖。即使后來江名更替為曹娥江,迄今尚有發(fā)源于嵊州竹溪鄉(xiāng)赤藤岡,流經紹興、上虞境內,全長73公里的曹娥江支流仍名小舜江。
追溯曹娥江的名稱之源,我們的先人沒有確切的記載。據康熙《曹江孝女廟志》載:“曹娥江潮汐之險亞于錢塘,坍江陷溺,舟行苦之,故號鐵面曹娥江。又曰:江之北有龍山,山之西即上虞縣治故址,有帶舜祠,今名百官里,古曰舜江。魏晉以來曹娥江,龍山而下仍名舜江?!边@也許是曹娥江名的最早記載了。到了北宋,有詩人楊億(974年-1021年)在《送僧歸越》中說:“曹溪嫡嗣多參見,碧落仙鄉(xiāng)遍往還?!痹娭刑岬降摹安芟敝傅木褪遣芏鸾?“嫡嗣”指的就是“曹娥廟”??梢姴芏鸾@名稱已經在北宋出現。又據《嘉泰會稽志》記:“會稽縣,曹娥江,在縣東南七十里。源出上虞縣,經縣界四十里,北入海。”《嘉泰會稽志》成書于嘉泰元年(1201年)。據此,上虞這條母親河由“舜江”更名為“曹娥江”應與北宋兩位皇帝敕封曹娥為娘娘而大力推崇孝道治國有關。確切地說,當時這條江河的更名僅為曹娥江的中游,即清鳳嶺至龍山段,其上游仍名為剡溪流,其下游仍名為舜江。至于把整條河流定名為曹娥江,則是民國以后的事了。雖然當地的百姓尚持“一衣帶水三江論”的觀點,但對曹娥江“江以娥命名,孝隨江流傳”還是一致認可的。
俗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曹娥江自生成以來,在浙東大地上流淌了五千多年,給兩岸的百姓帶來了舟楫和灌溉之利,還促成了越窯青瓷的誕生,但當地人們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洪澇災難,尤其是每年的“楊梅大水”和農歷八月十八前后的大潮汛。于是,勤勞智慧的浙東民眾就千方百計興修水利,從沿江筑堤到拋石護岸,從裁彎取直到治江圍涂,不斷改善曹娥江的水環(huán)境。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在省、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江的上游修建了長詔水庫、南山水庫和小舜江水庫,徹底根除了每年的山洪爆發(fā)之災,又在江的出口處建造了氣勢宏偉的口門大閘,有效地擋了來自東海的潮汐浪濤。如今的曹娥江一改當年剛烈任性的脾氣,變得是那么溫柔可愛。她猶如一條綠色的真絲帶,飄逸于富饒的浙江大地,造福于兩岸的百萬民眾。
孝文化節(jié)祭曹娥
曹娥投江尋父的故事在紹興上虞幾乎是家喻戶曉的。千百年來,每逢農歷五月二十二,當地都會舉行為期七天的曹娥廟會。屆時,來自浙江各地乃至上海的善男信女都會不約而同地趕到曹娥廟,點燭燒香,念佛拜神,祈求家人四季平安,社會人壽年豐。廟會期間,商賈云集,歌舞登臺,吸引了四鄰八方的男女老少趕集觀光,好不熱鬧。
為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浙江省政協(xié)提議將娥廟會列入“民間民俗、多彩浙江”系列活動。2017年6月3日,由省民宗委、文化廳、旅游局、文物局為指導,紹興市上虞區(qū)人民政府舉辦了“萬古江流、孝德傳世”為主題的首屆孝文化節(jié),祭祀“千古孝女”曹娥,從而使延續(xù)千年的曹娥廟民間祭祀上升為政府行為。
次年,2018中國·紹興(上虞)孝文化再次在上皮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和嘉賓齊聚,同祭孝女曹娥,共論孝德文化。浙江省政協(xié)副主席、臺盟浙江省委主委張澤熙,中新社黨委副書記張明新,中國國民黨原代理林政則等應邀參加主祭和孝文化論壇。張澤熙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上虞舉辦孝文化節(jié)具有獨特的意義。林政則認為,孝女曹娥的故事流傳千古,把孝德文化的根留住,是海峽兩岸人們的共同心聲。
祭孝女曹娥,弘揚孝德文化,順天意,接地氣,得民心。2019年,上虞舉辦第三屆孝文化節(jié),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文史與學習委員會副主任、浙江省政協(xié)原主席周國富等領導應邀出席并參加論壇。上級領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堅定了上虞區(qū)委、區(qū)政府把孝德文化作為主導文化進步弘“崇守信、務實創(chuàng)新”的新時期上虞精神,建設“創(chuàng)新之區(qū)、品質之城”的決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