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斯涵
“臣舍人藺相如可使。”若說貝殼孕育珍珠的奇跡,得從一粒小小的沙石說起,那么完璧歸趙這一故事,便是從這句話開始“發(fā)芽”的。
用課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一句話來引出寫作話題,讓讀者頓生親切感、好奇感,激起其閱讀的興趣,開篇新巧。
田光舉薦荊軻,是因為自認(rèn)年邁體弱、膽識不足,擔(dān)當(dāng)不起救國大任,于是另舉荊軻,以“曲線救國”的方式報答太子的恩情。而繆賢,一個在《史記》中僅僅出現(xiàn)過兩三次名字的宦官,不但為解君王燃眉之急舉薦人才,而且親口坦白曾有過叛國的想法,將個人名譽拋在了國家利益之后,其為人不得不令人敬重。
翻閱古籍,未曾見哪本史書詳細(xì)記載繆賢其人。他,生卒年,不詳;職位,宦官令;所處時代,戰(zhàn)國時期。這個履歷,似乎怎么看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若無秦王索璧一事,只怕他到死也只是個平平無奇、寂寂無名的宦官罷了。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多如過江之鯽,渺如滄海一粟。
可那是戰(zhàn)國——戰(zhàn)事紛紜的時代,仿佛一面鏡子,驚鴻一瞥,便折射出平凡人生的偉大光芒。繆賢正是如此。強(qiáng)秦素來被稱“虎狼之國”,面對秦王索璧的無理要求,弱勢的趙國自然不能不答應(yīng)。那么,當(dāng)務(wù)之急必然是尋得一位膽識之士,深入秦國,與之周旋。于是繆賢站了出來,他告訴趙王:“臣舍人藺相如可使。”他自然是知道趙王會問“何以知之”的,大概也早已做好了自曝“黑歷史”的準(zhǔn)備??娰t把自己犯了罪,曾想過要投奔燕王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說出來,并一字不落地復(fù)述了藺相如的勸言。究竟是犯了什么錯,使得繆賢竟想要逃往燕國呢?想來必定是不小的罪名。于是,藺相如在他的描述中出場了——冷靜而又睿智地勸他打消叛國的念頭,勸他好好認(rèn)罪,必能得赦。細(xì)細(xì)一想,藺相如固然明智,然而繆賢十萬火急之時,也能聽得進(jìn)舍人的勸誡,權(quán)衡利弊之后改變選擇,縱是宦官,也必然不簡單。
若不是繆賢,恐怕藺相如會成為歷史上“不見者三十六年”的卑微舍人,至今無人知曉??娰t好歹是個宦官令,門下舍人大概不少,且一定不乏大名鼎鼎之人,但是他卻舉薦了藺相如。這說明什么呢?說明繆賢知賢善任,雖是宦官,卻也知道什么樣的人辦什么樣的事,“完璧歸趙”的主角只能是藺相如這樣的人。
古往今來,宦官似乎一直扮演著禍國殃民的角色。從指鹿為馬的趙高,到大興冤獄的魏忠賢,從身敗名裂的童貫,到兇狠殘暴的李蓮英,歷史上似乎有名的宦官,大多是為了給一個朝代畫上句號而存在的。甚至有人說,唯宦官與女人禍國。這么說顯然是不公平的。面對強(qiáng)秦的要求,繆賢本可以默不作聲,為自己圖謀個安穩(wěn)晚年;他也可以選擇發(fā)聲,推薦藺相如,完璧歸趙,同時也贈藺相如一段青云路。他定然也是愛國的,只不過不似廉頗,不似荊軻,他沒有多么悲壯的故事,沒有多么偉岸的氣魄。因為他不是廉頗,不是荊軻,他只是繆賢而已,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守護(hù)自己的國家,把平凡的愛傾注在保住一國的名譽與利益上。
將繆賢與歷史上禍國殃民的趙高、魏忠賢、李蓮英等宦官進(jìn)行對比,又將其與廉頗、荊軻等進(jìn)行比較,在比較中凸顯人物的功績與品質(zhì),有理有據(jù),頗有說服力。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我非利刃,然我懷利刃;我不擅利刃,然我知擅利刃者。故我以之與擅利刃者,以護(hù)我心念之人?!俺忌崛颂A相如可使?!蔽蚁肟娰t如此諫言時,大概也是這么想的吧。
本文作者從大家耳熟能詳?shù)恼n文中選取了一個不起眼的人物作為寫作對象,雖顯“小眾”,但卻令人耳目一新,充分彰顯了其精選材、巧構(gòu)思的創(chuàng)新意識。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2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