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韓 靜
女性下頜角肥大導致下面部過寬、趨于方形,面部輪廓曲線喪失流暢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美觀。下頜角整形術是面部輪廓改造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面部整形的重要組成部分[1,2]。由于該術式在術后需大面積覆蓋包扎,頦部等部位皮膚軟組織受壓,易致皮膚壓瘡的形成[3],影響手術效果和面部美觀。筆者對26例下頜角肥大者行預見性護理干預,隨訪6個月,所有患者下頜角輪廓清晰,下頜寬度明顯變窄,面部輪廓自然。現(xiàn)將整形術后頦部壓瘡的預防及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5年2月—2018年12月于筆者醫(yī)院就診的下頜角肥大者26例,均為女性,年齡19~37歲,平均(27.4±1.6)歲。所有就診者均無顳下頜關節(jié)病、咬合紊亂等相關癥狀;并經實驗室檢查無手術禁忌證。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首次接受下頜角整形;(2)無咬合紊亂、顳下頜關節(jié)病等相關疾病;(3)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4)排除近期下頜部外傷、瘢痕體質、凝血功能異常者。
1.3 方法26例患者行雙側下頜角磨削術18例,雙側下頜角磨削術+頦成形術8例;均由同一組醫(yī)師操作完成。(1)一般護理。囑患者頭部抬高、偏向一側,適當翻身或輕微活動四肢以避免肌肉緊張、血栓形成。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面色以及意識清醒狀況。術后保持呼吸道通暢,鼓勵患者咳嗽咳痰。妥善固定負壓引流管,同時密切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質。(2)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指導患者每次進食結束后漱口,進行口腔護理2次/d,漱口液采用5%醋酸氯已定溶液,預防感染,促進傷口愈合。(3)局部護理。術后給予頸頜套固定塑形,頜面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松軟棉墊填充減壓。由于術中拉鉤牽拉損傷,術后可出現(xiàn)面部及嘴唇腫脹,因此術后繃帶松緊適宜,避免壓迫喉部導致局部皮膚血液循環(huán)障礙。定期觀察下頜部皮膚顏色,對可疑壓瘡者,給予局部減壓、促進血液循環(huán)等[4]。對于術后2周后腫脹仍未緩解者,可采用理療、局部熱敷等方法。
術后發(fā)現(xiàn)二期壓瘡1例,該患者于術后第4天解除彈力繃帶,見頦部2 cm×2 cm皮膚損傷,散在未破水泡,局部皮膚呈紫紅色;頦部腫脹,輕度疼痛感。判斷為二期壓瘡,立即啟動壓瘡護理程序,給予解除全頜面繃帶,頭面部減壓,局部應用壓瘡帖及濕潤燒傷膏。術后2周,創(chuàng)面結痂,愈合良好,但局部遺留瘢痕,術后4周給予祛疤手術,局部皮膚恢復良好。余25例下頦未見異常,切口均Ⅰ期愈合。隨訪6個月,均未見局部瘢痕形成。
3.1 下頜角整形術后壓瘡形成誘因
3.1.1 局部受壓時間較長 頜面整形患者全頜面部包扎塑形時間較長,盡管常規(guī)在術后給予棉墊緩沖,但對局部皮膚仍可造成一定壓迫,增加了壓瘡形成的風險。該研究受試者均在術后采取彈力繃帶、松軟棉墊給予包扎、填充,但在術后第4日解除彈力繃帶時,1例見頦部2 cm×2 cm皮膚損傷,散在未破水泡,局部皮膚呈紫紅色,表明局部壓瘡形成。
3.1.2 局部感覺不敏感 在下頜角整形術后,手術創(chuàng)傷可導致面部腫脹,局部皮膚軟組織對痛感不明顯[5],進而導致護士難以通過詢問患者主觀感覺來判斷皮膚受壓情況,此為壓瘡形成的誘因之一。
3.1.3 局部藥物應用史 接受下頜角整形術者既往多接受藥物注射。該例中,發(fā)生壓瘡的患者既往多次接受玻尿酸注射,局部觸診可觸及玻尿酸結塊殘留,局部血液循環(huán)不佳。因此,在受到壓迫后極易發(fā)生壓瘡。
3.2 護理建議(1)對于頦部等易受壓部位,在術后進行加壓包扎時,需增加緩沖物的填充,局部適當減壓保護[6]。術后拔除引流管后可使用塑形彈力頭套,檢查彈力繃帶包扎壓力是否恰當,護士加強對包扎部位皮膚及血液運行的觀察[7]。為減少頭套縫合部位對皮膚組織的壓迫,術后指導患者購買一片成型的塑形彈力頭套,避免佩戴后出現(xiàn)壓痕,并夜間睡眠時松解,日間每2 h可松解10 min,以利于面部血液循環(huán)及細胞修復。對該例壓瘡患者立即啟動壓瘡護理程序,給予解除全頜面繃帶,頭面部減壓,局部應用壓瘡帖及濕潤燒傷膏。術后2周,創(chuàng)面結痂,愈合良好,但局部遺留瘢痕,術后4周給予祛疤手術,局部皮膚恢復良好。(2)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需全面評估既往史,尤其對既往接受手術或藥物注射,如假體植入、脂肪填充、玻尿酸注射以及肉毒桿菌素注射者,更應評估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檢查是否完全吸收或有硬結硬塊殘留。對于已經發(fā)生壓瘡者,首先是頭面部減壓,立即對頜面繃帶進行徹底解除,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恢復,并給予壓瘡帖覆蓋。出現(xiàn)皮膚破潰或水泡者,可給予濕潤燒傷膏涂抹,保持創(chuàng)面濕潤清潔,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